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重大調整。雖然目前的經濟結構存在缺陷,但是,中國有足夠的實力來防止經濟災難的發生。
中國經濟面臨著兩個巨大挑戰,兩者有著共通的地方。其中,最基本的挑戰在于經濟的再度平衡,這是一個長期問題。中國的發展過度依賴于大規模投資以及貿易順差——盡管后者在早幾年已有所調整。作為重要的經濟成分之一,消費已被人們對投資與出口的過度關注而被嚴重擠壓。
這樣的發展模式沒有可持續性。大規模的投資必然造成大量浪費。我們可以輕易找到中國過度投資的例子,多數體現為一些在近期沒有實際必要的基礎設施建筑。這些項目以“最終會派上用場”這一點來獲取合理性,但是這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死錢”,而這些錢本可獲取更高的收益。其他的過度投資則或是盲目追求虛名,或者,根本就沒有價值。相反,較低的投資水平將會有更高的效率,因為這樣會促使人們優選融資項目,從而避免失誤。
巨大貿易順差的持續也面臨著實際的限制。如今世界各國都希望增加出口,而中國的經濟發展規模已讓其他各國產生了抵觸情緒。事實上,在上一輪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對貿易順差的依賴已大幅下降。
對中國持悲觀態度的人士認為,決策層沒有能力或是并不愿意走出過度投資的牢籠。我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我的理由是:其一,中國當局有改變經濟的能力。中國現在過度投資、貿易順差與低消費水平的發展模式主要是由政策驅動的。例如中央與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的支出水平與類型、國有銀行的融資模式、稅收政策以及當局掌控的能源價格等,更不用說他們手中的通貨匯率。
其二,每一個仔細研究過中國的人都意識到,中國的執政者是十分明智的,他們對中國面臨問題的研究也十分深入。在中國,遍布著通向權力與財富的道路,而各路精英正是經歷過各種激烈的競爭之后而最終獲得成功的。執政者也意識到,其長期生存所依賴的正是對精英階層進行正確的引導。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歷史,展示了這個體系處理極度困難與復雜挑戰的能力,以及在改革過程中持續應對各種變化的能力。如果做出了錯誤的決策,社會發展的結果將難以想象。但在目前情況下,我深信他們會找到應對目前挑戰的辦法。
人們對中國的擔憂也源自其金融體制中的一系列缺陷。2009年,中國實施經濟刺激計劃,這一舉措使得銀行大幅增加了貸款規模,如今無疑面臨著巨大的貸款損失。現在雖然沒有任何大型不良貸款的報告,但是我認為這類損失是必然存在的。其中很多不良貸款用于地方政府建立的融資工具,這并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究其原因通常是因為中央政府政策施壓,限制了地方的收入但增加了其支出。
在正規領域之外,中國有一個巨大且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金融體系。由于正規領域的金融體系更偏重支持國有企業或與政治有關聯的個體。活躍的民營部門雖然給中國提供了大部分產出并促進了就業增長,最終還是需要依靠影子銀行。但是,這類銀行杠桿率較高,運行不透明而且監管不力,存在很大的風險。
然而,總體來說,我對中國經濟局勢并不悲觀,因為中央政府有足夠的財力和管理能力來應對出現的問題。中央政府的債務水平接近中國年度產出的四分之一,是美國同等水平的三倍。他們曾經組織過對銀行的緊急救助,因此必要時也能解救正規或非正規金融部門于水火。
同樣重要的是,中國當局十分明確再平衡經濟以及修復金融體系缺陷的必要,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計劃。未來的改革必然會遇到阻力,在實施過程中也許會出現各種問題,但是中國有強大的實力來應對這些問題。我對中國會順利解決這些問題有信心。在此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也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并不會出現多數人所預言那般的“硬著陸”。
(譯/王琛)
道格拉斯·艾略特
(作者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曾在摩根大通等投行工作二十余年,并在聯邦金融機構中心擔任主席及首席研究員。著有《穿細條紋西裝的山姆大叔:美國聯邦信用制度評估》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