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_馬想斌 編輯_王楠 供圖_CFP
每個留學生都是外交一份子
特約撰稿_馬想斌 編輯_王楠 供圖_CFP
各國政府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在留學生上“下功夫”,其主要目標就是通過留學達到文化的軟輸出,讓外國民眾能夠以一種更信任的方式了解本國,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消除隔閡、促進溝通、建立友誼。我國當下的留學外交布局,亦是如此。
正在舉辦青奧會的南京,所屬省份江蘇因這樣一場集合世界優秀青年的盛會而備受關注。但同樣,也因吸引世界優秀青年的政策遭遇輿論尷 尬。
據8月2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江蘇省教育廳日前發布《留學江蘇行動計劃》,來蘇學習的外國留學生每年將獲得5萬-9萬元資助。
這項留學資助計劃的出臺,遭遇了輿論的質問。支持者們,基于發展外國留學生教育事業有利于增加社會消費。一名外國學生在境內的年消費約為10萬元人民幣,那么吸引1萬名外國學生來江蘇留學,就會帶來近10億元的境內消費。而反對或者疑惑的是,為什么要拿著本國居民的財政稅收,去支持外國人的留學事業?
支持與反對的,似乎都有自身的邏輯與道理,畢竟經濟增長和財稅使用是觀察一個社會公共政策不可回避的視角,所以是非對錯,不能輕易下結論。但倘若僅以此視角來看待一項留學生的資助計劃,那么就顯得有點“小家子氣”了。
為什么要資助外國留學生,或者公費派本國學生去國外留學?除了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文化外,留學生群體身上還承擔著另外一項特殊的使命,就是公共外交。
最近熱播的正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其中有這樣的細節: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前,先是中美兩國磋商派遣留學生的事宜,以留學為切入口溫暖冷戰中的中美兩國關系。而近期習近平對蒙古國的國事訪問引發外界對中國“點穴式”外交關注的同時,以加強周邊國家之間文化交流的留學外交也成為觀察中國外交的一個節點。
2014年8月20日,江蘇,2014南京青奧會上,各國青年相聚一堂,加深理解,增進友誼。
不僅僅是中國這樣。世界上很多國家,對留學生群體的公共外交行為,都十分重視。除了建立獎學金制度外,還有專門的政府機構來為留學生服務,比如日本,設置了文部省直屬的“日本學生支援機構”,各大學還設立了留學生中心。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曾在北京親自啟動“十萬人留學中國計劃”,擔負起開辟兩國關系的先鋒作用,深入了解中國文化與內涵,并消弭誤解和偏見,促進民間交流。甚至,政府在自身的權限范圍內,為促進和加強留學生工作之余,還引導民間以各種方式為留學生服務,有民間資金的支持,也有各類生活活動。比如日本經常組織留學生體驗日本茶道、書法、插花等傳統,并讓這些文化深入到留學生的生活習慣中去。日本是要通過留學生的公共外交手段,培養“知日派”。
各個國家的政府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在留學生上“下功夫”,其主要目標就是通過留學達到文化的軟輸入,讓外國民眾能夠以一種更信任的方式了解本國,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消除隔閡、促進溝通、建立友誼。
維基解密的資料顯示,美國把在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視為潛在的盟友,也有完善的組織和機構跟蹤這些“潛在盟友”的動向。另外還有一項數據可作為留學拓展外交軟實力的證據——據統計,曾在中國留學的人士當中,有40余人在本國擔任了副部長以上職務,有近20人先后擔任駐華大使,約60人任駐華使館參贊。
顯然,有過留學經歷的人,以其自身的所見所識,在外交方面將會更有作為。
要重視留學生公共外交,培養更多的'知華派',為未來國際政治格局奠定友好的人脈基礎。
“我們必須向世界提供的是知識精英和領袖人物,而不僅僅是面包、牛奶、資金和石油。”1940年代,詹姆斯·威廉·富布萊特在游說美國政府設立富布萊特獎學金項目時曾這樣說。該項目是美國首個也是目前影響最大的政府資助的教育交流項目,被稱作美國公共外交的“旗艦”。有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155個國家的超過 30萬人通過該項目在美接受教育,這些人中有29人后來成為國家領導人。
中國留學教育的公共外交功能,在短期內不可能達到美國那樣的效果,但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一方面民間選擇出國留學的人員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前來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人數也日益增多。這兩支龐大的力量不可避免地成為中外交流的主力軍之一。教育部數據顯示,在中國留學的國際學生人數,2001年約6萬,2013年增加到約36萬,而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50萬。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后,世界第三大留學生接收國。
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韓方明曾撰文點出了中國在布局留學外交的不足,那就是“經常強調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對中國國家形象的代表符號作用,而對外國留學生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宣揚作用尚著墨不夠。”韓方明曾提出,要重視留學生公共外交,培養更多的“知華派”,為未來國際政治格局奠定友好的人脈基礎。
此論斷的提出在2011年。事實上,2010年中國公布《留學中國計劃》,就已經表明了政府以前瞻性的視角開始布局留華教育和留學外交。最終的事實也坐實了留學與外交的關系布局。
教育部在今年2月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排名前10位的來華留學生源國依次為韓國、美國、泰國、日本、俄羅斯、印尼、越南、印度、哈薩克斯坦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盡管不是個個都跟中國處于“蜜月期”,但都是同中國政治、經濟利益密切程度很高的國家。
除此之外,作為“第三世界”朋友的非洲,自2012年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宣布實施“非洲人才計劃”,3年內為非洲培訓3萬名各類人才,提供1.8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非洲也是留學外交的著力點之一,在為非洲國家提供短期留學獎學金項目上,中國甚至已經超過了英聯邦國家。
由此發現,中國留學外交布局的一大特征并非完全與市場選擇相一致,而是結合地緣政治和戰略利益而展開。而根據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頻繁與周邊國家互訪的信息來看,下一步與周邊國家的留學往來,將會更加密切,幅度變得更大。
于是,當國家層面的“留學外交”,以方向性的指引布局完成后,接下來便是各個地方對方向性政策進行落實和細化了。由此來看,江蘇出臺留學生資助計劃,就再自然不過了。
過去說留學影響精英,每個留學生都是外交的一份子。現在看來,這話從未過時。
數據
據統計,曾在中國留學的人士當中,有40余人在本國擔任了副部長以上職務,有近20人先后擔任駐華大使,約60人任駐華使館參贊。
截至2011年,155個國家的超過 30萬人通過該項目在美接受教育,這些人中有29人后來成為國家領導 人。
在中國留學的國際學生人數,2001年約6萬,2013年增加到約36萬,而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50萬。
2013年排名前10位的來華留學“生源國”依次為韓國、美國、泰國、日本、俄羅斯、印尼、越南、印度、哈薩克斯坦和巴基斯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