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是我變笨了嗎?
記者 趙維莉

不知道同學們是否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初二是個分界嶺,有人會越學越聰明,而有人可能就越來越笨……”,于是不少同學表示很憂心,這樣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嗎?為什么隨著學業難度的增加,有人越學越輕松成為了學霸,而有些人卻越來越吃力,甚至對學習產生厭煩感?心理專家王穎老師表示,這種學習狀態的改變往往是源自心底,其實想輕松學習也不是難事,只要你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每到期末之前,王穎老師的咨詢室都很忙碌,總會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尋求幫助,很多同學表示越到期末越學不進去,尤其是看到其他人很輕松地學習時,自己的壓力會更大,“很多同學和家長會把這種情緒簡單地認為是學習壓力過大造成的,而我覺得這是一種‘借口’或者說逃避現實的理由,學習壓力每個人都會面對,為什么有的人會很輕松解決,有人卻被折磨的夠嗆,其實有時候就是學習態度不一樣所造成的。”王老師表示,很多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越學越笨”的感覺,并不是因為自己不用功,反而可能是太過用功,讓自己“學笨”了,所以要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避免自己進入“厭學”的情況。
讓自己變笨的首要原因有可能是對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在學習中,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取得更好的成績,但畢竟每個人的智力水平以及由性格決定所擅長的科目不同,所以一旦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會讓自己在一些并不擅長的科目中有些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反而越用功,成績卻越不理想,久而久之便沒了自信。
面對這種情況,其實很好解決,就是要了解自己所長,結合自己的自身情況給自己制訂目標,這樣你在完成的過程中相對容易,容易給自己滿足感,激勵自己繼續努力。“我很不贊成一些班級學校搞什么排榜,名次在前面就能證明他是個好學生,而成績靠后就是差生嗎?要知道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不同,最簡單的就是有的同學數學非常好,這說明他的邏輯思維很強,但是文科成績一般般甚至很差,這能證明他很笨嗎?所以,每次考試之后,同學們不要簡單地只看分數和排名,要分析自己在哪些科目上有優勢,要在今后的學習中保持,而哪些是自己所不擅長的,自己要多多努力,不一定非要達到頂尖的水平,只要不落后,跟上平均水平,這樣的要求就會讓你在學習的時候感覺不那么累。”王老師強調,千萬不要用自己的弱項去和別人的強項比,那樣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也有不少同學和家長認為“笨鳥先飛”,或是“勤能補拙”,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卻變了味道。“我曾經接待過一個女生,初二的時候已經把高中三年的英語都學完了,但是在考試時還是處在及格邊緣,是她沒學到嗎?不是,而是學得太過了。”王老師指出,教科書的安排都是根據學生不同成長時期的狀態而進行科學設計的,尤其是在一些需要理解的科目上,過早地學習可能就會讓同學們“生搬硬套”,并不能完全掌握,而等到學校再講的時候因為前后知識記憶的不同而產生偏差,反而成了“夾生飯”,這就難免讓同學們有一種錯覺“怎么學了這么多遍,還是不會,是不是自己變笨了”的錯覺,會極大地打擊自己的自信心。
不過,她也提醒大家要清楚這種提前學習與預習的差別,預習是為了讓你更好地在課上跟住老師的節奏,所以課前預習的習慣還是要保持。
當然還有不少同學是“人為”變笨了。“其實這里說的‘人為’,是指一些負面的心理暗示,而這種暗示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最為巨大的。”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的深度也隨之增加,而老師也不再是“掰開饃饃說餡兒”了,更多的開始需要同學們自己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識點,有些同學在面對這樣的轉變時,往往會措手不及,這樣的情況是“允許”發生的,但不能一再發生。“面對這樣自己無法掌握的情況,有些同學會很失落,產生‘自己很笨’的心理暗示,從心底拒絕接受新知識,認為自己肯定聽不懂,這樣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糾正,自然而然就真的變笨了。”
因此,王老師建議大家在發現自己在學習遇到困難時,首先不要有悲觀情緒,而是把它看做是一次挑戰,就算最開始可能取得的成績不理想,但也要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都會得到改善。而每一次進步,那怕很微小,但是也要及時地給自己鼓勵,告訴自己一定行,“取得進步并不是目的,但保持一顆積極的自信心更重要。”
當然,每個人所擅長的內容都不同,所以學習成績不理想也不代表你是個“笨”學生,只是你的潛能可能還沒有被挖掘出來,千萬不要氣餒,最好“另辟蹊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你一定要選得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