
2014年9月19日,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葛蘭素史克)和馬克銳等人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案進行不公開開庭審理,并于當日公開宣判。葛蘭素史克被判處罰金人民幣30億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開出的最大罰單,馬克銳等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2到3年。
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單位葛蘭素史克為擴大藥品銷量,謀取不正當利益,采取賄賂銷售模式,以多種形式向全國多地醫療機構從事醫務工作的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數額巨大。被告人馬克銳、張國維、梁宏、黃紅、趙虹燕等公司高管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積極組織、推動、實施賄賂銷售,被告單位及被告人的行為均已構成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被告人黃紅利用職務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并為他人謀取利益,其行為還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法院認為,公訴機關指控被告單位葛蘭素史克及各被告人犯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罪名成立。鑒于被告人馬克銳能夠主動從英國返回中國接受調查并如實交代犯罪事實,系單位自首。其他被告人也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具有自首情節,且各被告人均自愿認罪,依法可以減輕處罰。檢察機關也當庭建議減輕處罰。法院以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判處被告單位葛蘭素史克罰金人民幣30億元;判處被告人馬克銳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并處驅逐出境;判處被告人張國維、梁宏、趙虹燕和黃紅有期徒刑2到3年,緩刑2到4年。
宣判后,被告單位的訴訟代表及各被告人均當庭表示認罪服判,不提出上訴。葛蘭素史克總公司9月19日發布致歉聲明,表示完全認同中國司法機關依法認定的事實和證據,服從中國司法機關的依法判決,并向中國患者、醫生、醫院和中國政府、全體中國人民深刻道歉,對于由此造成的損害,葛蘭素史克總公司深感痛心和愧疚。
吃定中國,同一種藥品在中國出廠價142元,而在韓國只有18元
2014年5月14日,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發布消息稱,歷經10個月的調查顯示,葛蘭素史克在中國市場建立起龐大的賄賂網,排擠中國國產藥,用財務手段轉移高額利潤,損害中國公眾利益情況觸目驚心。該公司在華銷售的藥品價格,最高可達其他國家的7倍,非法所得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
新康泰克、芬必得、賀普丁……這些都是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旗下的“明星”產品,中國公眾耳熟能詳;它們在中國高昂的定價,也令人印象深刻。
2012年5月葛蘭素史克《專利藥品(含專利過期藥品)境外市場價格填報表》中,賀普丁(適用于乙肝治療)在中國的出廠價是142元(人民幣,下同),而在韓國只有18元,在加拿大不到26元,在英國不到30元,在德國、日本等國家,其出廠價也遠低于中國。葛蘭素史克的另一種藥品賀維力(適用于乙肝治療)的情況也一樣:日本賣103.5元,中國香港賣59.92元,在中國內地的出廠價卻高達182元。
多名涉案葛蘭素史克(中國)高管供述,新藥進口到中國前,公司便會啟動“倒推計算”價格過程。“這一過程也叫轉移定價。”犯罪嫌疑人之一、原葛蘭素史克(中國)副總裁兼疫苗部總經理陳洪波說,這是跨國公司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一種主要方法。在原產國分公司把要賺的利潤確定好,把確定后的在原產國的零售價作為銷往另一個國家分公司的成本價。在此基礎上,再實行一套價格策略,確保在另一個國家能夠盈利。
“對葛蘭素史克(中國)而言,除了進口成品藥,還有一種方式是進口原料再加工。”陳洪波供述,比如西力欣(適用于敏感細菌造成的感染的治療),原料由葛蘭素史克在塞浦路斯的分公司做,瓶裝則在意大利分公司,從塞浦路斯到意大利進行一次價格轉移:從意大利到中國貼標簽,再進行一次價格轉移。多次價格轉移之后,每個分公司都賺錢,總利潤相當可觀。
以賀普丁為例,經核查,2012年賀普丁真實成本為15.7元,轉移定價后到中國工廠的口岸價是73元,葛蘭素史克(中國)出廠價(不含稅)為142元,最高零售價為207元。
另一犯罪嫌疑人、葛蘭素史克(中國)副總裁兼企業運營總經理梁宏供稱,這種做法不僅大幅提高進口藥品價格、獲取巨額利潤,而且將應當在中國境內產生的大部分利潤留在境外,達到少繳稅的目的。
黑金營銷,通過醫藥代表賄賂醫生
這些貴得離譜的藥品是怎么打開中國市場,甚至坐上行業老大位置的?
李某是此次被移送起訴的46名犯罪嫌疑人之一。身為湖南市某市級醫院肝病中心副主任醫師的李某,涉嫌非法收受葛蘭素史克(中國)醫藥代表譚某送達的現金數萬元以及該公司提供的免費旅游。李某供述,從2012年3月起,葛蘭素史克(中國)為了刺激賀普丁的銷量,每開出一盒藥會給他20元,每增加一名病例入組(給一名新病人開賀普丁)給他100元。他每月可以開出150到200盒,增加5到8名病例。而譚某在每次按月送錢的同時,還會遞上一張“講課單”讓他簽字,言明這是“講課費”。
“我一年分12次支付講課費。實際上,李某總共只講了兩三次課,其他大部分都是虛構的。”譚某供述,“講課單是我按照公司發的模板打印出來的,這些錢要以講課費的名義在公司報銷。”
“有的醫生回避赤裸裸的金錢交易,但希望提高自己的業內名聲。這時,學術會議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另一名涉案的醫藥代表王某說,邀請醫生參加會議的費用由公司支付,禮品由公司提供,會后的旅游也由公司買單。上級主管曾經明示:“認錢就給錢,認學術就給學術機會。”
在犯罪嫌疑人之一、葛蘭素史克(中國)副總裁兼人力資源部總監張國維看來,上述行為是公司近年政策導向下的必然現象。他供稱,以原葛蘭素史克(中國)總經理馬克銳2009年來華掌舵為分水嶺,公司的經營理念和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馬克銳提出一個叫“銷售為王”的口號。銷售指標每年不斷增加,以彌補美國、歐洲市場的大幅下降。2008年,葛蘭素史克(中國)的銷售隊伍基本維持在900至1000人,2009年突然開始加速“擴軍”,每年招人數百到上千人不等,至今為止,銷售人員總數已達5500人。
葛蘭素史克(中國)副總裁兼企業運營總經理梁宏交代,在財務預算方面,醫藥代表每月有3000至5000元可以用在醫生身上。“當然這是不夠的,還可以申請更多費用,總的不超過藥價一定比例。例如,肝炎業務部的比例是5%到8%。”
梁宏估算,葛蘭素史克(中國)為打開銷路投入的行賄費用占到藥價的30%,每年的總金額高達數億元人民幣,這也換來豐厚回報。2009年到2012年,其銷售收入從39億元增長到近70億元。
以賄掩賄,教員工如何行賄不違規
葛蘭素史克(中國)在業內曾以“強調合規”著稱。然而,該公司法務總監趙虹燕坦承:“公司上下把‘合規’當成‘老虎皮’披在身上,所謂‘合規’僅停留在口頭上。”
一些葛蘭素史克(中國)的員工證實,公司一方面制定各種規章,另一方面則教他們如何使不合規的行為看起來“合規”。葛蘭素史克(中國)多元化產品部負責人蘭省科供述,為了擴大賄賂銷售規模,公司推出了“第三方管理模式”。“實際上就是包銷。比如銷售復達欣時,我們支付推廣服務費給第三方公司.第三方公司再把費用給醫生,還是變相的行賄。”
2008年至2010年,葛蘭素史克(中國)策劃出一個刺激疫苗銷售的“冷鏈”項目,看起來相當“合規”——與國內某醫學會合作,向全國各區縣的客戶“捐贈”物資,包括電冰箱、冷藏箱、電視機以及小轎車等非醫療設備。“打著通過醫學會向各地疾控中心和接種點提供疫苗冷藏設備的旗號,但設備最終給了誰,其實是看采購了多少疫苗。銷量多就給得多。”項目總計投入了1500萬元,大部分用來購買非醫療設備,其余5%至10%打入了這家醫學會的賬戶。
“冷鏈”項目幫助葛蘭素史克(中國)在中國的疫苗銷售額迅速提升,從2007年的3.8億元猛增到2010年的12.6億元,市場占有率第一。
此外,2010年以來,葛蘭素史克(中國)為搶占市場份額,先后實施“長城計劃”和“龍騰計劃”,明確要求參與者不得采用國產同類藥品。實施“長城計劃”后,不少醫院沒有采購賀普丁國內同類藥品。
危機公關,兩次立案“大事化小”
葛蘭素史克(中國)涉嫌商業賄賂的行為,曾引起北京、上海等地工商部門的注意。面對危機,葛蘭素史克(中國)的策略主要有4條,“其中兩條是馬克銳提出的,一是要公關,大事化小;二是以商業賄賂避免處罰。”趙虹燕供述,其他高管提出了另外兩條:隱秘銷毀涉及商業賄賂的證據;以拖的方式少提交或者不提交證據。
趙虹燕交代,為了銷毀證據,公司開展了“清潔桌面”行動,指導銷毀電腦里和桌面的文件。公司還成立了以梁宏等人為首的3人小組,負責危機公關。
“公關”的結果讓管理層“感到滿意”。2012年2月至11月,北京市工商局朝陽分局連續兩次立案調查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涉嫌商業賄賂問題,梁宏等人通過中間人找到了辦案人員,以財物打通關系,換來對涉嫌商業賄賂不調查、不處理,改成不正當競爭,罰款30萬元了事。
(據新華社、《羊城晚報》、《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