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魯氏菌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病,俗稱為傳染性流產病,易感動物有牛、羊、豬。在牛群中,母牛患此病后,多在懷孕后的6~8個月流產,而流產的前幾天有分娩預兆,流產后多數胎衣不下,陰道內排出褐色分泌物,造成不孕癥。公牛患此病后,會引起睪丸腫脹,性欲障礙,發生睪丸炎和附睪炎,失去性能力。發生布病疫情后,想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很難,一般采取綜合預防措施。
關鍵詞:牛布病;診療;防治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6-55-1
1 牛布病的病理特征和診斷標準
1.1 病理特征
該病的潛伏期為2周~6個月,多為隱性感染。妊娠期的母牛患此病的明顯癥狀是流產,而且隨時都有可能流產,多發生于懷孕后的6~8個月,流產的胎兒多為死胎,有時候也會產下一些弱胎,這些弱胎一般存活不久。母牛流產后,其體內的布魯氏桿菌會隨著流產的胎兒、胎衣、子宮分泌物一起排出體外,從而變成該病的傳染源。通過動物的消化道、皮膚、黏膜、蚊蟲叮咬等傳染,導致大面積的布病傳染。所以,必須及時掐斷該病的傳染。流產的胎兒多為敗血癥病變,漿膜與黏膜有出血點或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間發生出血性漿液性浸潤。公牛感染此病后,會出現睪丸炎、附睪炎、關節炎、滑液囊炎等。
1.2 診斷標準
妊娠期的母牛發生流產后,尤其是其第一胎流產時,若出現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甚至不孕現象,即可判斷其患了布病。公牛發生睪丸炎、不育現象時也可以判斷其患了布病。母牛產下的弱胎發生病變也可以初步判斷母牛患了布病。
采集流產胎兒的胎衣、乳汁、子宮分泌物等涂片,將涂片固定在火焰上,滴加0.5%沙黃液,繼續加熱直至出現氣泡,過2分鐘~3分鐘后,用水洗凈涂片,然后再滴加0.5%孔雀綠液,復染40秒~50秒,用水洗凈,晾干、鏡檢。檢驗結果為:布魯氏桿菌呈紅色集結在細胞內,少數在細胞外。
2 牛布病的防治
2.1 建立布病防控經費保障機制
任何一種動物疫病的防控都需要一大筆資金和人力,布病的防控也是如此,需要大筆經費。雖然說目前的畜間布病防控有專項資金,但是基層的資金不足,多用于購買少量的檢測試劑,而檢測出的病畜捕殺補償標準低,導致防控工作開展不深,疫情防控效果差。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布病防控經費保障機制,保證各級畜間布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疫情防控效果,降低布病發生率,減少布病帶來的不良影響。
2.2 定期檢疫
對無布病流行區,1年檢疫一次,引進新牛種時,先對牛種進行兩次血清檢測,并觀察2個月,確保其健康之后方可引進。對于該病的多發區,春秋兩季對牛只各進行一次檢疫,接種過疫苗的牛只在接種后的1~3年內檢疫,若是檢疫出陽性牛只,根據其治療價值處理,若是治療價值不大,應做無公害處理或淘汰;若病情不嚴重,應給予隔離處理,治療人員也要特別做好防備措施,避免被牛只身上的病菌傳染。
2.3 定期接種疫苗
接種的疫苗分成三種:豬2號布魯氏菌苗、羊5號布魯氏菌苗和牛19號布魯氏菌苗。其中,第一種適合妊娠期的母牛口服,第二種不能用于母牛,應用在公牛或羊身上。
2.4 加強基層獸醫專家隊伍建設
基層的牛布病影響大,一旦發生就會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一方面是因為養殖戶的科學知識水平低,防疫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是基層的動物防疫站獸醫人才少,沒有根據本地布病發生規律做好防疫工作。解決這一問題,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基層動物防疫站的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業務水平高、理論知識豐富的布病獸醫隊伍,專門從事布病的研究,定期對本地的動物和人進行布病檢疫,根據該地氣候以及往年的發病情況分析布病的流行趨勢,并在此基礎上生成預警報告,做好布病防疫工作,制定詳細的防疫規章制度,并加強養殖戶的防疫知識宣傳教育,促使養殖戶積極配合動物防疫部門做好防疫工作。
2.5 培育健康畜群
養牛場用健康公牛的精液進行人工受精,犢牛出生后先使用母乳3天~5天,然后將犢牛送到隔離舍,喂養消毒乳或健康乳;6個月后每3周進行一次檢疫,若檢疫結果為陽性,則將其送入病牛群。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凈化牛場,起到培育健康畜群的目的。健康牛群每年進行4次檢疫,若無陽性者,則可以定為健康牛群。
2.6 加強飼養管理
定期消毒,每天清掃牛舍,加強牛舍的通風和冬春季節的保暖,定期對牛群進行檢疫,一旦發現陽性牛,立即進行隔離處理,以宰殺進行無公害處理為主,禁止健康牛與病牛接觸,同時還要對病牛待過的的牛舍進行全面消毒,將病牛的排泄物、流產的胎水等經過消毒后發酵處理。
2.7 牛布病的治療
由于布病的治療效果不佳,一旦發現此病,為防止該病的傳播,多采用淘汰病畜的方式處理。如果有治療價值,對于流產后的母牛來說,應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母牛的子宮和陰道,每日1~2次,直到病牛陰道內的分泌物全部流出為止。病情較嚴重的可以采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治療。
3 結語
布病是牛群容易感染的一種傳染病,治療效果差,應樹立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觀念,提高防疫意識,監視牛群的健康狀況,最大限度降低該病的危害,而與牛群接觸較多的獸醫、屠宰人員、飼養人員也要注意做好防疫措施,避免傳染。
作者簡介:王立明,伊通滿族自治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