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言平
“官不聊生”說給誰聽
文/時言平
耳聞官場生態里“官不聊生”的抱怨,之前多是道聽途說,并不確切。不過,最近,《人民日報》刊發的江西省委書記強衛的一篇講話中,似乎證實了這種現象的客觀存在。
強衛提到,個別領導干部淪為腐敗分子,并不代表干部隊伍整體出了問題。不過同時也要重視糾正一些干部思想上產生的模糊和錯誤認識:有的擔心高壓反腐影響干部士氣和隊伍穩定;有的認為嚴管干部影響發展環境,雖然飯不敢吃了、禮不敢收了,但事情也變得難辦甚至不辦了;有的覺得現在要求嚴了,當干部不自在,感嘆什么“為官不易”“官不聊生”,進而“為官不為”,當“好好先生”。
反腐行動凌厲推進,官場生態風聲鶴唳。按照常理常情,反腐利劍高懸,真正恐懼的應該是那些“老虎”、“蒼蠅”呀,其他干部何必驚心?“官不聊生”抱怨,是在否定這場廣受擁護的反腐動作嗎?又或者,這少數人的抱怨,是企圖逃避監督的“煙幕彈”?
“高壓反腐影響干部士氣和隊伍穩定”的憂慮,實屬多余,要知道,只有通過凌厲行動和制度完善來滌凈腐敗,政治生態才能更加健康和穩定。真正消磨干部士氣、動搖隊伍穩定的,恰恰是腐敗叢生的土壤和生態上的監管缺陷、秩序失守、潛規則流行。
至于“嚴管干部影響發展環境”,那更是無稽之談。無論謀劃發展還是服務公共,從來都不是靠請客吃飯。能在辦公室談的事情,為什么非得到酒桌上去談。“四風”不正,與此類工作方式的歪斜,有著緊密關聯。
而“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嘆,堪稱矯情,進而“為官不為”消極對待,就更是謬誤。嚴格約束權力,是當代倫理的基本規則,因此當官從來都不輕松。這種矯情的感嘆,之所以在反腐高壓期間流露出來,或只能說明:此前的做官環境,太過寬松和自在了,以至于官場生態回歸常態,領導干部們反而不習慣了。
為官不易、不自在,就長吁短嘆“官不聊生”。這種感嘆的來源,無非是法紀更嚴明了、奢靡之風被打壓了、權力運行的軌道被限定了、制度的籠子更密實了、尋租自肥的空間被壓縮了……這些改變,不正是行政倫理和政治文明的基本準則,以及權力生態的常態嗎?回歸常態反而不淡定了,說明之前某些權力該是怎樣的不羈和放縱。
“官不聊生”的感嘆,實際上是在為反腐行動、行政改革,以及健康政治生態建設制造阻力。祭出“隊伍不好帶”、“影響發展”等歪理,不過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和維持原有生態。殊不知,反腐倡廉的正本清源,正是為了從根本上重整隊伍、鏟除發展的阻力,從而解決因權力腐敗和行政混亂制造出來的種種社會問題。
糾正這種模糊和錯誤的認識,是時候了。反腐高壓下,要讓官員們認識到,過去的不羈和放縱,勢必隨著政風的轉變不復存在;寬松和自在的土壤,也勢必隨著制度的嚴厲而消失不見。干部們理智的做法,不是留戀過去,而是要轉變心態、改進工作方式,適應新的清明生態。
因此,官員們應該習慣“官不聊生”的情境,不應該把制度和法紀視為障礙,更不應視監督和批評為麻煩。他們應該從那些落馬的“蒼蠅”、“老虎”身上看見:清明的生態,恰恰是施展拳腳的最好空間;制度的籠子和監督的陽光,看似約束羈絆,實際上卻是最好的保護。權力不再被腐蝕,官員的人生和前途,也就少了許多顛簸和變故。
“官不聊生”的感嘆從何而來?“影響隊伍穩定”、“影響發展”的虛偽命題背后,隱藏著的是領導干部們對舊的政治生態的留戀和保護,以及對正在更新迭代的新的權力運行環境的排斥。而這,無疑是逆民意和逆時代而行的。當權力回歸籠子,官員們如何渡過這種不適甚至不安,甚至拋棄等風頭過去的僥幸,抱怨顯然無濟于事。
“官不聊生”說給誰聽?明知道既無法博取民意同情,又得不到法紀制度的寬限,又是何必!
圖:付業興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