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隨之城市人口密度加大,致使人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擴大。城市化進程中很多物質現象都在發生變化,城市化水文效應就是其中之一。本論文對城市化水文效應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城市化;水文效應;闡述
中圖分類號:P34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6-96-1
水文變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城市化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如今,城市化水文效應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國際重點和熱點話題,所以,研究城市化水文效應十分有必要。
1 水文概念闡述
水文是地理地質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研究自然界水體的變化運動,相互變換和時空變換的自然科學。從地理意義來講水文就是關注自然的表現。在研究規律的基礎上,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重要科學參考。水文研究主要包含水文考察、水文觀測、水文建設以及水文評估等幾個方面。
2 城市化對水文的影響
城市“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備受關注,相關研究較多。城市人口增加,建筑趨于密集,地表水量極大以及滲透困難等特點導致城市土壤熱容量大,地溫高于郊區。在熱島效應的作用下,雨島效應也愈來愈明顯。根據相關專業的調查研究得知美國西部,阿拉伯干旱地區在城市化后雨量增加了12%~14%。雖然很多專家用實踐調查證明城市化對降雨量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這個話題還是存在爭議。我國一些專家認為,珠江三角洲地區降水量減少是由于城市化引起的。城市化造成地表水文特征改變,自然植被破壞嚴重,加上粗糙度、反射率、能量流動以及地表徑流減少,促使大氣水分供給減少。
3 城市化對河流影響
城市化必然引起河流發生變化,簡化了河流結構。這也致使河流小分支的消失,主干道不斷加寬。根據調查顯示英國中南部因城市化水文效應,河流的格局發生了變化,主河道逐漸變寬、變深,河流容量也隨之增加2.5倍左右。在我國也存在此種現象,城市化的需要致使某些支流會隨著城市發展逐漸消失,主河流會載負更多水量,致使徑流流速、洪峰流量以及洪水總量增加。
4 城市化對徑流影響
城市化過程中農田、自然生物、森林以及濕地都將轉為人們需要的住宅、工業用地以及健全社會發展的其他設施,從而城市不透水面積增大,地表水滲透困難且較少,截留量、蒸發量、基流和地下水位減少或減低,嚴重影響了流域產流。人類活動的需要和城市發展的需要河流渠化、堤壩建筑等水利工程措施的作用使河流結構和河網形態發生改變,也影響了河道匯流的產生。
5 對水質影響
城市化過程中用水量會隨之增加,一般而言徑流利用量不可高于20%,當高于這個數值時就會對水環境產生影響,當超過50%時將會造成嚴重影響。加之城市用地面積的擴張,很多小河流都已經被城市化用地逐步取代,從而減弱了河流天然的蓄水排澇和納污自凈能力,排入主河流的污染加大,河水質量不斷惡化。根據專家研究分析,河流水質等級與居住地、工業用地成正相關,與農業用地呈負相關。隨著水質的逐漸惡化與之相關的研究也多起來,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我國平原河流數量減少,旱季水源不足,等汛期來臨河道沖刷消弱其自凈能力,從而引發水質退化。所以對于河流的使用要有一定的規劃性,全局觀,不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隨意占用河流。把河流的使用納入發展戰略之中,進行合理利用。
6 對洪澇期影響
城市化對洪水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研究表明地表水面增加10%~100%時,地表徑流將增加200%~500%。但是有些人則認為,城市化只是增加了洪水的次數,對洪水的規模影響不大。城市化對汛期洪水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河流占用。河流部分河道被占用,洪水匯集渠道減少,洪水分流不足,河道的洪水儲存量降低,蓄洪能力相應降低,這也是汛期洪水次數增加的原因之一;第二,河流渠道化。建造堤渠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洪水的發生,但也存在負面影響。建造渠道必然限定河道的寬度,河流會下切河道,河流沉積物粒級變小,流速增加;第三,當遇到多雨年或季節,河道被占用和狹窄渠道的負面影響會被擴大。雨量大會增加地表水量,狹窄渠道會增加徑流流速,進而使洪峰過程呈線性,從而增加了洪峰峰值,增強了其破壞力和破壞范圍。城市化過程中地面結構的逐漸改變使地表水文情勢也相應改變,降低了河道自然調節能力。
7 對流域生態系統影響
數據顯示當不透水面積超過14%時,生物完整指數呈下降趨勢。自然植物沿河分布,當河道被占用,植物會被破壞,導致沿河植物的減少,那么區域生態系統會遭受嚴重破壞。與之相關的整條生物鏈也會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1] 孫艷偉.城市化和低影響發展的生態水文效應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52-62.
[2] 許有鵬,丁瑾佳,陳瑩.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水文效應研究[J].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09(4):67-69.
[3] 趙軍,單福征,楊凱.平原和網地區河流曲度及城市化影響[J].水科學進展,2011,22(5):631-633.
作者簡介:李曉陽,碩士學歷,嘉興市秀洲區水文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村區域發展與水文信息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