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別把暴力“遺傳”給孩子
■李蕙君

我的女兒今年小學6年級,從去年開始,她在學校三天兩頭的打架,我們已經數不清給幾個被她打過的孩子看過病了。原來她只是在學校用暴力,現在回到家里脾氣也是越來越大,她媽媽的脾氣也爆,結果兩人天天吵架,有時還動手,我真是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這么難管呢?
山東:俊山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多數中國家長認可的教子方法,即使在素質教育和賞識教育逐漸深入人心的今天,很多家長仍然堅持用這一辦法。但事實上,棍棒卻常常令教育適得其反,甚至會將暴力“遺傳”給孩子。
子女的利益與幸福,是大多數父母念念不忘的。然而,大多數父母在試圖幫助自己的孩子培養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時,幾乎不約而同的會想到“管教”一詞??墒牵话闳嗽谑褂谩肮芙獭边@個詞的時候往往將它與“嚴厲的處罰”畫上等號,許多人也理所當然地以為,要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嚴厲的懲罰是必要且正當的。這一點,從“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類的諺語中就可以清楚看到。
脾氣火爆的家長,更容易接受偏頗的管教觀念,來將他們對孩子的嚴格管教合理化,而且,這類父母最容易在他們生氣的時候處罰孩子。我們知道,一個人生氣的時候也就是其判斷力受到嚴重干擾的時候,但這時卻不見得是孩子的行為最需要糾正的時候。碰到這種情況時,小孩子通常會覺得無能為力,卻敢怒不敢言。他不但學不到父母希望教給他的“道理”,反而可能感到一頭霧水:我到底哪里做錯了?
一般情況下,小孩子受到莫名其妙的懲罰時,除了深感挫折,有時候還會產生一股巨大的憤怒:要是我塊頭跟你一樣大,我一定會馬上反擊。你等著瞧好了,有一天我一定會把這筆賬討回來的……但是在此刻,由于自己年紀還小,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孩子打不贏家長,也不可能收拾行李走人。但是可悲的是,孩子卻可以做一件事:將父母所傳遞的負面信息內化,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是個壞人。而且,也可能將父母所發泄出來的部分怒氣轉移到自己身上,變得悶悶不樂、郁郁寡歡;事實上,弗洛伊德很早以前就已經說過,憂郁是“憤怒轉而向內的結果”。除此之外,這個孩子也從父母身上學到了如何遷怒于人,需要的時候,就會模仿施暴的家長,并堅信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代代相傳的惡性循環從此產生。
“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這是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女士的經典名言,薩提亞女士認為人是家庭塑造出來的,家庭的健康才能帶來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的問題,多數和父母的不當教育有關。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過度地承擔了孩子應該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洗衣、收拾屋子之類。在過多承擔責任的同時,父母自然賦予了自己無上的特權。這樣一方面剝奪了孩子應有的成長鍛煉機會;另一方面,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來支配。雖然是在愛心之下的支配,但卻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予以尊重,并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孩子身上。
當家長真正懂得孩子,并能在不同的關健時期給孩子所需要的關愛,這個家庭才能夠養育出一個健康、快樂、自信的孩子。棍棒底下打不出孝子,只有科學的方法跟真誠的愛意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