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成績巨大。但農村相對發展較慢,人多地少,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日顯突出,如何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如何合理轉移這些勞動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勞動力轉移;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K3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6-06-1
1 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1.1 剩余勞動力素質較低,就業能力差
由于多年來我國實行的城鄉二元管理體制,相對于城鎮,國家在資金、人財力等方面在農村投入相對較少,而且農村多數地遠人稀,交通、信息等都不發達,所以一直以來,農村的發展速度都很慢,加上受傳統思想及生活習慣的影響,多數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都不高,大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業能力較差,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就業面狹小,市場適應能力弱,轉移就業存在較大的困難。
1.2 勞動力市場不完善限制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
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受到種種限制,且缺乏長期的保障機制,農民工在城市打工需要更高生活成本,一旦失業或患病,就難以承擔,很多情況是只能回到農村,這就形成了從農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農村的來回遷移,但卻不徹底,嚴重影響勞動力移動的速度。
1.3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影響勞動力轉移
相對城市來講,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相當不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基本沒有社會保障,全憑土地生活,但土地的面積卻十分有限,收入甚微。多數外出打工的勞動力,都是為生活所迫才背井離鄉的,但土地仍是其生活的根本保障,雖然外出打工,也不敢輕易放棄承包地,多數外出務工者都是“離鄉不離土,進廠不進城”,因為在外打工,一旦遇到失業、病患情況,生活就無法保障,起碼有土地,還可以有個退路,何況在城市生活,養老、醫療、子女上學和住房等現實問題都是影響勞動力轉移的阻礙。
1.4 城市居民與農民工權利不平等
我國二元經濟結構下的城鄉分割、區域分治制度是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的根本性原因。多年來,城市只把農民工作為廉價勞動力來使用,“農民工”一詞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帶有歧視性,基本是下等人的代名詞,過去一些城市對農民工是實行收費管理、收費服務,旨在為當地人謀利益,而如今雖然不收費了,但實際情況是仍然沒有形成把農民工納入本地居民、為農民工服務的相關機制,這在管理上仍是真空地帶。
2 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應對策略
2.1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必要的趨勢,如何合理的轉移是國家和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要通過各種方式手段,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根據農民工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整合社會資源,改進培訓模式,創新就業培訓機制,建立和完善培訓合作機制。
2.2 健全和完善勞動力就業市場
要大力促進勞動力就業市場的完善,建立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通過網絡、手機、電腦等新型媒體搭建信息平臺,為農民工就業提供快捷信息服務。消除制約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建立完善的勞動力管理與服務體系,形成城鄉勞動者自由、平等就業的制度環境,實現勞動力資源在城鄉的合理配置。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引導農民工合理有序流動,有效地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實施綜合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促進農民工就業和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和發展。
2.3 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
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法律機制。制定一系列適應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的有關農村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使農村社會保障主要內容的法律規定具體化,以增加其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多渠道籌集農村社保資金。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來籌集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政府擔負起一定的職責,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例,提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差距。
2.4 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從體制改革、制度建設上著手,建立統籌城鄉發展、構筑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保障體系,從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鄉分割和區域分治的體制和結構,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逐步形成社會服務和管理一體化的體制,形成城市工作與農村工作對接、良性互動的新格局統籌產業發展,優化不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產業結構,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逐步建立城鄉統一、區域協調的公共服務制度。
統籌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區域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鼓勵人力資源自由流動,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保障生產安全,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和就業環境。
統籌區域發展,發揮市場調節與政府協調積極作用,打破區域分割限制,形成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重視農業生產,通過農業的發展解決部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健全和完善農地流轉制度,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自由流動。
作者簡介:趙彩霞,本科學歷,集安市麻線鄉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管理;金瑞琦,專科學歷,集安市臺上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