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含盈 王紅五
香爐與香道文化
文·圖/張含盈 王紅五
國人燃香的歷史,肇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流布于秦漢兩朝,臻完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知識連接]
鬲,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陶炊具,可以在三個袋狀足中間直接生火燒煮食物。唐三彩中非常罕見鬲式爐,大運河出土的唐三彩器多為外銷的實用器,此三彩器亦非冥器,這說明自唐代時,海外便已用香料與我國交換香爐,焚香即已成為各國共有的習俗。
唐鞏縣窯唐三彩鬲式爐
口徑15.5厘米 通高12厘米
直口、折沿,束頸、圓鼓腹,下承三足,足微外撇。上部施三彩釉,彩釉熔融較好;胎色粉白。陶瓷器“鬲式爐”仿自青銅器“鬲”,但“青銅鬲”又仿自“陶鬲”。
宋越窯青釉鏤空香薰
口徑13.6厘米 足徑11厘米 通高12.8厘米
上蓋為半球形鏤空雕纏枝花卉紋圓頂,葉片上有篦劃出的葉脈;咬合規整的子母口,下承半球形爐腹,爐腹口部飾弦紋兩道,下為蓮瓣紋,爐足為金杯足。通體施滿釉,足內有斷續圓形長條支釘的支燒痕。
香薰又稱熏爐,早期熏爐上部鏤有數層三角形氣孔,文獻記載是熏衣之用,西漢時出土過有“熏爐”銘文的銅熏爐,但陶瓷熏爐最早見諸于三國時期,因此考古界普遍認為香薰的燒造晚于博山爐。
考古與研究發現,在運河流域附近,這些與運河有著千絲萬縷關系而在運河周邊出土的運河瓷中,香爐是最為常見的器型,有鬲式爐、簋式爐、鼎式爐,然而,盛行于商周時的青銅器鬲、簋、鼎卻都不是用來燃香的。
早在先秦時期,香料就被廣泛應用于生活。海外的木本香料尚未傳入中華,所用只是蘭蕙椒桂等香草香木。燃香的形式和器具也比較粗放,或隨地堆焚,或盛于釜、罐之中;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隨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習慣,或以湯沐香。
秦漢時還有一種奇妙的賞香形式:把沉香、檀香塊,浸泡在燈油里,點燈時就會有襲襲芳香飄散出來,奇妙無比,稱為“香燈”。香燈的使用,標志著西域絲路已開,阿拉伯國家出產的珍稀香料已經通過貿易進入華夏,小巧精致的燃香專用工具——香薰爐可以應運而生了。
釉陶質的“博山香熏爐”是現在考古發掘中多見的漢代諸侯王墓中的隨葬品,也是已發現最早地熏爐。典籍中考證:“香爐之制始于博山爐。”這標明專為焚香而設計的爐具遲至漢代才問世。博山,相傳為東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爐的上蓋雕鏤山巒之形,上有瑞獸、羽人、朵云等圖案,爐腹為半球形,下承以深盤,盤中注水,喻義海中仙山。用此香具焚燒香草、香木(沉香、檀香)或香料(龍涎香),其裊裊香煙,宛若神山之上終年繚繞著的云氣。
博山爐最早是一種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盛行于神仙之說風靡、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兩漢及魏晉時期。在廟宇神壇中,縹緲于博山熏爐中的奇香煙靄,似乎是穿越時空隧道的媒介,在淡煙氤氳中,借香煙之功,請神明下界;祈求、禱告,許愿、還愿,實現了人神之間的心靈溝通;幾千年來在精神上一直統治著國人的儒佛道三教,都注重禪定、養生,長期的宗教儀式使人們發現了,點燃香料的氣味具有養神、養生,開竅、開慧的功能。
于是,除博山爐外,三國兩晉時,并行起“鏤空香薰”。香爐漸由廟堂供器,被文人士大夫引入書房琴榭,成為琴棋書畫的雅伴。至唐宋時,香爐已成為殷實富戶人家必備之物;對國人而言,香爐已同時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爐香裊裊,既馨且逸,是大宋以降,中產階級以上漢人閑適生活的寫照。
宋湖田窯青白釉高足爐
口徑12.8厘米 足徑9.2厘米 通高14.2厘米
直口、折沿微敞,板沿上飾弦紋三道,筒腹、外底斜收、內底弧收,高足上起三層傘狀圓檐、一層平臺,傘形檐上有放射狀出筋。爐足為內空的喇叭形足。通體滿施青白釉,釉裹足、喇叭足內用窯柱支燒,積釉處如冰種水翠。
高足爐是由“陶豆”和“筒式爐”綜合演進出的香爐器型,高足外飾以傘狀檐和喇叭足,增添了爐的端莊穩沉,此爐造型別致、制作規整、釉色清雅,為青白釉中極品。
宋建窯褐釉鬲式爐
口徑12厘米 通高9.4厘米
直口、板沿,束頸、橢圓球腹,爐腹有明顯的下墜感,鬲足短而上部肥大,更貼近新石器時期袋狀鬲足的形狀,因而更顯古樸、老拙;加之通體施黑褐釉,平添幾分靜寂、莊穆;鬲足下部的露胎處,不經意地顯現出工匠削足技藝的剛毅、純熟,以及福建建陽地區特有的黑色胎坯和醬色化妝釉。
此爐很容易錯斷為吉州窯作品,主要原因是吉州窯燒造的香爐較多,也用化妝釉,但胎色明顯沒有這么黑,胎質沒有這么細膩堅致,手感也明顯沒有這么沉甸。
宋湖田窯青白釉香薰
最大徑6.5厘米
足徑4.1厘米 通高8.3厘米
香薰的器型為蛋形,半球形的上部鏤刻一段纏枝花卉紋,頂部開一圓氣孔,圍一周水滴狀與三角形交替的鏤孔;中部以子母口咬合,下半部自口沿起一圈凸弦紋,外腹部光素無紋;矮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裹足、墊餅支燒,糊米底。
該香薰釉色清亮,釉質細膩油潤,屬發色純正的湖水綠,色澤如青白玉,晶瑩剔透、光可鑒人,給人以青蓮素爽之感。其造型典雅、工藝精湛,清妙絕倫、富具神韻。
焚香可以提神醒腦、消除疲勞,使自己浮躁的心變得靜寂、踏實。香,在馨悅之中調動靈性,開發心智。一線香、兩盞茶,高朋雅集,聞香、品茗,體現了文人墨客清雅地意趣。用香,還可以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化病療疾,兼具養生保健。
焚香進入了書齋雅舍,香爐由殿寺神壇走入書桌案頭,它的造型便也逐漸隨環境發生了改變。致仕的鴻儒、附庸風雅的巨賈,在焚香盛行的宋元明清時,把這爐具在祭器與文玩之間琢磨打造,于是乎便造就出了豐富的爐形,有了今天古陶瓷藏家蔚為壯觀的熏爐收藏系列。
南宋龍泉青瓷簋式爐
口徑18.5厘米 底徑15.1厘米 通高14.5厘米
微敞口、口下略束頸,澀口火石紅如飾一線紅邊;頸肩處凸起兩道弦紋,爐腹漸厚漸鼓,下腹急收,有下墜感;兩側對稱各按一只寓意“美好吉祥”的螭龍耳;窄圈足,圈足內施釉,足底刮釉墊圈支燒。
該爐釉色粉青,是龍泉青瓷追求的頂級釉色。龍泉窯以厚施乳濁釉見長,與南宋皇家官窯推崇的“釉裝飾”美學理念相契合,厚釉精品與南宋官窯不分伯仲,其簋式爐、鬲式爐、樽式爐故宮中都有收藏,遺址考古發現大窯窯場、溪口窯場都有專門的類官窯窯場,專司燒造貢品。
南宋龍泉仿官窯青瓷琴爐
口徑6.7厘米 通高8.4厘米
敞口、折沿,束頸、豐肩,圓鼓腹,三足微外撇,自肩腹交界處開始至足部外側,凸起上寬下窄的出筋,足內側各有一氣孔。口沿釉薄處隱約可見黑灰胎,釉色青灰。
此爐的胎釉特征,均與龍泉溪口窯場的“類官窯”遺址出土的瓷片特征相符,筆者曾數次考察過溪口窯址,擁有大量此種“類官窯”瓷片。此爐由于燒制時火候偏低,釉面玻化度略不足,因而釉面土、堿滿沁,十分開門老道。
中國悠久的香道文化,孕育和促成了高古瓷的香爐收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沒有香道文化,就沒有爐具的歷史;沒有焚香藝術的大行其道,就沒有香爐的爭妍與普及。香文化在兩千多年儒、道、佛爭奪哲學統治權的碰撞、融匯中,始終盛行不衰,香爐也從祭祀走入了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走進了治學、治藝、治醫,社交、養生、休閑;隨著香道文化的滲透,香爐作用的拓展,香爐的種類日益豐富,香爐的文化內涵日益深廣,其收藏與品鑒也宛如幽幽“品息之香”,回味悠且長。
香爐的器型,大概可以代表它的發展年代,因此可以作為香爐斷代的依據。漢代始有博山爐,依次為三國時始有鏤空熏爐,南北朝時始有托爐,唐始有筒式爐、三足樽式爐、缽式爐、五足爐,宋始有鼎式爐、鬲式爐、簋式爐、雙耳三足爐、乳足爐……在爐式的發展上,宋代當為集大成;宋代燒造香爐作品較多的窯口有:官、哥、定、鈞、越、吉、耀、磁、龍泉、景德鎮等窯,目前傳世的多為其中心窯場作品,從香爐的燒造窯口可以看出“沒有金剛鉆,是不攬瓷器活的”。
明宣德以降,皇家熱捧“宣德爐”后,銅質的香爐便成為了高端香爐的追求,陶瓷香爐耐熱度低于銅爐,過去的塊香直接在爐腹內燃焚,一般在香塊與爐腹之間,陶瓷香爐需放些導熱性差的石英砂或香灰隔熱,不似銅香爐使用起來方便。使用線香以后,陶瓷香爐雖然仍有較大市場,但在明清爐具中已然遜于宣德爐。
在收藏家鐘愛的文玩清供中,香爐屬于端莊精巧的重器,因為高古瓷香爐的很多制式,都是仿青銅器的祭器造型。樸拙典雅、精致規整,是宋代皇家復古、殘缺病態的審美觀,與宋代瓷器特注重器型、釉色裝飾手法的最完美結合。宋瓷是中國古陶瓷藝術的巔峰時期,是古陶瓷收藏的終極追求;那么宋瓷中的香爐系列,在收藏界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王紅五系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名譽館長)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