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采訪過程中,陳傳書不時糾正社會上對老齡化問題的一些片面看法,一邊提醒記者多呼吁社會要關注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深刻影響。
“老齡化問題包括發展問題和養老問題,有時媒體把老齡化問題簡單說成養老問題,這是不夠全面的。”4月3日,全國老齡委辦公室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傳書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糾正說。
陳傳書長期在民政系統工作,2008年9月,陳傳書被任命為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至今。
曾在共青團中央工作過的陳傳書,笑自己是“青年時干青年的工作,臨近老年干老年的工作”。陳傳書曾參與起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并擔任立法項目起草領導小組副組長,其還曾擔任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課題組副組長。
對于日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陳傳書認為,不僅要解決目前“未富先老”的現實困境,還要做好長遠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設計。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全國老齡委辦公室負責人,請你介紹一下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現狀?
陳傳書:我們先明確一個問題,我們所講的老齡問題,它首先包括發展問題,其次是養老問題。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21世紀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總體來看,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階段以后,人口發展呈現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長模式,這種變化過程中,就要出現人口老齡化問題。
從我們國家來看,上個世紀50-60年代是生育高峰,一年生育2000萬-3000萬嬰兒,現在則下降到每年1200多萬嬰兒。
出生于上個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這群人形成了一個高峰,他們進入上學階段出現上學難,進入就業階段出現就業難,進入購房階段出現購房難,進入老年階段出現了養老難。
高生育向低生育的變化必然引起人口結構的變化,高峰期出生的人進入老齡階段的時候年輕人比重相對較少,年長的人口較多,這樣就出現了我們所說的人口老齡化。
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按照世界通常所講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0%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來看,1999年我們就已進入老齡化階段。從1999年到2013年,這14年,全國老年人口由1.31億增加到2.02億,平均每年增加500萬,老年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14.9%。平均每年上升0.35個百分點,這屬于起始階段;據預測,今后這2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而60歲以下人口平均每年減少500萬,老齡化速度將明顯加快。
到2033年全國6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比例超過27%。屆時,建國后出生的人陸續進入高齡階段,老年人口自身的老化、高齡化加速,高齡老人所占比例將進一步增長,將進入人口老齡化深度發展階段。預測2053年,全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4.87億高峰,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將超過三分之一。
到本世紀下半葉,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才能有所緩和。我們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提前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挑戰的各項準備。
中國新聞周刊:進入老齡化階段,會帶來哪些社會問題呢?
陳傳書:人是社會的主體,人口結構變化將帶來社會結構、家庭結構、生產結構、消費結構、分配結構、儲蓄結構等一系列變化,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變化和發展是全面和深刻的。
人口老齡化是整個社會發展當中出現的新情況,正如李克強總理報告中所講的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發生了變化,因此必須把握人口老齡化進程當中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社會政策各個方面作出相應調整和安排。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準備。
這是個發展問題,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問題,必須深刻把握它的特殊矛盾和發展要求。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最為突出的矛盾是什么?
陳傳書:我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未富先老”的問題。
為了防止人口過快增長,我們國家實行了強有力的計劃生育政策,這是人為干預的結果,所以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國家,未來我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逐步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平均值。
發達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物質基礎明顯比我們強,我們經濟基礎比較弱,同時人口老齡化又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因此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必須跨越兩個陷阱:即中等收入陷阱和老齡化陷阱。
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經濟領域會帶來三個變化:第一個是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格局發生變化;不僅是勞動力數量的變化,勞動力的結構也在變,年輕勞動力顯著減少,而中老年人口增加;第二個是經濟運行成本上升,因為社會撫養負擔加重,養老成本增加;第三是市場消費結構發生變化,以前主要面向成年人的消費市場,人口結構發生改變后,老年人消費需求增加。房地產、汽車、現代家電等主要消費群體是青年人,老年人的消費則主要體現在是醫療和服務。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是很大的。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在你看來,該如何跨越老齡化陷阱呢?
陳傳書:實現全國現代化,必須跨越老齡化陷阱,否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有可能面臨著國際市場上發達國家高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優勢的雙向擠壓。
在快速進入老齡化階段的背景下,必須把發展放在首位。其中,解決辦法可采取人口紅利向改革紅利和人才紅利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就有優勢。在勞動力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有效,因為資本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只要加大投資,就能夠發展,因為有充足的勞動力在那做支撐呢。它吸納資金的能力也很強。
將來隨著勞動力人口的逐步減少,從某種程度講,勞動力也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就逐漸失靈了。所以只有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克服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
李克強報告中就體現了這種前瞻性的戰略思考,“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這是在全面分析我們國家國際、國內支撐經濟發展的要素變化后,而做出的正確決策。
中國新聞周刊:除了發展問題之外,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存在哪些問題呢?
陳傳書:目前,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健全,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存在龐大的非正規就業群體,(這部分群體養老基金社會統籌非常弱,比如農村養老保險主要依靠財政投入和個人繳費,社會統籌資金來源非常有限),也就是存在未富先老這一龐大群體。
所以,我們既要考慮當代養老問題,又要考慮未來人養老問題。我們研究的是公民老年期的生活問題,政策安排、制度設計保障公民老年期的生活問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老有所養。現在年輕人既要解決贍養老人問題,又要去解決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在制度這方面我們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包括養老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保障水平偏低。
毋庸置疑,近十年我們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建設發展是很快的,短短幾年時間內,城鄉居民養老保障制度全覆蓋。尤其是農村全覆蓋,在美國都沒有,美國農村是沒有社會養老保險的,比如農場主。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之一。
我國老年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超過發達國家老年人口總和。發達國家養老保障體系已經建立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而我們只有幾年時間,就全面建立起來,客觀上是很難的。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如何解決養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呢?
陳傳書:我認為,下一個階段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就得向改革要動力,必須從我們的國情出發,加強養老保險制度的頂層設計。
李克強總理報告提到“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這樣要求,加強養老制度頂層設計,發揮養老保障最大效率,更好體現公平正義。按照“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的要求來審視和設計未來社會養老體系建設。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老年期生活面臨哪些風險呢?
陳傳書:通過調查研究,我認為,目前老年期生活面臨三個風險:一、貧困風險。老年人沒有勞動能力,存在收入保障問題;二、疾病風險。老年人最怕的是生病,如果一生病,養老金存在不夠用的風險;三、失能風險。如果失能,老年人將生活不能治理,人生到了最困難的階段,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自己無法抗拒的困難。
中國新聞周刊:如何才能夠化解失能風險呢?
陳傳書:現實是,單純依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是不能完全解決失能老人的生活困難。很多老年人的養老金是不夠支付養老機構費用的。
尤其是獨生子女多的情況下,失能護理保障需要盡快做制度安排,但目前失能護理保障制度存在“碎片化”狀態,比如臨時給補貼、臨時救助等措施,還沒形成統一的保障制度。
現在有個現象,過春節期間,有的家庭將老年人送到醫院,讓醫院承擔了老年人的護理功能,有的老年人甚至在醫院一住就是幾年時間,耗費很多醫療資源。所以,護理保障制度不健全,就會導致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的扭曲,這項制度的缺失,也是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瓶頸。
我認為,建立老年人護理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失能風險。形成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護理保障制度的互相配合的格局,有利于發揮各項制度的基本功能。
中國新聞周刊: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思想觀念上,我們存在哪些錯誤認識?
陳傳書:長期以來我們習慣站在成年人的社會主體地位討論養老問題,對老年人自身發展重視不夠,加重了社會養老負擔。
隨著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斷增長,未來社會老年人占三分之一,老年群體由傳統的家庭依附群體轉變為社會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社會應當尊重老年人參與積極社會發展的需求,重視發揮老年人的積極作用。老齡問題有很大慣性,一旦問題形成后,往往也就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我們必須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