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樹吉丁蟲為吉林省中西部楊樹人工林主要蛀干害蟲之一。本文對幼蟲為害階段采用錘擊法進行防治試驗,并收到良好效果。
關鍵詞:錘擊法;防治;吉丁蟲;試驗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6-18-1
楊樹吉丁蟲(Poeoiionot Var rioiosaPark)是吉林省西部楊樹主要潛蛀性害蟲,在吉林省楊樹人工林時有發生,輕者影響林木正常生長,重者樹皮脫落,枝干枯萎。為了探討經濟、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筆者從2011年~2013年開始進行了錘擊試驗,幾年來防治試驗面積560公頃,現將試驗情況報道如下:
1 錘擊方法的依據
利用該蟲幼蟲蛀入韌皮部與木質中間危害的特性,而且在樹皮外可看見明顯的水浸狀死皮斑及該蟲集中在樹干下部危害的特點,提出錘擊防治幼蟲的辦法。
該蟲幼蟲侵入后,幼蟲的排泄物及木屑使韌皮部與木質部分離,在被害部位出現明顯的褐色死皮斑,幼蟲活動期死皮斑呈水浸狀,當年侵入的幼蟲危害部位1~2平方厘米。小青楊等樹皮光滑的品種被害部位特征明顯,比較好識別。對不同楊樹品種識別率做了調查,幼蟲危害部位的特征,不同林齡明顯程度不一樣。對不同林齡的識別率做了調查,調查5厘米~20厘米胸徑的樹木,該蟲在樹干上的分布集中在2米以下,占總數的94.29%。
2 試驗方法
2.1 小區試驗
在楊大城子林場寶泉營林區10~20年生長地選小青楊、雙陽快楊、小葉楊三個品種進行試驗,每個處理小區20~40株,面積0.25~0.4畝。
2.2 大面積防治試驗
在楊大城子寶泉營林區進行了大面積的防治試驗,防治試驗面積190公頃。
采用小鐵錘(錘150克左右)對準幼蟲被害部位連擊2~3次,錘擊時錘頭要與樹干垂直平擊被害部位,擊中率高,不能擊掉樹皮。錘擊時間以5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宜。楊樹休眠后樹皮顏色變暗,幼蟲被害部位的死皮斑不明顯,春天楊樹開始生長樹液活動,被害部位的死皮斑逐漸明顯,以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死皮斑易看見,防治效果好。生長旺盛的季節錘擊,錘擊部位愈合的快。
3 效果調查
在試驗地內選有蟲株,編順序號,將被害部位用紅鉛油作上標記,記錄每株有蟲數,錘擊后解剖樹皮,查實際有蟲數和被擊死數,大面積防治前后調查蟲口密度和被害率。
4 試驗結果
4.1錘擊防治效果與品種有關
樹皮光滑的小青楊擊死率86.5%,樹皮粗糙的小葉楊擊死率僅67.3%。
4.2 識別率與林齡有關
林齡大的識別率低,林齡小的識別率高,識別率分別為91.5、81.1、72,防治效果好。
5 小結與討論
5.1 適用于樹皮光滑品種
錘擊防治吉丁蟲,適用于小青楊,雙陽快楊及其他樹皮光滑的楊樹品種。
5.2 成本低
錘擊法防治楊錦紋吉丁蟲成本低,每公頃成本30元左右,比化學藥劑低4倍。
5.3 不污染環境,保護天敵,操作簡單易行
2011年以來,楊大城子林場錘擊防治560公頃,沒有噴灑化學農藥,林內自然天敵明顯增多。如啄木鳥2011年以前啄食率僅6%,2013年啄食率上升到40%。
5.4 錘擊后樹皮愈合較快
死皮斑較小的錘擊后40天即可完全愈合,死皮斑較大的錘擊后愈合的較慢,50~60天愈合。
5.5 綜合防治效果好
對小葉楊等樹皮粗糙的樹種識別較難,防治效果較差,組織專業隊伍防治可提高識別率和防治效果。
錘擊法是楊樹吉丁蟲綜合防治的一種安全、經濟、有效的方法,與其他防治方法協調使用效果更佳。如對蟲口密度較高的林地,先清除三、四級受害木,然后錘擊防治,可明顯地提高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溫光巖.楊錦紋吉丁蟲的檢疫及防治措施.農業與技術,2012.
作者簡介:孫寶林,公主嶺市林業總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