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
摘 要:對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通過計算各組配合比的發熱量最終選擇合理的配合比。對在各個工況下的發熱數據有個直觀的比較,對工序進行科學優化。從而有效的控制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產生,達到良好的質量效益。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
大體積混凝土與一般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具有形體龐大、混凝土數量多、工程條件復雜、施工技術和質量要求較高等特點。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遇到的普遍問題是溫度裂縫。由于混凝土的體積大,聚集的水化熱大,在混凝土內外散熱不均勻以及受到內外約束的情況時,混凝土內部會產生較大的溫度應力,導致裂縫產生。因此,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的溫度監控是控制裂縫產生的關鍵。由于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所處的邊界條件和施工情況比較復雜,加上混凝土材料特性的差異較大,有些條件在施工中難以充分掌握,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任何一種計算理論都無法精確計算混凝土內溫度變化。某特大橋為19.6×15.6×6m矩形承臺,混凝土量為1730m3。本文采用實用的簡化近似計算方法,研究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
根據大量的混凝土配比實驗,確定如下配合比,并建議使用第1組配合比。
2 總結(采用第一組配合比,各項溫度指標優于第二組配合比)
2.1 承臺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分層分塊澆筑,分層厚度為2.0m和4.0m經理論計算,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小,沒有超過25℃,且降溫緩慢,此內外溫差和降溫速率不足以產生貫穿裂縫,滿足施工要求。
2.2 計算中尚未考慮澆筑塊內埋設冷卻水管的作用。根據有關計算以及施工經驗,通水冷卻可以降低澆筑塊中心最高溫度3~5℃。
2.3 澆筑塊中心在齡期3d左右達到最高溫度,因此澆筑層施工間隙期取為10天是安全可行的。
2.4 根據理論分析,各澆筑層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小,沒有超過25℃,因此即使不布置冷卻水管也能滿足施工要求,考慮到中間澆筑層混凝土持續高溫時間較長,因此本方案中最終設冷卻水管三層,分別設置在離承臺底1.2m、3.0m、4.8m位置是科學合理的。
摘 要:對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通過計算各組配合比的發熱量最終選擇合理的配合比。對在各個工況下的發熱數據有個直觀的比較,對工序進行科學優化。從而有效的控制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產生,達到良好的質量效益。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
大體積混凝土與一般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具有形體龐大、混凝土數量多、工程條件復雜、施工技術和質量要求較高等特點。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遇到的普遍問題是溫度裂縫。由于混凝土的體積大,聚集的水化熱大,在混凝土內外散熱不均勻以及受到內外約束的情況時,混凝土內部會產生較大的溫度應力,導致裂縫產生。因此,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的溫度監控是控制裂縫產生的關鍵。由于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所處的邊界條件和施工情況比較復雜,加上混凝土材料特性的差異較大,有些條件在施工中難以充分掌握,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任何一種計算理論都無法精確計算混凝土內溫度變化。某特大橋為19.6×15.6×6m矩形承臺,混凝土量為1730m3。本文采用實用的簡化近似計算方法,研究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
根據大量的混凝土配比實驗,確定如下配合比,并建議使用第1組配合比。
2 總結(采用第一組配合比,各項溫度指標優于第二組配合比)
2.1 承臺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分層分塊澆筑,分層厚度為2.0m和4.0m經理論計算,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小,沒有超過25℃,且降溫緩慢,此內外溫差和降溫速率不足以產生貫穿裂縫,滿足施工要求。
2.2 計算中尚未考慮澆筑塊內埋設冷卻水管的作用。根據有關計算以及施工經驗,通水冷卻可以降低澆筑塊中心最高溫度3~5℃。
2.3 澆筑塊中心在齡期3d左右達到最高溫度,因此澆筑層施工間隙期取為10天是安全可行的。
2.4 根據理論分析,各澆筑層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小,沒有超過25℃,因此即使不布置冷卻水管也能滿足施工要求,考慮到中間澆筑層混凝土持續高溫時間較長,因此本方案中最終設冷卻水管三層,分別設置在離承臺底1.2m、3.0m、4.8m位置是科學合理的。
摘 要:對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通過計算各組配合比的發熱量最終選擇合理的配合比。對在各個工況下的發熱數據有個直觀的比較,對工序進行科學優化。從而有效的控制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產生,達到良好的質量效益。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
大體積混凝土與一般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具有形體龐大、混凝土數量多、工程條件復雜、施工技術和質量要求較高等特點。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遇到的普遍問題是溫度裂縫。由于混凝土的體積大,聚集的水化熱大,在混凝土內外散熱不均勻以及受到內外約束的情況時,混凝土內部會產生較大的溫度應力,導致裂縫產生。因此,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的溫度監控是控制裂縫產生的關鍵。由于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所處的邊界條件和施工情況比較復雜,加上混凝土材料特性的差異較大,有些條件在施工中難以充分掌握,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任何一種計算理論都無法精確計算混凝土內溫度變化。某特大橋為19.6×15.6×6m矩形承臺,混凝土量為1730m3。本文采用實用的簡化近似計算方法,研究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
根據大量的混凝土配比實驗,確定如下配合比,并建議使用第1組配合比。
2 總結(采用第一組配合比,各項溫度指標優于第二組配合比)
2.1 承臺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分層分塊澆筑,分層厚度為2.0m和4.0m經理論計算,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小,沒有超過25℃,且降溫緩慢,此內外溫差和降溫速率不足以產生貫穿裂縫,滿足施工要求。
2.2 計算中尚未考慮澆筑塊內埋設冷卻水管的作用。根據有關計算以及施工經驗,通水冷卻可以降低澆筑塊中心最高溫度3~5℃。
2.3 澆筑塊中心在齡期3d左右達到最高溫度,因此澆筑層施工間隙期取為10天是安全可行的。
2.4 根據理論分析,各澆筑層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小,沒有超過25℃,因此即使不布置冷卻水管也能滿足施工要求,考慮到中間澆筑層混凝土持續高溫時間較長,因此本方案中最終設冷卻水管三層,分別設置在離承臺底1.2m、3.0m、4.8m位置是科學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