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彩斑斕、造型逼真的彩面塑,在山西民間婚喪嫁娶、歲時節令、祭神祀祖、壽辰滿月等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陽泉地區民間,彩面塑盛行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出生于1971年的陽泉姑娘付海云,從小對彩面塑情有獨鐘。兒時,她看大人捏面花,自己也跟著用泥巴捏制一些簡單的人偶。從14歲開始,付海云隨著奶奶、媽媽學捏面花。從此,制作彩面塑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樂趣。起初,她喜歡捏《鼠摘葡萄》《鴛鴦戲水》《八戒吃瓜》等民間傳統圖案。后來,她通過鉆研苦練,制作彩面塑的技藝不斷進步,傳統戲曲人物、民間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十二生肖及各種動物,都成為她創作的題材。她捏出來的彩面塑,透著純樸、活潑、幽默的風格。
制作彩面塑的工具非常簡單,主要是錐子、梳子、篦子和剪刀等。面塑藝人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頭部或身體做出來,再加上手,然后配以相關的道具,片刻間,就把千姿百態的人物、動物形象完成了。捏制成型后,關鍵是對人物臉部進行加工。尤其是五官,更是重點修飾的部分,需要根據所塑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行精雕細刻。藝人常用艷麗的色調突出某一個部位,或加飾一些小品種的豆、籽類,以產生鮮艷明快的對比效果。彩塑動物也是根據不同的特點,在用色上進行特別的處理,力求夸張地表現作品的憨姿和神態。
在付海云的家里,橫刀立馬的楊家將、生動傳神的唐僧師徒、婀娜多姿的十二金釵、造型各異的八仙過海……一件件精彩的面塑作品,把不大的空間裝扮得生機十足。觀看付海云進行彩面塑創作,可謂是一種藝術享受。只見她先用一個黑色面團裹在一個竹片上做身體,然后用黃色面團做頭,白色面團做胡須,一眨眼功夫,人物臉部的五官都安排就位。接著,她用棕色面團做成一根龍頭拐杖,上邊還掛個葫蘆,再做一個壽桃托在手上,仙鶴在前引路……不一會兒功夫,一個活靈活現的老壽星便呈現在付海云的手中,仿佛隨時就要騰云駕霧、送福人間。
付海云走上創作彩面塑之路并獲得成功,離不開丈夫盧銀明的支持。多年前,她從原工作單位下崗后,曾一度很苦惱。從事教育工作的盧銀明想到她從小喜歡面塑,便鼓勵她把創作彩面塑作為自己新的事業。付海云覺得,傳統的面塑制作工藝粗糙,面團顏色不夠鮮艷、不易保存,她決心在這方面加以改進。盧銀明便和她一起研究,反復試驗,最終研制出了理想的面塑材料。他們在不同的面粉里按比例加入白糖、甘油、防腐劑等材料,和好后上鍋蒸熟,再加入各種色素,揉成不同顏色的面團。用這種新制彩面團捏出的作品,具有不碎不裂、易于長久保存的特點。當第一件作品捏制成型時,付海云開心極了。
多年來,付海云把創作精美的彩面塑作為自己的追求。在藝術上,她總是力求創新,不斷超越。她始終認為,“最好的作品永遠是下一個”。2004年,她的彩面塑作品,參加了陽泉市首屆民間藝術品展覽,受到廣泛好評。之后,她多次參加山西省的民間藝術展。2009年,付海云制作完成了組合作品《民族大團結》,參加第四屆北京工藝美術展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匯報展。作品中56個不同民族的面塑小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表現了我國民族和諧的繁榮景象。在2011年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博會上,付海云的彩面塑作品一經展出就被搶購一空。2011年11月,付海云被授予“陽泉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3年2月,她被評為陽泉市彩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2013年6月,在山西省首屆文博會上,付海云的彩面塑作品《貴妃醉酒》獲得金獎,《千手觀音》獲得銅獎,同時,她還獲得組委會頒發的優秀展示獎。
付海云說:“藝術之路無止境,我會一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為傳承彩面塑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