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8月11日,哈爾濱市提出,擬提拔考察的人選,須公開收入、汽車、住房等個人資產。這是5年來,第3個試點官員財產公開的省會城市。此舉也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行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要求的踐行。
據統計,自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區首開先河至今,試點官員財產公開的地區已接近40個。2014年8月中旬,記者回訪了30個試點地區,發現“曇花一現”的地區多達13個,還有4個試點地區曾宣布官員財產公開,但之后并無下文……
公示級別:財產公開,科級占一半
近40個試點地區中,除了銀川、哈爾濱、石家莊3個省會城市,其余試點均為縣市區。由于試點地區行政級別不高,所以,科級干部系官員財產公開的“主力”。
以記者回訪的30個試點地區為例,公示范圍涉及局級干部的僅有廣州南沙區。該區新提拔的市管干部,以及從外部調入的處局級干部,都要公開個人財產。但只是內部公示,公眾無法查詢。
其余試點中,除了剛啟動的哈爾濱市和4個宣布公開但后無下文的地區,只有9個試點地區將處級干部納入了公開范圍。剩余15個試點地區,均將公開級別限定在科級,占比達50%。如江蘇無錫北塘區,只要求新提任的副科級干部公示財產,被形容為“最小的財產公示”。
試點回訪:多個地方避談財產公開
8月13日至15日,記者回訪其中30個試點地區,結果發現,多地對官員財產公開未作表態。
8月13日,記者致電哈爾濱市委組織部辦公室,詢問其公開范圍、公開渠道等信息。辦公室工作人員稱,該工作由調配處負責。但調配處工作人員讓記者仍與辦公室溝通。
對官員財產公開未作表態的,并非只有哈爾濱。記者回訪的30個試點地區中,9個試點地區一連3日電話無人接聽;9個試點地區稱“忙”或“不清楚具體情況,不便接受采訪”。
盤點終止試點地區:超半數試點“曇花一現”
記者發現,回訪的30個試點地區中,“曇花一現”的地區多達13個。還有4個試點地區曾宣布啟動官員財產公開,但之后無下文。查詢此前的公開報道,記者本次未進行回訪的近10 個試點地區中,已有3個試點公示一兩次后即告終止。綜上,官員財產公開試點5年來,“曇花一現”的試點地區占比超50%。
原因1:人走政息
目前,新疆阿勒泰廉政網已經找不到“公示欄”。2009年,這個公示欄曾公開了1054名官員的財產信息。阿勒泰一度成為我國官員財產公開的代表。當年,阿勒泰官員財產公示推行者、阿勒泰地區紀委書記吳偉平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逐步實現“有限公開最終過渡到無限公開”。2010年8月,吳偉平因病去世,他所力主推行的財產公示制度也歸于平寂。
原因2:遇到阻力
據記者了解,一些地區終止財產公示,源于公眾壓力和個別官員的阻力。以湖南湘鄉為例,當年,湘鄉市公開的力度很大,包括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在內的9名市委常委,以及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公安局局長政委等所有正縣級和副縣級干部,共計69人,全部公開。不同于其他試點,湘鄉市公開的重點是干部住房。在湘潭廉政網上,點擊干部姓名,就能查到其名下的所有房產信息,如套數、房產性質、位置、建筑面積、房屋價格、產權人姓名及與公示人關系等。這次公示顯示,69人中,只有1人沒有房產,51人有一套房,16人有兩套房,還有1人(湘鄉市東山辦事處黨委書記彭立榮)有3套房(50.79平方米的福利房、133.8平方米的商品房、800.6平方米的自建房)。公示后,引發軒然大波,不少人質疑,“一名鄉鎮干部的住房面積怎能接近1000平方米”。
湘鄉市紀委工作人員坦言,當時進行房產公示時引起了一些矛盾、糾紛,有個別新提拔干部不是很配合。后來,上級沒有再提財產公示的要求,就沒有再搞。
其余30余個試點公示的內容中,房產公示只限于套數,尚未公示房產面積、價格等詳細信息。
原因3:難以核實
在官員財產公開的第5個年頭,寧夏青銅峽市被迫“暫停”。今年8月14日,青銅峽市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萬玉忠對記者說,“暫停”主要因為無法核實公示信息是否屬實,“這項工作涉及官員個人不動產、持有股票、配偶財產等信息,涉及領域和相關部門工作不一致,在查詢與核實工作中會出現信息不對稱,導致信息掌握不全面、不準確。”
接受記者采訪時,《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還未出臺,萬玉忠特意提到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建議相關部門信息聯網,以便更好推進官員財產公示工作”。
受訪專家認為,各試點地區的財產公示主要靠紀檢部門和組織部門完成,但全方位的官員財產公示,需要住建、金融部門乃至出入境管理部門等多個部門的聯動,才能全面核查官員公示信息的準確度。但現行法律沒有對官員財產公示作出規定,部門聯動難以形成,“雖然《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已經出來了,但是單靠這一項制度仍不能解決問題”。
原因4:上級叫停
重慶市黔江區也是較早啟動試點的地區。該區紀委工作人員表示,之前公示過1次,針對提拔上任前的干部。但現在已停止,停止的原因在于上級部門要求,中央沒有新的指示前,不要再進行財產公示。
中山大學黨史黨建研究所所長郭文亮,對官員財產公開做過專題調研。據他了解,被上級紀委叫停的不僅黔江區這一個試點,“不少地區官員財產公開后,群眾反響比較大。比如,有的干部有好幾套房,雖然每套房都是合法來源,集資建房、房改房、福利分房等,但是百姓接受不了。出于穩定考慮,上級紀委等部門就叫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13個曇花一現的試點,鎮江丹徒區、佛山順德區、黑龍江明水縣、四川高縣等4地,則是宣布官員財產公示后就偃旗息鼓,既查詢不到公開報道,也不見官方發布的消息。例如,首批啟動官員財產申報的四川高縣,2009年400余干部填寫了《基層領導干部家庭財產收入登記表》,當年高縣官方曾表態會接受公眾監督。但截至目前,其官員申報信息仍只有當地紀委才能看到,從未公開。四川高縣紀委辦公室一工作人員說,“入職一年來,沒有聽說過財產公示,此項工作在高縣并未開展。”
盤點堅持試點地區:14個地區堅持財產公開試點
“淮安財產公示做得很不錯,一直在堅持。”江蘇淮安市紀委工作人員說,2012年8月至今,該市已公示了2000多名新提任科級干部的個人財產,“有新干部提拔,就會進行財產公示”。30個試點地區中,像淮安一樣堅持至今的試點共計14個,公示時間最長的已持續近6年。如浙江慈溪,2008年試點至今,每年1次,全體市管干部統一“曬”家底。
公示方式:多是內部公示,不登報不上網
緊隨阿勒泰和慈溪之后,瀏陽市于2009年9月啟動官員財產公示,75名擬提拔科級干部在官網不僅曬出了年收入、房產、投資、車輛、非工資性收入等所有個人財產,還曬出了配偶、共同生活的父母、子女的名下財產,被稱為“最徹底的官員財產公開”。該模式只堅持兩年多,2012年9月后再無消息。
瀏陽市紀委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事實上,瀏陽的財產公示還在進行,公示范圍仍是新任科級干部,“干部配合度還不錯,能夠接受”。一些媒體之所以認為已經停止,是因為公示渠道從原來的官網,改成了單位內部公示。
當年官網公示時,由于公示時間只有3天,瀏陽曾受到質疑。
公示內容:公示信息較粗,過期難以查詢
安徽廬江、湖北荊門市掇刀區、江蘇徐州市賈汪區這3個選擇官網公示的試點,也被指存在公示信息過粗、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如湖北荊門市掇刀區,2012年首次在官網上公示時,由于公開了區委書記、區長等所有區領導的個人財產,備受好評。但其官網上區領導的財產公示頁面,至今還停留在2012年,兩年沒有更新。掇刀區的新提任干部財產公開還在進行,最近的一條是今年4月28日。官網僅顯示了曾曬過財產的新提任干部名單,至于具體財產信息,則難以查看。對此,掇刀區紀委工作人員稱,今年該區官員財產公示工作已轉到區委組織部,目前正在調整期。
目前,江蘇徐州市賈汪區的勤廉評價系統,仍能查詢到所有區管干部的個人財產。但公示信息較粗,多數干部只公示了房產套數,未公示面積;不少干部未公示是否有私家車,公示有私家車的也未公示車型;配偶職業也只公布了行業性質。幾乎所有干部均稱,沒有工資外收入。如區法制委副主任周廣勇,公示內容為“本人現有住房1套,購買自用小汽車1輛,配偶經商,無工資外收入”。
對此,受訪專家認為,公示信息較粗,“步子邁得小一點”,只要公開就是進步,值得肯定和鼓勵。
監督舉報:申報難以核查,多零投訴舉報
“接到過多少起投訴和舉報?”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直接回應的試點地區只有銀川和淮安。
銀川市紀委王姓工作人員稱,據紀委統計,公示過程中接到電話投訴2次、信件投訴10次,“有漏報者紀委均責令干部核實”。江蘇淮安市紀委稱,公示過程中接到過群眾舉報,“相關工作人員會進行信息核實”。
安徽廬江紀委則闡明了態度,“公示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弄虛作假行為,經查實后不僅追究被公示人的責任,同時追究所在單位黨委主要負責人的責任”。據廬江當地媒體報道,從2011年啟動公示一直到2013年2月,廬江縣都未接到過舉報電話或者郵件。該縣組織部副部長胡邦開接受采訪時說,“有的人做的事情本身就見不得光,群眾也不一定能知道”,“我們做這個更多的是強調自律,讓官員能有自律意識。”
此前,不少媒體跟蹤報道江西黎川縣等試點,稱財產公開后“官場靜悄悄”,很少有人對真實性提出質疑。黎川縣的公示渠道一直以公示欄為主。“目前沒有接到投訴舉報。”該縣黨風廉政辦公室徐主任說道。他坦言,核查公示信息有阻礙,“跟咱們是兩個系統,銀行不能隨便查官員的個人財產情況,所以調查核實難以掌控公示信息的真實性”。
每年都有新的試點地區加入,每年都有老的試點終止,官員財產公開就這樣走過了近6個年頭。
雖然浙江慈溪早在2008年就啟動了廉情公示,但由于只在單位內部“曬”市管干部的個人財產,因此,各界都將2009年1月新疆阿勒泰市網曬55名縣(處)級官員的資產,視為我國官員財產公示試點的開端。繼阿勒泰之后,湖南的瀏陽、湘鄉,四川江安和寧夏銀川,也在2009年啟動官員財產公開。2010年至2012年這3年間,官員財產公開試點在浙江、江蘇、安徽等地迅速鋪開。截至目前,全國試點數量已接近40個。
從官員財產申報入手,國家層面對官員財產公示考慮得更早。早在1988年,國務院就嘗試擬定有關國家行政人員報告財產和收入的草案。1994年,全國人大將“財產申報法”列入立法規劃。2009年至2011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兩年三提官員財產公開。前兩次是與網友在線交流時,溫家寶表示“官員的財產收入公開工作正在積極準備中”。第三次是在達沃斯論壇上,溫家寶表示從申報到公示,將是一個最重要的監督。
地方試點一直停留在地市縣區層面,迄今未現省級試點。國家層面雖于2010年啟動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但一直沒有從“申報”轉向“公開”。
最近10 年,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也再未提及“財產申報法”。直至2013年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正式提出“推行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
對此,受訪專家普遍持樂觀態度。“經過多年試點,新提任干部財產公開的基礎已經成熟。”中山大學黨史黨建研究所所長郭文亮認為,把住新提任干部廉潔關,有利于整肅官場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認為,“新提任干部財產公開應自上而下推動,選擇更高層級的地區和單位試點,然后統一標準,全國一盤棋,最終過渡到所有官員財產公開”。
(據《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