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權
清代養生學家石成金有一首《知福歌》:“人生盡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聰明就是福;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思量負累苦,逍遙就是福;思量離別苦,團圓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獄苦,自在就是福;思量無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著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許多福。可惜世間人,幾個會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勸世間人,不要不知福!”石老先生的詩句平實質樸,耐人尋味。
縱觀古今,大多賢哲都主張以精神上的愉悅為幸福,故而溫厚善良,“大德必得其壽”。東漢的華佗,素有“活神仙”之稱,恪守“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信條,花甲之年仍貌若童顏;周游列國而屢不得志的孔子,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為養身法而活了73歲;為官杭州的白居易享年75歲,以清白廉明、胸襟坦蕩為做官之道,當地送他兩塊“天竺石”,他用“懼此兩片石,無乃傷清白”自責;眾所周知的劉墉,雖一生坎坷,但為官做人德高望重,擇善納福,無私無畏,于嘉慶九年安然而去,時年85歲……這都與他們圣賢仁愛、節制欲望、淡看榮辱得失、知福常樂不無關系。
不過,真正知福守貴的要算戰國時期的莊子了,在人均壽命只有30歲的先秦時代,他竟然活了83歲。他在《莊子·天道》篇中寫道:“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意思是說,對一個從容自得、清心寡欲、氣定神閑、泰然自若的人來說,任何憂愁病患不能在他身上停留,所以他能延年益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精神系統的健康”。看來,“無欲壽自長”是人生幸福的首要條件。
相反,放眼蕓蕓眾生,能做到“精神內守”的人并不多見。在我家鄉就有這么一個民間傳說,有一個富人,全村的土地都屬于他,可他還想占有另一個村的土地,但那個村的人就是不讓。有一天,那個村的人對他說:“你只要扛著村東的那塊磨盤走上10里路,中間不停歇,我們就把地讓給你。”那塊磨盤足有100多斤,當富人扛著磨盤走到一半路時,就被壓得口吐鮮血,昏死過去了。這個富人幸福嗎?不知足的人,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在明清時,流傳著一本叫《解人頤》的書。其中有一首白話詩:“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這就告誡人們,欲望過高,會煩惱叢生,幸福自然會離他越來越遠。
常言道:知福是養生良方。在這樣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燈紅酒綠的時代,只要我們舍得放棄,保持一顆平常心,學會“自我監護”,耐得住清貧,守得住本分,擁有一個可作“革命本錢”的身體,坦然、安然加悠然,情緒穩,體自健,福壽自然長足矣。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