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富足、社會和諧這些是社會應有的價值。我國自1978年以來,收入分配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收入分配領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我國的收入分配改革將會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巨大工程。李克強總理說:“凡事不患難,而患不備。”黨和國家提出收入分配改革的一系列方案,這些方案從宏觀上為縮小收入差距指出方向。
關鍵詞:公平正義;收入分配;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6-08-1
1 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以維護制度的正義
1.1 馬克思對未來社會收入分配的主張
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馬克思說過:“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他所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
各盡其能按需分配。馬克思提到:“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最終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馬克思認為理想的社會形態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列寧認為“在這個新的、更好的社會里不應該有窮有富,大家都應該做工。共同勞動的成果不應該歸一小撮富人享受,應該歸全體勞動者享受”。
1.2 我國在制度層面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的路徑
1.2.1加強政治體制改革體現公平正義理念 在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1.2.2縮小收入差距讓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公平正義是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相一致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就是共同富裕,這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1.2.3加強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 調節收入差距,縮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政府的宏觀政策中,財稅政策是縮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
1.2.4改變制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系 進一步完善戶籍制度,逐步取消城鄉戶籍所帶來的差別;建立有效的補償機制,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對務工農民的培訓常態化,提高務工農民的技能,改善他們的就業環境;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上學難、看病難的難題。
2 完善現行法律法規保障收入分配改革順利推進
2.1 法律法規和公平正義的關系
2.1.1法律法規和公平正義區別 一是二者含義不一樣;二是所屬范圍不同。
2.1.2法律法規和公平正義聯系 法律法規和公平正義二者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法律法規具有強制力,法律法規對于實現公平正義是一種強有力的保障,僅僅依靠道德力量是不夠的。
2.2 法律在收入分配改革中的作用
首先,法律是保障收入分配改革公平正義的有效手段。其次,當收入分配有違公正之時,法律可以起矯正作用。
2.3 收入分配改革中法律方面的具體實踐
以公平正義的立法理念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公平正義的執法保證收入分配改革;以正義的法律監督促進收入分配改革。
3 個體以正義之心進行價值選擇
3.1 改革的過程中個體以符合道義的方式獲得收入
亞當·斯密的兩部巨著將人總結為:人是道德人與經濟人的統一。所以人的道德和經濟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追求幸福,這是每個人、每個社會的最終目標,但是獲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礎,是占有一定的財富。財富的獲得必須堅持義務為本的責任意識。道德經濟人在獲取財富時應該遵循兩個原則:一個是合法,即經濟行為要合乎現實的法律法規的要求,不能違法。這是在獲取財富的方式上的底線原則。另一個是合德,即經濟行為要合乎現代文明的公共道德準則。道德經濟人而不是經濟道德人,強調的是將道德置前,用德性來約束經濟行為,使財富的獲得能夠最大化的帶來社會效益。
3.2 改革的過程中面對有失公允的分配敢于伸張正義
正義感作為人的一種高級道德情感主要指追求正義、伸張正義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我們國家保護人們的合法收入,鼓勵通過多種方式獲得薪酬,實現幸福價值的手段是多元的。但無論何種方式都應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這就要求個體在進行價值選擇時,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同時,在收入分配領域存在著許多顯性的和隱性的有失公允的現象,由于個體在知識層面、權利意識、關注點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對這些現象并不是能很好的辨別,但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將發現的,確為不公的現象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訴諸相關機關,這是個體維護社會正義的一種表現,這種做法的輻射效應也將會帶動社會的正義氛圍,從而推動收入分配領域公平正義的實現。
總之,在收入分配改革的過程中,個體在進行價值選擇時,首先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對實現幸福目的之手段用正義或者說正當性來衡量、來判斷。對發現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敢于伸張正義,督促有關機構或人員對有違正義的現象加以改正,為收入分配改革構建正義的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第一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羅爾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 阿瑪蒂亞·森著.論經濟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2).
[8] 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著.追尋美德[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1,(5).
作者簡介:劉晶,碩士學歷,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助教,研究方向:社會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