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璇+郁玫
最近,一家國際知名咨詢公司對全國外資企業投資成功率進行了研究,發現全國平均水平約為32%,上海浦東則高達68%。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認為,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一倍的投資成功率,是浦東近年來致力于“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成效。而與物理環境、相對硬性的投資優惠比較,“軟環境的營造意義更加重大”。這意味著,在打造投資環境的道路上摸爬滾打了多年,浦東新區終于發現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之道。
當別人還在財政、稅收、土地等政策優惠層面大做文章時,浦東已經把目光聚焦在培育軟實力上。這種軟實力不經大張旗鼓的宣傳,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吸引投資者的眼球,但它帶來的卻是產業、市場、商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從浦東開發、開放到今天的24年中,有很多成果是看得見的。但是我們著力打造的的‘營商環境卻是看不見的。”沈曉明表示,浦東的營商環境,不僅在規則方面與國際基本接軌,而且競爭公平、公開透明。
浦東新區商務委員會副主任孫永強,將營商環境的打造稱作“熱水瓶理論”,基礎設施就像熱水瓶的外殼,“用什么材質做內膽,膽里裝什么樣的東西、發揮什么樣的功能,才能真正決定一個熱水瓶的溫度”。而現在,浦東的“熱水瓶”打造好了,是決定往里裝什么東西,以便真正決定它的溫度的時候了。
為了打造營商環境,浦東在服務上不斷創新,推出31項措施。而政府在服務層面的創新、改革,正是吸引企業投資的一大原因。據《上海市浦東新區外商投資環境白皮書》,93.22%的企業認為,政府創新服務對投資環境非常重要;96.61%的企業對浦東的政府創新服務感到滿意。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為《白皮書》提供了智力支持,德勤稅務及商務咨詢大中華區主管合伙人蔣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企業對政府創新服務的滿意率是94.86%,想要在這么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實非常困難。”
在政府創新服務的8個緯度中,企業最關注的是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而浦東在此緯度上得分最高。
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浦東海關開展了專門針對總部企業的集中報關試點,同意由總部統籌安排下屬子公司的報關事務,在上海關區內的進出口報關事務統一由浦東海關受理。截至目前,共有52家地區總部申請參與試點,其中17家總部企業及52家下屬子公司開展了集中報關業務,累計報關單15183份,貨值9.7億美元。
2013年5月,通用汽車公司通過新疆烏魯木齊海關阿拉山口口岸進口的一批“點燃式發動機用曲軸總成”,以“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模式申報取得成功,使得總部集中報關覆蓋范圍更廣,操作更加便利。
對于企業來說,集中報關政策為他們降低了約20%的物流成本。
海關之后的檢驗檢疫環節,同樣開創了一門式服務的新模式。浦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采用了“集中報檢、集中施檢”的工作方法,以資生堂公司為試點,改變了原來進口貨物必須分散在各個口岸完成木包裝檢疫、中文標簽CIQ標簽貼制、樣品采集檢驗的流程,使通關時間從過去的7天縮短到現在的3天。僅此一項,資生堂公司每年就節約物流成本1200萬元人民幣。
而針對賽默飛世爾公司的進口生物檢測試劑業務,檢驗檢疫部門在事前就進行了備案分析和倉庫實地考察,規范了企業內部流程,制定了專項工作方案。實際操作時,這種新方法將審批時間從20個工作日縮短為7個工作日,解決了企業長期以來化學試劑進口時限長、成本高的難題。2013年,該企業節約物流成本1600多萬元,同時帶來該項業務30%的業績增長。
與此同時,浦東的多個政府部門在業務框架內對服務進行著創新。而所有的改變,都致力于打造優異的營商環境這個終極目標。
“總部經濟共享服務平臺”
“營商環境”建設并非一時心血來潮。作為國家戰略,得益于財政、稅收政策優惠以及上海得天獨厚的經濟發展基礎、人力資源配套,浦東新區從1990年開發,很快脫穎而出,成為跨國投資進入中國的首選地之一。

然而,時至今日,在與亞洲和國內的投資環境競爭中,浦東的某些優勢正在漸漸失去。“其實在過去,浦東是靠在財政、稅收政策上‘吃小灶吸引投資者,但是現在,我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孫永強坦言,房屋租金的上漲、財稅等優惠政策的下降,事實上正在提高浦東的商務成本。
面對這一發展瓶頸,參與浦東開發20年的孫永強,在長期觀察和思索后,提出政府要站在企業的立場上,像企業一樣思考,同時把企業營銷運用到政府工作當中。
浦東決定轉變角色,成為企業的服務者,不過,轉變并不順暢。“一開始,真的比較難,”孫永強說,“商務委的職責是牽頭引進企業并為這些企業服務,但我們和其他政府部門只是平級關系,有些事情想要協調解決,不那么容易。”孫永強解釋,政府部門之間以一種條塊式的管理模式運作,各部門只對條塊內的分管事項負責。但隨著新經濟的出現、發展,原有的條塊分割體制難與企業的需要相適應,由此引發了不少摩擦。
創立于2003年的春宇集團,是一家以專業供應鏈服務為核心的公司,業務覆蓋信息技術、物流、金融、電子商務、大宗交易和整合供應鏈服務等多個領域。落戶浦東之初,工商部門的企業類型中尚不含有“供應鏈”企業一項,因此,春宇的注冊登記就成了一個難題。為此,浦東找到了北京國家工商總局,幾經協調,工商部門的經營范圍里出現了供應鏈企業一項。如今,春宇集團已經在歐美、香港等地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客戶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提供精準周到的服務,浦東打破了部門間的壁壘,破除了條塊分割的工作模式,將政府資源整合起來。2012年6月,他們建立了“總部經濟共享服務平臺”,地方政府各委辦局、海關、檢驗檢疫、工商等中央垂管的各個機構,共同在一個平臺上為企業服務。共享平臺定期向區內企業收集運營過程中的各類問題,研究部署后,尋找解決方案。
共享平臺還與區內一些頂尖級服務行業企業進行戰略合作,瑞惠實業銀行、金茂凱德律師事務所、君合律師事務所、招行、建行、交行以及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全都作為社會力量加入到共享平臺中。它們既能將自己收集的問題信息向政府反映,又能作為智庫參與到政府的決策當中;同時,它們還會針對收集上來的問題,為區內其他企業集中開展培訓、講座、政策解讀等活動,無形中拓展了潛在客戶群。
在蔣穎看來,這是企業、政府與社會力量的共贏,“企業是主導,政府是引導,社會力量是倡導。作為社會力量,我們在企業和政府之間進行雙向溝通,還能完全客觀、中立地為企業進行政策信息解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對政策中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提出,同時提出的,可能還有建言獻策性質的解決方案”。
共享平臺的服務獲得了企業的認可。“最初政府辦活動,企業有些反感,不愿參與,現在局面打開了,大家知道共享平臺的的作用,參與者特別多。”孫永強介紹,2013年共享平臺共舉辦各類活動160場,“按工作日計算,平均每3天兩場”,“有時候一場活動發出100張通知,最后參加的有150人”。
蔣穎以一家公司負責人的立場反觀共享平臺的實際效果,也發現政府的效率確實提高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浦東在有意識地培養一支為企業服務的專業化團隊。因為產業之間差異很大,需求、問題等都不同,所以政府先要了解不同的產業,才能把服務細化、專業化”。
浦東一些政府部門甚至出現了服務方面的“私人定制”。比如海關。過去,企業與海關面對面的交流只限于在窗口遞遞材料;現在,浦東海關設立了專門的總部企業窗口,有專管員對企業提出的事項分類、引導。此外,浦東海關還與52家總部企業進行了“關企合作”,針對企業不同的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
“其實,無論是想要投資的企業,還是想要引資的政府,要想具有長遠競爭力,關鍵是要與眾不同,形成一種持久的差異。差異越大,你在競爭中的地位就會越穩固。”蔣穎說。
浦東經濟的持續發展證明,浦東找到了這種差異,差異就是競爭力。據最新統計,2011至2013年,浦東新區共有2100多家企業增資,新增合同外資132億美元,占合同外資總量的65%。
而孫永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近十年,浦東每年吸引的60億美元外資中,有70%是企業增資,“這說明我們的服務取得了企業的肯定,他們對前期投資的回報,感覺到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