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棉紡織制造業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出口的龍頭行業,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我國的紡紗、織布能力已經占到全球的一半,世界一流的服裝品牌基本上都會在中國采購原料或進行貼牌生產。近兩年來,需求減弱,成本上升,尤其是國內外棉價差的拉大,導致我國的紡織品出口競爭力下降,我國一些棉紡織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許多紡織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提高紡織品的技術含量,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力;只有以領先的技術優勢,才能擺脫日益增長的成本壓力;只有轉型創業、轉型創新,棉紡織制造業才能立足世界。
關鍵詞:棉紡織制造業;產品創新;綜合實力
1 棉紡織制造業要繼續創業,努力創新
近年來,很多人對棉紡織行業的印象大致有兩個,一是棉花,要么是價格漲跌搞得人心惶惶,要么是儲備棉和配額搞得人心所向;二是棉紡的生產能力,不是超億錠的細紗機,超百萬的棉織機,就是2000多萬t的紗產量,800多億m的棉布產量;實際上,棉紡織行業也有值得大家津津樂道的事,一是創業,二是創新。
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以低成本、薄利潤、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2011年以來,棉紡企業遇到了入世以來最困難的階段,國內棉價持續高于國際棉價,甚至有的棉花品種價格接近或高于部分棉紗產品價格,導致棉紡織企業經營困難,涉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嚴重受挫。但是許多企業并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積極采取措施應對,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力爭在新一輪的創業中提升產品研發能力,走創新發展之路。
長期的實踐證明盡管創新能力的高低不能制約中國紡織品制造業發展,但是,創新與創業有著同樣的思維和行為,同樣能推動企業的發展、推動行業的發展,需要耐力和毅力,去創造、去變革。
2 棉紡織制造業實施的“三新”戰略
世界各國普遍認為產品創新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在發達國家,企業產品創新的資金投入可占到總產值的5%~15%,甚至可占到年產值的30%,而我國大部分企業在產品設計方面的投入基本上不到1%,棉紡織行業也不例外。
產品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前,一些優秀的棉紡織企業正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實施三新戰略,從單純的生產制造向開辟新客戶、開發新品種、開拓新市場邁進,即向創新、向創造升級,目前已經有了可喜的收獲。
一新:開辟新客戶。這里說的新客戶就是利用新產品開發出來的新客戶。棉紡織行業是紡織服裝的基礎,不僅要立足本職,生產出質量上乘的新產品,更要為新產品進行新的市場開發,通過國內外市場信息,提高分析預測市場的能力,從而確定營銷策略,挖掘潛在客戶;可見客戶的欲望是要靠企業來拓展,開發的產品更需要讓客戶來接受。
二新:開發新品種。面臨棉花問題,許多企業越來越感到需要減少對棉花的依賴,增加非棉纖維的用量,優化產品結構。這樣既能有效擺脫棉花的制約,也能較好地降低資金成本,贏得市場。目前大約有5%左右的棉紡企業有較強的新產品開發能力。
三新:開拓新市場。這里說的新市場應是新產品開發出來的新市場。許多棉紡企業深知我國是紡織大國,不是紡織強國,這就要轉型升級,同時還要守住并深層挖掘傳統市場。棉紡企業在國內市場寸土不讓,國外市場寸土必爭的工作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2013年1-3月,棉制紡織品出口金額累計63.5億美元,同比增長14.7%。
3 棉紡織業的產品創新樂曲聲聲
3.1 產品創新一步曲:對棉花的依賴程度降低
我國棉花的生產,受土地資源、種植成本、種植技術等限制,產量保持在700萬t左右,并逐年呈小幅下降趨勢。棉紡織工業使用的纖維正面臨新的考驗,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機遇。棉紡織企業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非棉纖維的開發和產業化進程。隨著化纖短纖技術的進步,化纖短纖的產量在逐年增加,棉紡織行業應用非棉纖維生產的紗、布產量也在增加。
3.2 產品創新二步曲:新型纖維的應用更加廣泛
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紡織新原料不斷問世,紡織新產品層出不窮。新型纖維體現出了生態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三大發展趨勢,新型纖維的差別化、功能化、環保性是保持棉紡織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棉紡織企業采用多種纖維進行不同組分的混紡、交織加工的產品,不但使其各種纖維性能得到有效發揮,更重要的是極大地增加了良好的服用性能。
一直以來我國棉紡織行業,通過產品研發,新型原料的應用,優化和豐富我國棉紡織產品結構,滿足了不同市場的需求。這里所指的創新就是:或者更新,或者創造,或者改變。
初步測算,不同纖維或紡紗方式生產的新型紗線約占年紗線產量的10%~15%。
新型原料與新型紡紗技術的組合,通過不同纖維、不同比例、不同方式、不同的交織方式進行排列組合,不僅可以使各種纖維性能得到充分體現,并能創造出全新的、成千上萬種的紗線或面料的系列產品呈現給客戶,這就是棉紡織行業的產品創新的發展方向。
3.3 產品創新三部曲:科學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
企業的健康發展應該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個成功的企業應該有自主創意的產品設計能力。美國、日本、歐洲的紡織業之所以延續100年、200年,是擁有核心的創新技術。
按照目前各國紡織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美國側重于環保性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技術;日本注重新型纖維或自動織機開發技術;歐洲各國則繼續維系紡織機械和檢測技術。我國是世界紡織第一大制造國,但是掌握的核心技術卻很少。
新工藝參數的不斷優化,創新發展了紡紗結構、織物組織以及后整理技術。我國棉紡織業的工藝技術正在不斷創新提升,高檔的紗布產品的總量在世界是第一位。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紗布生產的工藝技術甚至已經在指導著進口設備技術的提升。以紡紗、織造為例,多組分賽絡竹節緊密紡紗線就是我國自己不斷創新的工藝技術,織就的面料手感柔軟、平滑,布面會呈現出規則的抽紗和挑紗,其類似竹節樣的紋理效果,比一般織物具有更好的透氣吸汗性能,附加值高,多為品牌服裝選用。
棉紡織行業正在逐步將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產品。新的加工流程的應用,推動了綠色環保的生產,推動了高效短流程裝備的使用,推動了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
4 產品創新的展望
我國的棉紡織行業創新有良好的基礎,領導重視,職工努力。棉紡織企業的產品開發至少需要包括總體方案設計、技術研發、原料選擇、工藝參數設計、設備改造、工藝測試、成品效果設計、銷售以及大量的資金支持九大關鍵部門人員的無數次的嘗試、改造和努力,假設每一關的成功率為50%,那么創新的成功率只有0.2%!可見,創新過程的艱辛,但和棉價差相比,主動權在我們自己手里,可以通過不斷的創新、調整,來提升自身實力。
我國的棉紡織行業仍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和機遇,各國振興經濟的需求,內需近14億人口是發展的動力源泉,服裝、家紡類消費支出必將增加,紡織纖維的加工總量會繼續增長,中國棉紡織的繼續發展也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棉紡織協會將重點關注高仿棉聚酯纖維、新型天然纖維素纖維、新型再生纖維等三大新型纖維的發展,加大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及面料產品的生產和研發,擴大新纖維的應用和創新,這是棉紡織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導下,只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注重協同創新,棉紡織行業就一定能構建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只要把產品創新與繼續構建新的思路,發揮科技、品牌的作用,管理創新、思維創新相結合;與繼續抓住新的機遇,注重高效節能、綠色環保,找準市場定位,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相結合;與進行尋求新的發展,科學創新,立足高端市場,增強競爭優勢相結合,棉紡織行業就一定會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