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是危害牛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以羞明、流淚、結膜炎和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濁及潰瘍為特征,如誤診失治易造成失明。本病以牛莫拉菌感染為主,多呈地方性流行,發病季節多為夏季,任何年齡、性別及品種的牛均可感染發病,特別是兩歲以內的幼牛,尤為易感。近來,梨樹縣采用內服中藥、點眼、柳枝穿插順氣穴,結合自家血注射綜合療法治療奶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20多例,取得了較好療效。
關鍵詞:奶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綜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 S85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6-54-1
1 發病情況與臨床癥狀
2013年6月,公主嶺市某村屯一農戶因從外地購進一頭眼睛有病的奶牛,并與村里其他 牛一起放牧,造成全村幾十頭牛患上同樣的眼部疾病。病牛輕者眼睛發紅、腫痛、流淚、眼角有黃色的分泌物,重者眼瞼外翻或眼球凸出外面,多次請當地獸醫,并且自行購入了許多眼藥水治療,非但沒有效果,反而病情加重,故請求前去醫治。現場檢查:患牛以結膜充血、羞明流淚、眼瞼腫脹、角膜混濁及角膜上出現白點等為特征。全村共21頭牛發病,大多為一眼發病。患眼初期畏光、結膜潮紅,眼分泌物量多,初為漿液性,后為膿性且粘在患眼的睫毛上。觸摸眼部疼痛敏感,眼瞼腫脹,嚴重時眼瞼紅腫外翻,樹枝狀充血,胬肉逐漸增生,如同蚌肉,眼瞼高腫,影響視力。患牛極度痛癢,常常在患眼部揩樹擦樁或用后肢扒撓,病情進一步發展,形成潰瘍,化膿。炎癥可波及到角膜,致使角膜混濁,形成云翳,視力逐漸減退,重牛可導致失明。多數患牛全身癥狀不明顯,患牛產奶量總體下降。根據病史調查及臨床所見,診斷為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
2 治療方法
2.1 內服
可用龍膽泄肝湯加減。方劑的組成及用法:龍膽草(酒炒)45克,黃芩(炒)30克,梔子(酒炒)30克,澤瀉30克,木通30克,車前子20克,當歸(酒炒)25克,柴胡30克,甘草15克,生地(酒洗)45 克,煎湯取汁,取汁后的藥渣趁熱裝入小紗布袋,先溫敷于患眼10分鐘。然后灌服藥汁,每日1劑,連用5天。
具體應用時可隨癥狀加減:肝膽食火較盛,可加黃連;熱毒壅盛者加用金銀花、蒲公英;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濕熱蘊積者酌加藿香、茵陳、苦參;血熱壅滯者加牡丹皮、桃仁、紅花。
2.2 點眼
可用撥云散。方劑的組成及用法:爐甘石30克,硼砂30克,青鹽30克,黃連30克,銅綠30克,硇砂10克,冰片10克,共研極細末,過篩,裝瓶備用。方法是:取一直徑3毫米的塑料管,一端蘸取藥末,將其吹入眼內或點入眼內,每次5克~10克,一日二次,連用5天。
2.3 順氣穴插枝
2.3.1 穴位定位 牛的順氣穴即為鼻腭管開口處,又稱嚼眼,位于口內硬腭前端,即切齒乳頭兩側的小孔,左右側各有一穴。
2.3.2 治療方法 將患牛牽入六柱欄中,妥善綁定牛頭。用一長約30厘米,直徑約為3厘米~4厘米的短木棒橫放在病牛口腔中,使嘴適度張開,提起上唇暴露順氣穴。取一段鮮柳枝或榆樹枝,枝條的粗細、長短要根據牛體的大小而定,一般長20厘米~25厘米,直徑0.2厘米~0.3厘米,樹枝選用軟硬適中,且較為挺直的端部削成鈍圓形,用小刀刮去皮、節,慢慢順著順氣穴插入,深達眼下角,一般左眼患病插入右順氣穴,右眼患病插入左順氣穴,插入深度為20厘米~30厘米,直到整條樹枝插沒為止,枝端不要留露于齒板外,此時可以從鼻腔孔觸及或掀開鼻翼看到樹枝,插好樹枝后,剪去外露部分,除去口腔中的木棒,任其自由活動采食,枝條不用取出。枝條插入后不取出,病愈后會自行脫出。
2.4 自家血穴位注射
抽取靜脈血,分別注射于睛明、睛俞穴。
2.4.1 穴位定位 睛明穴位于下眼眶上緣,兩眼角內、中1/3交界處,左右眼各一穴;睛俞穴位于眶上突下緣正中,左右眼各一穴。
2.4.2 針法 首先用生理鹽水對患眼進行徹底清洗,紗布擦干,在病畜采血部位及睛明、睛俞穴進行局部消毒,然后用注射器靜脈抽血6毫升,睛明穴需上推眼球,注射針頭眼球與淚骨之間向內下方刺入3厘米,注入自家血3毫升;睛俞穴需下壓眼球,注射針頭沿眼球與額骨之間向內后上方刺入3厘米,注入自家血3毫升。
經采用上述治療方法治療3天后,21頭患牛病情顯著好轉,患眼畏光、流淚、疼痛癥狀減輕,分泌物明顯減少,充血減輕,翳膜大部分消退。5天后有13頭牛患眼潰瘍面愈合,翳膜完全消退,視力恢復,上下眼瞼啟合如常,痛感消失,痊愈。剩下的8頭患牛繼續治療,10天后7頭完全痊愈,有1頭由于病情較重,未能及時治療,左眼角膜混濁沒有完全消退,治愈率達95.2%。
作者簡介:谷永江,大專學歷,梨樹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的控制與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