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兒
劉震云之女拿下“奧斯卡”:家是最好的學校
艾菲兒



第41屆美國奧斯卡頒獎典禮(學生單元)于北京時間6月8日在好萊塢導演工會劇院舉行。中國女孩劉雨霖憑借《門神》榮獲奧斯卡學生獎,讓中國電影界為之一振。
美麗聰慧的劉雨霖是著名作家劉震云和公益律師郭建梅的女兒。劉雨霖的《門神》將鏡頭對準了農村,對準了“被忽略的情感”。這個“90后”女孩為何對農村題材情有獨鐘?這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有關。
劉震云和郭建梅相識于大學時代,兩個人都就讀于北大,又是河南老鄉。
結婚后,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兩個人都是從苦日子里走過來的,他們家的生活一直很節儉。夫妻倆教育女兒的方式不嚴格,更多的是“散養”。女兒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切順其自然。有時候,在家里劉震云直接喊女兒“老劉”,這種民主的氛圍讓劉雨霖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間。
1978年,劉震云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狀元的身份被北大中文系錄取,而郭建梅以河南安陽地區第一名考入北大法律系。可以說,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狀元之家”。但是,劉雨霖從沒有被父母寄予“當狀元”的期望。盡管家庭條件一步步地改善,但他們從未給女兒報過興趣班,也沒有給女兒請家教,一切都順其自然。有時,親朋好友很是著急,夫妻倆卻根本不在意。他們覺得,當前的家庭教育呈現“工業化”的趨勢。家長為孩子設想的成功之路就是:選一所好幼兒園,上好小學,讀好中學、好大學,再找一份好工作……整個過程就像是一條流水線,而對于孩子來說,其實有很多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中,真正的成功被歸納為“善良為基,自由成長,身心快樂,自我驅動”。與其采用命令的方法,不如給孩子選擇自由的權利;與其填鴨式地給孩子灌輸知識,不如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與其滿頭大汗地推車,不如讓輪子自己轉。
如此冒險的“散養”方式,不但沒有影響到女兒的成長;相反,劉雨霖卻給了劉震云夫婦一個欣慰的答案。高考時,劉雨霖選擇了播音專業,以非常好的成績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
也許是受家庭影響,劉雨霖從小喜歡電影,進入大學后,她覺得自己還是放不下電影。于是,她決定往電影方向“轉行”。形象、氣質、口才都非常出眾的劉雨霖,本是一個做主持人的好料子,劉震云夫婦卻尊重女兒的決定。
大四時,劉雨霖決定去國外學習導演專業。她心中最向往的,是能去紐約大學就讀,那里被譽為“世界頂級影視精英的搖籃”。漫長的準備過程,瑣碎的程序,極高的淘汰率……最終,劉雨霖收到了八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如愿進入了自己神往已久的紐約大學,學習導演專業。
《門神》是劉雨霖讀研究生二年級時的學生作業,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河南農村的故事。劉雨霖沒有想到,這部影片會得到奧斯卡(學生單元)的認可。劉雨霖在這部短片里融入了無聲的悲憫情懷,而這種情懷恰好來自于家庭對她的熏陶。
劉震云為人質樸善良。有時,一家人一起出去,劉震云看到農民工扛著大包從面前經過,就會跟妻子說:你看,這就是我兄弟,當年我們如果沒有從農村考上大學,也許就是另一條路了。每次走在路上遇到有人乞討,他都會解囊相助。而郭建梅也是苦孩子出身,她的感情指針很自然地指向底層人群,對貧困的弱勢群體感同身受,希望自己能多幫助他們。后來,郭建梅踏上了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的道路。官司多涉及婦女的勞動權益、外來女工權益、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等方面。
女兒長大以后,郭建梅在工作時經常把她帶在身邊。郭建梅動員女兒利用節假日做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的志愿者。劉雨霖漸漸明白,媽媽是希望她通過這個窗口認識社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剛上大學時,劉雨霖就利用寒暑假跟隨母親到貴州、廣西一帶辦案。她們走訪的大多是貧困家庭,有的窮到“每個月最開心的事就是多買一些鹽巴吃”。
每次跟母親辦案,劉雨霖都會自帶家用DV拍攝,在那些艱苦的地方見到的人和事,對劉雨霖產生了深深的觸動。她和母親一樣,對弱勢群體充滿了同情心,她希望自己能為他們做點事兒。那時,她就曾用拍到的素材,剪輯成一部微電影。也正是這些經歷,影響著劉雨霖的人生選擇,推動著她轉而學習電影,因為她發現,電影是這個世界上人與事的最佳表現方式之一,鏡頭語言最生動,也最能觸及心靈。
郭建梅做公益律師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遭遇過各種誤解,也承受了許多苦難,甚至在2002年時被心理醫生確診為“中度偏重抑郁癥加重度焦慮癥”。那段時間,她經常哭,說不想再繼續做下去了。看著郭建梅心情不好,劉震云對女兒說:“帶著你媽媽去散散心吧。”可是,一坐上船,郭建梅就開始流淚。女兒在沙灘上弄了個沙雕,想讓媽媽去看,跑過來把郭建梅擋在臉上的帽子拿開,看見她的眼淚嘩嘩地流著。劉震云給他的朋友——中國最著名的抑郁癥患者崔永元打電話咨詢:“我老婆抑郁了。”我不明白:我被退了那么多稿子都沒抑郁,她怎么就抑郁了呢?崔永元對他說:你被退稿,感覺到的只是壓力,而你老婆卻是那么多人的“垃圾筒”,那么多人排著隊等著她排憂解難呢!
后來,通過吃藥和自我調解,郭建梅終于走出抑郁的困擾。她問自己,這條路是不是自己選的,這工作是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回答都是“是”,而且在她默默付出的時候,她感覺既充實又滿足,享受了莫大的快樂。后來,每當有親朋好友說:“建梅,我特別心疼你。”她就會笑著說:“你心疼我干嗎?我那么快樂。”有做律師的同學問她:“建梅,你怎么還做公益律師啊?是不是沒案源啊?我一年給你倆案子,你就能收入20萬。”郭建梅只是笑著搖頭。
在經歷太多的不被理解以后,郭建梅獲得了巨大的肯定。她曾與全球千名杰出婦女共獲諾貝爾和平獎集體提名,曾從希拉里手中接過“全球女性領導者”獎章,曾被評為“中國十大正義人物”之一,并成為第一位獲得“國際婦女勇氣獎”的中國女性。
有一次聚會,別人問劉震云:“你覺得你老婆怎么樣?”劉震云很認真地說:“我覺得她特別偉大。”那一刻,郭建梅非常感動,她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了。母親為了事業執著付出的歷程,深深地影響著劉雨霖,這也讓她在拍攝電影時,將目光瞄準了農村,對準了那些情感缺失的人群。
2013年1月,《門神》拍攝于延津老莊,那里是劉震云的老家。劉雨霖經常隨父親到老家居住,對家鄉的感情很深。每次回到老家,她都喜歡與鄉親們一起聊天。在鄉親們眼中,她沒有城市里“90后”女孩的嬌氣。她和大家一起喝玉米粥,吃咸菜,搶著干農活、做家務,是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而《門神》這個劇本,也正是源自劉雨霖小時候的記憶。那時,她跟著爸爸回老家時常看到的一個場景,那就是鄰居家的小男孩在等媽媽。那個畫面是她創作的原點。
在紐約大學導演專業就讀的第二年,劉雨霖還曾專門休學一年,到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劇組當了一年專職場記。這部災難片改編自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是馮小剛20年磨一劍的導演作品。在劇組里,艱苦的拍攝過程以及通過電影對那個苦難年代的再現,再次深深震撼了劉雨霖,也正是在那里,劉雨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電影人朋友,在攝影、美術領域發展了一個年輕的團體,成為她日后拍攝《門神》的人力資源。
2012年下半年,劉雨霖花費了三四個月終于完成了從寫劇本到找演員、看景等前期準備工作。劇本由她自己創作,遇到問題時就向父親請教。2013年1月,《門神》在延津縣正式開拍。那段日子,劉震云一整天一整天地坐在監視器前,不停地看鏡頭回放,有不合適的地方就和女兒溝通。劉震云說:“我不是干電影的,但因為女兒我關注電影,我希望成為她精神上的朋友。”
如今,《門神》已入選全世界39個電影節,其中包括戛納電影節、日本東京電影節、意大利圣蘭托電影節、百慕大電影節、金棕櫚國際電影節等,并在各大電影節屢屢斬獲獎項。而奧斯卡學生獎,無疑是對這部電影和它的作者劉雨霖最好的肯定。
這個在世界上最好的電影學院學習的女孩,卻將自己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家鄉的泥土中。她內心深處的悲憫之心,加上出眾的才華,讓她可以游刃有余地從世界的角度去講述村莊里的故事。而這一切,無不來源于父母對她每一次選擇的支持,以及他們的淳樸和善良給她的人生注入的正能量因子。在劉雨霖眼中,父母是她最好的老師,也是一生的老師。


劉震云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