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明
4月11日,徐業安的遺體被火化了。國家信訪局官方網站上,他的名字也從排名第三位副局長的位置上悄悄消失了。
徐業安的自殺,把“官員自殺”這一議題再次推到聚光燈下。
近年來,中國官員自殺呈高發態勢,幾乎涵蓋了大陸所有地區;從正部級到普通科員,從人大、政協、政府機構到公檢法,均有官員自殺。他們選擇的方式有跳樓、自縊、炭燒、割腕、撞火車等方式,死后成為一個個引人猜忌的謎團,而“抑郁”成了最常見的官方說辭。
4月8日上午9時許,徐業安在其辦公室內被發現時已死亡。接近國家信訪局人士證實了副局長徐業安自殺的消息,不過自殺原因尚不清楚。
有知情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徐業安最近情緒一直不好,確實患上了抑郁癥,思維不是很清晰,身體時有不適。有媒體稱其耳鳴時間已持續數月。
這位59歲的副部級高官出生于湖北武漢,從事信訪工作30余年,是名副其實信訪“老人”。
1982年1月,27歲的徐業安自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被分配到湖北省委辦公廳信訪處工作。7年后,他升任省政府信訪辦公室綜合處副處長,1994年成為處長。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他掛職湖北省南漳縣委副書記,然后任湖北省委省政府信訪辦公室副主任、省信訪局副局長。
2005年9月,徐業安從湖北晉升入京,成為國家信訪局辦公室主任,并最終在2011年10月被國務院任命為國家信訪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在湖北任職那些年,他在期刊雜志上發表過多篇關于信訪的文章,做過不少研究。1991年,他還出版了《信訪行為管理學概論》一書。
在1999年一篇名為《對世紀之交信訪理論研究的展望》的文章中,他提出:“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信訪行為產生的環境變了,信訪者的觀念和所反映的內容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層次也發生了變化……比如群體性矛盾增多,導致聯名信和集體訪上升;利益沖突嚴重,導致上訪者情緒激烈;基層組織權威下降,導致越級上訪增多;政策、法律和管理滯后,導致重信重訪增多。”
2002年,他撰文批評有些地方政府堵截、打擊報復上訪群眾的行為,并指出:對待不規范信訪行為要以引導性措施為主,限制懲處性措施為輔……信訪工作原則上不能動用警力。
入京之后,關于徐業安的新聞報道不多,只有幾次是他率領中央信訪督導組到江蘇、山西、陜西等地調研信訪維穩工作。據接近徐業安人士介紹,徐為人行事比較低調,總以微笑示人。
該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作為副局長,徐業安分管辦信一司。辦信一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負責群眾來信的分類和有關文稿的核文、印制、發送工作;辦理涉及城鄉建設、交通環保、涉法涉訴等方面內容,以及反映干部問題和港澳臺地區、境外人士的來信。
這名知情人士介紹:信訪工作枯燥,經常做“踢皮球”的工作,沒有成就感;近幾年進京上訪人數激增,也導致信訪官員壓力加大。
徐業安的最近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在3月11日,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信訪局局長舒曉琴在京會見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徐業安參加。另一次是3月17日,國家信訪局召開全體干部職工大會,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徐業安在主席臺就坐。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就在不久前,中央領導還對國家信訪局辦信工作表示了肯定。
就在徐業安自殺前后,重慶渝中區公安分局經偵支隊支隊長周渝,浙江奉化市倒塌樓所屬街道建設管理辦副主任何高波被發現自殺身亡。
近年來,中國公職人員自殺者在公開報道中出現頻率增多。據《中國新聞周刊》不完全統計,2003年,媒體公開報道了4名政府公職人員自殺,2010年,這個數字是17名,2011年達到19人,2012年21名,2013年至今共有54名官員非正常死亡,其中自殺者有27人。
以2010年自殺的17名公職人員為例,縣級和科級官員占大多數,有10人,廳局級官員7人,級別最高的是2名正廳級官員:福建省莆田市長張國勝、浙江高院副院長童兆洪。
其他年份的公職人員自殺狀況呈現類似規律。比如,自殺的公職人員以中年群體為主,男性比例遠高于女性,縣級和科級官員占其中大多數。

反觀中國近年來總體自殺規律,一直呈現整體下降的趨勢。據《世界統計年鑒》顯示,1987年,中國的自殺率是每10萬人22.6人,2001年下降至每10萬人19.9人,14年間下降了11.9%。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景軍2010年在論文中介紹,到2009年,中國的自殺率已降至每10萬人7.95人(數據經過漏報率調整),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自殺人群構成上,女性數量高于男性,以老年人和青年為主。這些都與中國公職人員的自殺現象正相反。
據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齊杏發在其論文《轉型期官員自殺現象的政治學分析》中透露:“由于種種原因,官員自殺常常并不被披露,經媒體報道的自殺官員,往往限于領導干部等范圍。如2003年媒體只公開報道了數起官員自殺事件,但根據中紀委特別研究員王華超的透露,僅2003年上半年,中國就有6526名干部失蹤,8371名 貪官外逃,1252人自殺。
對于官員自殺的原因,一些數據沒有公開,尚無切實的研究結果。
反腐問題專家、湖南商學院副院長王明高對此曾做過研究,并將中國公職人員的自殺原因歸結為五點:因理想信念、因病痛、因貪腐、因感情問題、因升遷受挫。不過,他認為,“目前第一種幾乎沒有了,因貪腐自殺的比例在增加”。
在上述2010年自殺的17名官員中,據官方以及媒體發布信息,6人因抑郁自殺,4人涉及貪腐,4人原因不明,另有1人因感情問題,1人系“非因公死亡”,還有1人結論為“兩位領導打架”。
針對目前公布的官員自殺的原因多為抑郁,北師大心理學院院長許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她經常給各級公職人員上課,在課堂上列出“心理枯竭”的六大特征后,聽課者往往認為自己全部都符合。
公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確實不樂觀。2011年,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對3500余名干部進行心理測試,結果顯示:越往高層,心理壓力越小;處級以下干部比處級以上干部感受到了更大的家庭與工作平衡的壓力;30至50歲年齡段的干部壓力最大,主要心理問題表現為焦慮、煩躁、多疑、恐懼等癥狀,被稱為“官心病”。
易得“官心病”的崗位為拆遷、信訪、紀檢、審計、藥監等,其特點是沒有審批權限,總是得罪人,接觸社會很多陰暗面,也會面對很多誘惑……除此之外,上級的強制命令也帶來很大壓力。比如陜西西鄉縣交警隊長王某,完不成領導下達的罰款任務而自殺;西安質監系統的張某,因不滿上級領導持續地布置任務,最終留下3頁遺書和11頁的控告信,于2009年4月17日服毒自殺。
不過,一些官員卻無法像普通人那樣,通過向朋友或家人傾訴來解決心理壓力。根據一項兩千多位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參與的測試結果,三分之一的受訪者人際交往差或較差,他們不愿意與一般人過多接觸,在接觸中感受不到親密及相互信賴的關系。
大部分官員也不愿意去服務機構做專業的心理咨詢。據報道,專門為公職人員提供服務的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咨詢中心,一年的咨詢量不足600人次。
然而,目前官員自殺后,官方很少披露詳細信息,只寥寥數語,再無下文。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廉政中心主任李成言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當前官員自殺雖然公布出來多因抑郁,但真實情況可能并非如此,很多官員自殺后由于種種原因并未被披露。”
王明高也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五款規定,一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則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這條法律的適用,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牽涉腐敗官員的自殺選擇,可以保住名譽,保全同案犯,還可以保住贓款。”
但王明高建議,在中央大力反腐的背景下,或許應該針對公職人員自殺后的所涉案件的責任處理,在法律上有所體現。“必須明確,無論什么情況,都要一查到底,一定要有結論。”
而在心理學家看來,轉型期中國,官員面對各種繁瑣的工作,壓力普遍較大,或許該借鑒國外成熟做法,制定相應的心理疏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