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在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能夠促進我國盡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還能夠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F階段,我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過渡與轉型時期,強化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能夠推進新農村的建設,更早的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偉大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機械;現代農業;作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6-41-1
1 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1.1 提升了農業生產率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人口眾多,土地面積較廣,農業勞動生產率偏低。農作物種植依舊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在經濟發展的21世紀,要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更多的是需要增強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宣傳和推廣農業機械化的功效和作用,讓農業機械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以此來提升農業生產率。例如,在耕種收季節,倘若農民延續傳統的牛拉犁方式耕種,不僅效率低,花費時間長,最終的經濟收益也不高;但是倘若采用小型旋耕機來進行土地耕種,則能夠在較短的時間段內完成大面積的糧食種植,讓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事情,獲取更多的經濟收入。
1.2 具有保護環境的作用
現今小型農機都具有低排放、低噪音、低震動的特點。對農業循環經濟相關的各種農業機械的研究和使用,有利于環境保護,收割機稻草粉碎還田能夠將農作物秸稈粉碎,多鋪灑田間,作為肥料,有效避免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還能夠提升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含量。
1.3 增加農民的收入
將農業機械用于現代農業生產中,可以有效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從我國農村勞動力現狀可知,在家務農勞動力都是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群,這也就直接影響了糧食生產。但是,近幾年來由于國家實行了購機補貼政策,小型農業機械和耕整地機械擁有量直線上升,解決了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三秋時節在外務工人員沒有必要再返鄉從事農業生產,農民可以在外務工,而家里的農田可以照種照收,節省了來回途中花費的時間,還節省了來回途中所花費的費用,獲取雙重經濟效益,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 農業機械的發展
2.1 農業機械生產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意義一體化將全面取代傳統的農作物植種方式
對于傳統的牛拉犁等耕種與收獲方式,在現代經濟發展的21世紀明顯已力不從心,為了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和步伐,應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農機技術,做好宣傳工作,保證農民都學會并利用現代農機技術來進行農作物的生產、收割、播種等,并取代傳統的農作物耕種、收獲方式。
2.2 農機的智能化技術將會使得農機更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
在未來的農業種植中,智能化技術在農機上的實踐和使用將會更加滿足農藝要求。例如,小麥生產收獲機械化技術、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馬鈴薯機械化技術、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等,隨著這些機械化技術的發展,與技術相匹配的配套需求也越來越多,也就進一步的帶動了農機化與其他領域的發展。農機的智能化技術能夠將農機與農藝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農機的使用能夠讓農民掌握到更多先進的農業技術,提升農民的綜合業務素質,培養一批批有素質、有文化、有技術的新型農民,農機的智能化技術將會使得農機更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
2.3 建立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
我國制定的《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與《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都明確指出,要鞏固農業機械在農村種植業的主體地位,中央一號文件指示:“要加大對農機大戶、農作物種植大戶等購買農機的信貸支持,不斷指定出完善出相應的燃油供應保障機制,指定和完善高能耗農業機械的更換、報廢經濟補償處理制度。”這些都為農業機械事業的新技術、新信息、新成果等提供依據。同時在制定、健全農業機械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培養一批批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質的農村技術能人與農業機械專業技術人才,未來的農業機械發展將會更加社會化,服務組織還需滿足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的三大要求,農業機械的發展在今后更應該面向農村、服務農民,并不斷朝向農業機械服務的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增強農業機械的使用程度,在現在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4 農業機械將會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從我國農機發展現狀來看,我國農技服務將會朝著農機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農業種植大戶將會成為未來促進農機快速發展的主體,而那些農技推廣人員、農機維修、服務人才將會成為未來農機具發展的排頭兵。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農機的大力推廣和使用將會解決“有機戶有機無活干、無機戶有活無機干”的不協調問題,并在新農村建設道路上開創出一條家家戶戶小規模農業機械化的新道路。
3 結語
總之,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作物種植是大多數農民獲取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但是僅僅依照傳統的種植,收割技術根本就不能夠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在新時期,還應該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提升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增強農民經濟效益來達到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
作者簡介:朱峰哲,公主嶺市農業機械化學校,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