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現代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美國中國的重要組成,也是發展和壯大社會經濟的重要渠道。文章從系統和理性的角度,分析闡述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必要性和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科技經濟
發展現代農業是我國結合基本國情選擇的農業發展道路,也是構建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也離不開高科技的裝備,是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總結和探索。
1 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是系統性的和理性的,必須尊重和符合規律
生態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利用資源所創造的社會價值。而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合理科學的開發利用,確是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F代農業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產業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F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任務就是為現代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農業產業服務,包括農業的多功能性和農業產業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農業的發展就是需要市場提供更多更好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F代農業即是保障性產業,也是消費性產業,要注重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作用。
1.1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不良好的生態環境導致生產問題矛盾突出
污染或者復合污染加劇了農業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安全性、不穩定性。水體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白色污染、生物多樣性退化、外來生物入侵、大氣污染等等都對農業生態環境在空間尺度和時空尺度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僅以土壤污染為例,2014年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累積性和時空長期性等特點,一旦農田土壤被污染了,就很難短時間內根除,而且付出的代價也很高,因此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一方面降低土地本能的自然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有可能影響農業初級產品的生產總量和質量安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新技術投入的成本。此外,也導致農業污染事故增多,導致的群發事件增多,也增加了社會投入成本。
農業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更是增加了資源緊張的局面。農產品市場的需求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耕地為農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我國是有12億多人口的大國,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僅1.59畝,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均耕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會進一步減少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從要吃飽到要吃好、吃安全的消費轉變,一方面要求農業生產活動提供大量安全的產品產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日常生活所需,二是在確保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確保生產出足夠數量的農產品。三是資源的有限性與需求無限性之間,加劇了資源利用的矛盾,導致農業生物多樣性豐度降低、生態環境的安全性降低,導致農業生產力的超滿負荷運行,更是加速了資源環境系統平衡更替,導致系統環境外部經濟性功能減弱,不經濟性功能增強,也使得環境污染事故頻發。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農業為工業和商業發展提供基礎型需求支撐,這種需求不斷擴大和農業生產的相對滯后產生的矛盾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運行。
1.2 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證明發展現代農業是系統性和理性的回歸
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選擇農業的發展道路,人口眾多、資源稟賦不高、農業生產欠發達、地區發展不均衡等等,都是農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上世紀70年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大解放,也逐漸開始了向現代化農業過渡的進程,基于市場利益的驅動,高投入高產出甚至掠奪式的開發和生產模式,造成了大量的生態和環境問題,水資源短缺、土壤肥力降低與流失加劇、生物多樣性豐度降低等也造成了大量的生態問題。上世紀70-80年代,也是西歐國家農業思想發生轉折的時期。密集投入給種、養業造成的環境問題逐漸顯現,生物農業、生物動力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綜合農業等企圖替代常規農作物的思想和方式在發達國家不斷出現。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就開始倡導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在中國的實踐也是現代農業發展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第一,極大地豐富了對農業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認知,第二,更好地保護了農業生態資源,是農業生態資源的科學利用、稀缺性和有限性等特征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第三,促進了和維系了農業的多功能性,實現了農業的產業功能與支撐、服務功能的有效結合,在產業發展方面,生產了更多的生態系統產品,實現提供食物、工業原料等可商品化的產品功能。在支撐與服務方面,發揮了固碳侍氧、涵養水源、保持土壤功能、維持營養物質循環以及生態旅游功能,從而產生了生態觀光農業、旅游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等等新型的農業發展新模式。當代農業的生態功能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農業本身就是治理國土保護生態的基本方式,二是農業發展必須遵循生態規律。三是發展現代農業發展也是解決就業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1.3 發展現代農業也是黨和國家從戰略高度提出的發展舉措,順應了世界農業發展潮流
落后的農業耕作技術不僅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也浪費了大量的農業生態環境資源?,F代農業的發展是各種優化技術的組裝和實踐,創新技術裝備的現代農業具備精準、細化、高效、安全的特點。從促進和提升農業產業發展,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黨和國家對發展現代農業做出了積極的部署,提出更高的期望?,F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對應,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現代科技的應用,使農業的內涵、結構、體系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與其他行業相互融合?,F代農業徹底改變了以手工勞動為主的生產方式,實現了專業化、規?;?、集約化、社會化的大生產,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十七屆三中全會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等七個方面,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四化同步發展的現代農業的新理念,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把現代農業發展作為重要的優先發展方向,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既符合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也符合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
2 現代農業發展追求的目標是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的發展,為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1 用生態系統和生態思想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思想基礎
生態系統理論和思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理論思想,生態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觀點?,F代農業發展必須要依靠生態系統理論和生態思想,構建大農業發展體系,要必須既要照顧現實發展的利益,也要著眼長遠發展利益,要以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替代模式發展現代農業,要以保護資源、合理利用與開發資源為一體,盡可能地提高資源的初始利用、再生利用等等效能,盡最大可能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遵循農業自然科學規律,實現人為發展和農業系統的自我生態平衡,盡可能地減少環境和生態風險。
2.2 社會需求是生產生態安全產品的重要動力
需求——供給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從吃飽、吃好到吃安全吃健康的轉變,實現從追求數量型到質量型再到數量——質量型的升級轉變,要求農業生產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更好質量更安全的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這種變化要求,也使得農業從產業型向市場服務型轉變,提高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市場支撐力,發展現代農業既能實現生態安全目標又能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協同發展相關產業,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生態產品,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穩定提供基礎保障支撐能力,發展現代農業也體現了生產和保障穩定的社會責任。
2.3 現代農業是綜合性的農業工程,要用現代科技解決好現代農業發展技術和市場接口,實現可持續發展??萍际堑谝簧a力,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現代科技的進步,用現代科學技術解決好農產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包括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環境技術、現代農藝技術等等,解決好技術發展的對接,一方面解決好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問題和產業化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好農業生產中的環境與生態安全問題,確保農業環境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實現農業系統內部物質流、信息流、能量流的合理平衡、交換等等。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支撐,應用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技術及時將農產品產地環境標識信息、產品種類信息、產量信息和價格變化等與市場實現對接,解決好現代農業生產產品的出口問題。
2.4 現代農業建設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農村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的特殊地位和優勢足以體現了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發展,技術高度集成裝備,環境與產業友好融合等等,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基礎。
3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現代技術和經濟支撐體系
現代農業發展既是知識技術型的產業也是經濟型的產業,涉及到現代技術體系特別是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也涉及現代經濟體系,特別是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必須要建立于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產業技術體系和市場運行體系。
3.1 建立可信高效的技術體系,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既是國情的選擇也是發展道路的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稟賦不高,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盲目擴張也帶了環境生態問題,特別是農業的粗放式的開發經營,導致了大量農業資源的浪費,農業化學品的高投入造成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加劇、農業資源環境時空變化差異明顯、區域性的污染事故頻發等等。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解決好環境與資源合理利用的問題,解決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降低或者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的問題?,F代農業發展要依靠現代技術裝備,要提高各種現代農業技術的集成、高效開發和安全可控程度。現代農業發展應該是高智能型技術投入,也同時要求是生態關系高度和諧的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農業,也是各種高新技術高度集成的農業,因此必須建立可信賴可控制的技術投入體系,一方面降低技術投入風險,提高現代農業發展程度,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化;二是提高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資源和環境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生產的設施化、工程化、工廠化;三是確保技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可靠度,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控化、安全化。
3.2 建立可信的生產、投資與消費體系,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進一步降低或者規避
市場經營風險,必須建立可信任的生產體系,信任投資與消費體系,確?,F代農業發展的市場經營秩序,確保農業產品的可溯源性和安全環保性,按市場規律辦事,把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納入市場管理機制,擴大社會的融資和消費渠道,鼓勵更多的農業產業技術農民因地適宜選擇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擴大家庭農場規模,豐富生態旅游農業內涵等,更好地實現從產地到餐桌一條龍式產業服務與發展模式,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
3.3 建立可信的產業服務與支撐體系,包括技術的推廣應用體系、技術研發與裝備體系、標準化生產體系
作者簡介:王農(1973-),男,陜西鳳翔人,副研究員,經濟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環境保護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