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紅,謝小蘭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三病區,北京 100853)
哮喘控制測試量表在哮喘患者病情及癥狀感知中的臨床應用
孫美紅,謝小蘭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三病區,北京 100853)
目的探討哮喘控制測試表(ACT)在哮喘患者病情及癥狀認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支氣管哮喘患者60例進行常規健康教育并予正確的用藥指導,出院后據ACT評估病情來規范使用哮喘控制藥。治療后2、4、12周各隨訪1次,對患者病情和癥狀感知結果評分。結果隨著治療時間延長,對哮喘病情控制顯著提高,并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日間癥狀、夜間癥狀及變應性鼻炎三項癥狀感知情況具有顯著改善,治療12周后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結論ACT可有效評價患者病情、協助指導臨床醫生治療、用藥,能提高患者對哮喘的控制水平。
支氣管哮喘;哮喘控制測試;癥狀感知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發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1]。目前,全球哮喘患者約3億人,中國哮喘患者約3 000萬。哮喘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治療不及時、不規范,哮喘可能致命。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創議提出的哮喘治療目標是達到并維持哮喘臨床控制,要使哮喘患者達到臨床控制的水平,準確評估哮喘治療效果是控制哮喘發作的重要工作之一[2]。哮喘控制測試(Asthmacontrol test,ACT)被確認是監測、評估哮喘病情有效的工具之一,其操作簡單且耗材少,患者不需要承擔任何費用,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就可完成[3]。筆者于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通過對哮喘患者進行教育,指導規范化治療,探討ACT對哮喘患者病情及癥狀感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60例本院呼吸內科住院的哮喘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診斷標準[4]。入選標準:(1)年齡≥18歲,能理解并回答所有測試問卷的內容;(2)入選時屬于非急性發作期,正在接受或未接受哮喘規范化治療;(3)患者同意并能堅持配合治療觀察。排除標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其他影響呼吸循環功能的疾病,合并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導致認知或交流障礙。6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19~58歲,平均(40.5±7.2)歲,病程8個月~36年。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全部患者按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的治療方案進行規范治療,繼續規范使用哮喘控制的藥物,即聯合吸入糖皮質激素(ICS)和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并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在每次復診時反復強調用藥知識,為期3個月。治療后2、4、12周各隨訪1次,觀察期間患者填寫每日登記卡,記錄用藥情況和臨床癥狀評分。
1.2.2 哮喘控制測試按照美國衛生科學中心的臨床教授Nathan設計的ACT[5],依患者的身體情況回憶第4、8、12周時,根據其疾病是否受生活工作的限制、自我哮喘控制評估、呼吸氣促、因哮喘發作而失眠或早醒及急救藥物的使用等5個哮喘控制的標準,每個問題均采用5分標尺法評估,總得分為25分。按ACT評分量表,25分為哮喘完全控制,20~24分為哮喘良好控制,低于20分為哮喘未得到控制。每周1次回訪,如患者出院則以電話聯系進行跟蹤隨訪。
1.2.3 癥狀感知監測癥狀感知監測考察內容分為三部分:日間癥狀、夜間癥狀和變應性鼻炎癥狀,分別在治療后2、4、12周,按評分標準評分。(1)日間癥狀評分標準:所述癥狀包括咳嗽、胸悶、氣喘、呼吸困難等,0分為無癥狀;1分為出現輕或間歇癥狀,有可能被忽視,僅輕微不適;2分為出現中度或頻繁癥狀,有不適癥狀或至少1次影響正常活動;3分為出現持續癥狀,能影響正?;顒?。(2)夜間癥狀評分標準:所述癥狀包括早醒、憋醒、失眠、不能平臥等,0分為無癥狀;1分為出現早醒癥狀,或憋醒1次;2分為出現早醒并2次以上憋醒癥狀:3分為出現夜間經常憋醒癥狀,間斷可入睡:4分為出現失眠、端坐呼吸、不能平臥癥狀。(3)變應性鼻炎癥狀評分標準:所述癥狀包括流淚、眼癢、鼻塞、流涕、噴嚏等,0分為無癥狀;1分為出現癥狀但不影響舒適程度、睡眠及日?;顒樱掷m時間<4 d/周或<4周;2分為出現癥狀并影響舒適程度、睡眠及日?;顒?,且持續時間<4 d/周或<4周;或出現癥狀但不影響舒適程度、睡眠及日?;顒?,且持續時間癥狀>4 d/周或>4周;3分為出現癥狀并影響睡眠及日?;顒樱野Y狀持續存在。
1.3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用SPSS 13.0 for Windows統計分析軟件,日間癥狀、夜間癥狀和變應性鼻炎癥狀評分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情控制水平大部分患者對療效比較滿意,用藥2、4、12周后完全控制者分別為28例(46.7%)、42例(70.0%)、53例(88.3.%),見表1。所有病例中發生不良癥狀者共6例(10.0%),其中口腔霉菌感染1例、聲音嘶啞3例、上呼吸道刺激出現咳嗽1例、口腔黏膜糜爛1例,患者不良反應較輕,無因嚴重不良反應而需退出研究的患者。

表1 病情控制評價[例(%)]
2.2 治療前后癥狀感知比較治療前后各臨床癥狀評分見表2,三項癥狀感知改善情況經評分,與治療前比較,用藥2、4、12周后三項癥狀感知評分均值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60例患者癥狀感知評分均值(分)
哮喘是世界范圍內嚴重威脅公眾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預防與治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哮喘長期規范化管理的內容和方法在2008年GINA及我國哮喘防治指南中有明確的闡述,強調對哮喘控制程度的監測,要求每1~3個月對病情進行評估,再根據哮喘控制程度治療方案做調整[6]。但是這一要求現實中局限性頗多,如基層醫院缺乏肺功能儀,或患者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忙于工作等原因,要求患者每1~3個月定期到醫院進行病情評估很難實現,因此,如何讓患者能夠在家中就可以完成病情準確控制和評估,如何讓患者在基層醫院完成病情準確控制和評估,據此及時、準確的調整治療方案,建立患者與醫生的紐帶,實現患者的病情與醫療方案聯動,使哮喘控制達到理想水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哮喘還是一種不能根治的頑疾,也很難用治愈率、生存率等指標來評價療效,但有80%的哮喘患者經過規范化治療可獲得臨床控制。對于哮喘控制的評價有多種,如哮喘控制調查問卷(ACQ)、填寫生存質量量表、PEF變異率測定肺功能測定等,但這些方法存在耗時長、費用昂貴等原因,許多患者對療效的長期評估無法堅持,最終放棄規范化治療,導致哮喘病情反復發作或惡化,存在生存質量下降的普遍后果[7]。因此,重視對患者臨床控制的管理,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防治觀念極為重要。
ACT是基于哮喘患者對生活質量影響的自身評價、自我評價情況、呼吸困難程度、夜間癥狀、急救藥物使用情況及所制定的簡易評估控制的方法[8]。有報道ACT與哮喘患者生存質量、癥狀評價量的結果高度一致,是一種簡易實用、可靠有效、方便易行的評估哮喘是否控制有效的評估工具,可提供具體數值區分哮喘的控制程度,與肺通氣功能測定均有良好的相關性,為沒有大型肺功能設備的基層醫院提供了一個比較理想的哮喘管理工具[9-10]。ACT可以幫助醫師更為有效的進行患者的管理,提高治療依從性。對于基層患者使用更方便,對病情狀況的量化比較符合實際。
本研究結果顯示,支氣管哮喘患者60例進行常規健康教育并予正確的用藥指導,出院后根據病情繼續ACT規范使用哮喘控制藥。治療后2、4、12周各隨訪1次,患者病情控制率顯著提高,無嚴重不良反應。日間癥狀、夜間癥狀及變應性鼻炎三項癥狀感知情況有顯著改善,治療后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本研究提示應用ACT,易為基層醫院、社區醫生和哮喘患者掌握,將會進一步推動哮喘的規范化診治工作,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哮喘的控制率,改善生活質量,值得廣泛應用。
[1]李明華,殷凱生.哮喘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6.
[2]周新.搞好哮喘控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J].醫學與哲學, 2010,31(10):15-18.
[3]宋蓓,陳艷,李萍,等.哮喘控制測試量表在哮喘患者病情控制評估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J].新疆醫學,2012,42:49-51.
[4]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1,26:132-138.
[5]Nathan RA,Sorkness CA,Kosinski M,et al.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13:59-65.
[6]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Available at.http://www.ginasthma.com.Accessed December 10,2009.
[7]戴紅,于鵬飛,于潮曉.ACT在基層醫院支氣管哮喘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哮喘雜志(電子版),2009,2(1):31-33.
[8]孫嵐英.哮喘控制測試聯合肺功能檢測在支氣管哮喘管理中的應用56例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7):127-128.
[9]喬中會,李俊萍.哮喘控制測試量表在基層醫院應用探討[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0(1):58-60.
[10]烏日娜,楊敬平,徐喜媛.肺功能及哮喘控制測試(ACT)在哮喘患者管理中的價值[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7):1232-1233.
R562.2+5
B
1003—6350(2014)08—1206—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8.0468
2013-08-30)
孫美紅。E-mail:1259206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