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遵化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河北 遵化 064200)
心理行為干預配合藥物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的臨床效果觀察
張宏
(遵化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河北 遵化 064200)
目的探討心理行為干預配合藥物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8例患者按數字表格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給予單純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心理行為干預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心理健康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7.06%(33/34),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2.35%(28/34)(χ2=3.981,P<0.05);觀察組患者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等核心負面情緒的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t=3.537、4.012、3.731、3.975、4.109,P<0.05)。結論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心理行為干預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療效顯著,可明顯提高治愈率,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心理行為干預;藥物治療
不孕不育作為一種特殊性疾病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性的醫學和社會問題,有關不孕病因的近十年研究表明,不孕與社會、心理行為因素等密切相關[1]。來源于家庭、社會、自身心理因素等的壓力使不孕女性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如自卑、恐懼、內疚等,發生率可高達56%~100%[2]。國內對于不孕不育的治療多僅采用藥物治療,雖也進行心理治療,但系統性心理干預治療的研究報道卻比較少。我院采用心理行為干預配合藥物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通過觀察分析心理行為干預的治療效果及其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旨在探討心理行為干預對不孕不育女性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來我院婦產科接受治療的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婦女68例,年齡23~36歲,平均(25.5±3.8)歲;不孕2~8年,平均不孕(3.2±1.7)年。所有患者經B超檢查無排卵現象,經診斷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的診斷標準[3]。原發性不孕21例,繼發性不孕47例。病因:多囊卵巢綜合征25例,黃體功能不足22例,卵泡發育不良21例。文化程度:大學18例、高中21例、初中17例、小學及以下12例。從事職業:個體23例、職員21例、農民18例、其他6例。將68例患者按數字表格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4例。對照組平均年齡(24.9±4.1)歲,平均不孕(2.9±2.1)年;觀察組平均年齡(25.8±3.6)歲,平均不孕(3.4±1.5)年。兩組患者的年齡、不孕年限、病因、文化程度、職業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一般性知識指導和教育,使其正確了解與受孕相關的性知識、自測并記錄體溫、自行監測宮頸黏液透明度及拉絲度。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單純藥物治療,具體如下:于月經周期第6天開始服用克羅米芬50~150 mg/d,連續服用5 d;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肌肉注射,0.5~1萬U/次,能堅持超聲監測者于第10天開始監測卵泡發育情況,當卵泡達118 mm時加用HCG,不能堅持者,于第11天加用。3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共兩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行為干預治療。包括:(1)積極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及對家庭、配偶等的要求或期望,詳細了解記錄患者的心理狀況,是否出現孤獨、痛苦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家庭生活及婚姻生活的情況。(2)掌握引起患者心理壓力的外界及心理因素,并進行針對性干預。(3)幫助患者配偶及親屬了解心理因素對受孕的影響,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家庭、社會生活環境,加強支持因素,消除不利因素,有負面情緒的患者應特別強調家庭的支持作用,制定個體化的干預措施;要求配偶與親屬共同學習,協助實施干預措施。(4)幫助患者學習個人情緒的調節及處理家庭、婚姻關系的技巧,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對家庭生活、婚姻生活的適應力;焦慮、抑郁情況嚴重者,鼓勵其進行藝術欣賞、呼吸操訓練等,或進行專科心理治療。(5)干預前與患者共同制定每個月經周期的干預計劃及目標,在下一個月經周期復查時檢測落實,并制定新的干預計劃,連續干預兩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2個療程后月經正常,BBT監測呈雙相曲線,連續3個周期B超檢測有優勢卵泡生長;有效:兩個療程后月經周期正常,經量少,排卵期B超檢測到成熟卵泡,BBT呈典型雙相曲線,E、P值正常;無效:兩個療程后癥狀較治療前無變化,僅1個周期排卵或仍無排卵。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4],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評定,分析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理健康狀況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觀察組治愈19例,有效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06%;對照組治愈13例,有效1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2.35%;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81,P<0.05)。提示對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的婦女采用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行為干預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可顯著提高治愈率及總有效率。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健康狀況比較采用SCL-90對兩組患者進行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十個方面的判定。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5個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患者各指標改善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剩余5個因子的評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以上結果提示采用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行為干預可有效緩解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婦女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并改善其軀體化、強迫行為及人際關系。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健康狀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健康狀況比較(±s,分)
注:a與對照組比較,t=5.461、5.106、4.943、5.210、5.295、P<0.05。
組別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軀體化1.99±0.64 1.57±0.46 5.147<0.05 1.98±0.71 1.44±0.52a5.832<0.05強迫1.83±0.73 1.72±0.58 4.855<0.05 1.84±0.77 1.62±0.34a5.274<0.05人際關系1.78±0.57 1.69±0.45 4.826<0.05 1.79±0.54 1.51±0.43a5.130<0.05抑郁2.22±0.54 1.97±0.49 5.014<0.05 2.24±0.51 1.63±0.51a5.473<0.05焦慮2.16±0.63 1.92±0.37 4.931<0.05 2.15±0.58 1.62±0.34a5.398<0.05
排卵障礙是由于內分泌功能失調導致的,這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女性不孕的20%~30%[5-6],其包括無優勢卵泡及未破裂卵泡黃素化綜合征。心理因素與不孕不育癥之間存在著互動性的循環促進和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不孕因素可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焦慮、壓抑、抑郁等長期的負面情緒又能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影響家庭生活的滿意度、婚姻關系、社會適應性[7]。因此心理支持治療在不孕不育的治療中逐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及地位。
心理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加強個體的心理調節能力、增加家庭社會的支持度,從而改善個體的心理及身體健康狀況[8]。綜合心理行為干預對患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通過干預措施的實施,可有效減輕患者負面情緒的反應程度,進而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家庭生活的不和諧是可能誘發并加重負面情緒的重要因素,而長期的負面情緒又能影響受孕及不孕的治療效果。
克羅米芬為人工合成的非甾體制劑,是一種具有較強抗雌激素效應和較弱雌激素作用的藥物,也是目前誘導排卵的首選藥物[9-10]。其本身無直接促排卵作用,也無黃化作用,其對于可促進排卵的作用機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可能是因低劑量可作用于下丘腦,競爭拮抗雌激素受體,消除雌激素的反饋作用,釋放內源性GnRH,促進垂體分泌FSH與LH,誘發排卵。
本研究通過采用克羅米芬聯合心理行為干預對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強迫、抑郁、焦慮等核心負面情緒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藥物治療聯合心理行為干預對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明顯提高治愈率,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綜上所述,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行為干預對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的婦女可起到良好的治療緩解作用,能顯著提高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婦女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消除或緩解其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改善軀體化、強迫行為及人際關系,使患有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的婦女保持良好的心態并積極接受治療,從而改善或治愈疾病。
[1]阿米娜·阿不都熱依木,楊鏡以.66例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針刺治療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9):124-125.
[2]王桂芝,孫冰.心理行為干預與克羅米芬合并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的對照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7): 610-611,655.
[3]孫冰.促排湯聯合心理行為干預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07,26(1):24-26.
[4]李軍,程東凱,任海芹.中醫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11,30(9):128-128.
[5]劉國平,陳鵬飛,賀玉珍,等.中醫治療排卵觀察障礙性不孕68例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0,31(9):1225-1226.
[6]周劍萍.中藥加克羅米酚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的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3):255-256.
[7]齊梅英.中西醫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150例[J].光明中醫, 2010,25(5):842-843.
[8]何建新,鮑海蘭.中西醫結合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50例[J].中醫雜志,2007,48(3):241.
[9]糜小英.電針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24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1,43(4):68-69.
[10]代江.中藥及介入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28例療效分析[J].貴州醫藥,2009,29(9):854-855.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with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ovulatory disorders.
ZHANG Hong.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People's Hospital of Zunhua,Zunhua 064200,Hebei,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with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ovulatory disorders.Methods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ovulatory disord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drug for treat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chang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06%(33/34),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2.35%(28/34) of the control group(χ2=3.981,P<0.05).The improvements in compulsion,depression,anxiety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3.537,4.012,3.731,3.975,4.109,P<0.05).ConclusionTh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with drug has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ovulatory disorders,andit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curerate,effectivelyalleviatetheadverseemotions,andimprovementalhealth.
Ovulatory disorders;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Drug
R713.7
A
1003—6350(2014)08—1133—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8.0439
2013-09-09)
張宏。E-mail:hong874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