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司法系列專題之三層層監督下的海外法官
在不同國家,司法監督的模式是不同的,而承擔司法職能的法官其人其行,對于司法權的正當實現以及保持整個體制的良性運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司法監督是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一項重要制度,其目的在于約束司法權,防止司法的懈怠和濫用,以保障司法公正。在不同國家,司法監督的模式是不同的,而承擔司法職能的法官其人其行,對于司法權的正當實現以及保持整個體制的良性運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有效監督法官及司法部門,成了司法改革中人們熱議的話題。
美國法官需接受來自社會公眾和大眾傳媒的監督。大眾傳媒對案件的報道,以及對于事實和案件進展情況的公開,使法官們始終生活在無形的探照燈下。這種無形的控制力量,對于已經職業化,有著深深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的美國法官來說,比其他任何監督力量都來得強大,使得法官們必須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場上裁決案件,以維護自己在社會上的形象和名譽,維護公眾對司法部門的信心。
在西方國家,新聞媒體被稱作是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它對司法腐敗的監督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即便在法官群體堪稱廉潔的美國,媒體監督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1988年,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家報紙就曾發表過一組調查報道,聲稱某些聯邦法官參與審理了部分上市公司的案件,而這些法官本人都持有該公司的股票。報道見諸報端以后,美國法官管理委員會即刻向所有聯邦法院區首席法官發出緊急通知,敦促他們檢查本區的利益沖突審核制度。美國國會還為此舉行了聽證會。
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活動的質量也有著重要的監督作用。司法案件在美國一直是傳媒報道的重點。尤其是比較著名的案件,無論刑事還是民事,全國各大報章、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都會有詳盡的報道。近年來,更是有攝像機進入法庭,對案件的審理過程進行現場實況轉播。1995年,全美有近億觀眾從電視上觀看了轟動一時的辛普森案的現場審理和判決。目前,美國各大電視臺都設有專門的司法節目,邀請司法界人士評論時下的重要案件。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活動的大量報道,對教育美國公眾,使他們懂得憲法和法律、熟悉司法程序、了解法官的判案等起到了實際作用。除了媒體監督以外,調查小組也是美國監督法官公正辦案的有效機制。一旦某位法官受到指控,在確認有了初步的證據后,美國各州的司法調查小組就會披掛上陣,對法官的不公裁判進行獨立調查。這種調查是完全獨立的:它既不是法官所屬法院的調查,也不是州最高法院的調查,而是外部調查。調查小組由律師、民間組織以及新聞媒體等多方人員構成,調查一般要持續三到四個月。如果調查結果表明法官裁判不公的問題確實存在,獨立小組的調查結論便可成為具有高度信服力的處理依據。
新加坡秉承英國的權力分立理念,司法獨立于立法和行政,并受憲法和法律的絕對保障。在新加坡,司法獨立是公正司法的根基,司法監督是以司法獨立為前提和基礎的。在新加坡公眾的心目中,司法機關濫用權力幾乎是不可能的。司法機關在執法中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自由,法律外面沒有民主,法律上面沒有權威”的原則,更多地通過自律和自檢來避免司法不公。
新加坡的法官在審判過程中獨立于一切主體,完全由法官根據個人經驗、良知和對法律的理解做出判決。新加坡現行憲法賦予司法幾近絕對的獨立權力。現行憲法規定,新加坡的司法權力賦予最高法院以及任何有實效的成文法下所設立的初級法庭。憲法還規定,國會一般情況下不能評議最高法院法官的行為,這為法院獨立行使司法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執法中,法庭或者法院的判決,任何人都必須執行,不得有任何形式的變通。
新加坡憲法和法律為司法獨立提供了根本保證,同時,對于防止司法權的濫用和腐敗也作出了嚴格規定。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一旦法官接受賄賂或者濫用司法權力,將永遠不得從事與執法相關的工作,并且還會受到非常嚴厲的制裁:違規者的公積金將上繳國庫,使其老無所養。在執法中,更不允許任何人借助任何權力或影響,以任何方式說情或者賄賂。如果有官員或者有錢人說情或行賄,其受到的制裁足以使這些人終身再也無法享有昔日的輝煌。如此嚴厲地制裁濫用司法權的行為,為樹立司法權威、保障司法公正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承襲英國的法律傳統,強調沒有公開就沒有正義。除涉及國家秘密和性犯罪的案件要限制媒體報道外,庭審一律公開,新聞媒體可以對審訊情況作出客觀的報道。為保證司法的透明與公開,新加坡建立了先進的法律服務網絡。法庭、仲裁人和職業律師可以通過網絡快速而便捷地提供法律服務。在新加坡基層法院,小額索償庭管轄的案件一般都在網上審理。審判設施的網絡化,不僅提高了辦案效率,而且增強了司法透明度,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
與美國不同,傳媒監督在新加坡更多地強調“新聞責任”,傳媒被看作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工作而不是對政治權力的制衡。這也是東西融合法治傳統在新加坡的又一重要體現。現行憲法中沒有明確規定新聞自由,相反對限制言論和表達自由卻作出了具體規定,如禁止煽動、誹謗、蔑視法庭、破壞公共道德等。因此,傳媒對司法的監督更多地是一種正面的,有利于樹立司法權威、弘揚司法正義的監督。
微百科
“公民法官”陪審團
陪審制是指從一般市民中隨機選出若干名陪審員,委派其參與刑事訴訟或民事訴訟的審理,并獨立于法官做出事實認定以及決定法律適用的制度。陪審團在刑事案件中通常會就被告人有罪或無罪做出判斷,而在民事訴訟中則通常會就被告有無責任或損害賠償金額等做出判斷。目前采用陪審團制度的有美國、英國和中國香港等。
陪審團制度的價值在于,將公民的常識判斷、經驗判斷引入到司法實踐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法律事實背離客觀事實的現象發生。由于公民來自不同的階層、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在案件的審理中會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將這些人集中起來,組成陪審團,共同參與案件事實部分的討論,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校正法律判斷之不足,防止當事人的代理人利用證據制度中的漏洞,爭取不合理的法律利益。陪審團制度的應用,并不能徹底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但至少可以對法官的權力產生抗衡作用。
由于陪審團審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程序復雜繁瑣,不利于糾紛迅速及時地解決,同時因為陪審團不具備法律專業知識,無法保證他們對證據和事實的認定能夠符合法律的規定和精神,英美法系國家對于陪審團的作用始終存有爭議。
微觀察
韓國官員的財產申報制
韓國朝野上下普遍將腐敗問題視為阻礙國家發展的障礙。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間,韓國230名民選地方政府領導中,有92名在任期中因涉腐被起訴。這也與其整個社會的廉政潔癖有關,在韓國,違規收受小額政治獻金便足以被起訴。
上至總統,下至基層公務員,韓國官員需要面對一整套從預防到懲治的法律與制度,首當其沖便是關于官員財產申報的《公職人員倫理法》。
與外界想象的全員申報不同,韓國只有約10%的公職人員要申報財產,需公開財產的僅占1%左右。韓國財產申報的主體主要包括四級以上國家和地方公務員,以及國會和地方議員。其申報的范圍不僅限于本人,還包括配偶和直系親屬,申報內容則涵蓋以本人和家人名義在境內外擁有的所有財產。
對于特定公職人員,除申報財產外,在申報一個月內,還應當在官方報紙或其他媒體上公開財產狀況。這些人員包括地方道知事、議員、一級公務員以及司法、警察等部門的高級公務員。
為促進財產登記制度的實施和檢查,韓國在國會、法院、憲法裁判所、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行政部下設公職人員倫理委員會,地方自治機構共建立了246個公職人員倫理委員會。
每年6月末之前,各級公職人員倫理委員會依法對申報情況完成審查,對審查中發現的過失漏報、不實申報等行為和不正當甚至違法獲得財產等行為,會依情況分別給予警告、罰款、解除職務等懲戒性措施,嚴重的還會被移送司法機關進行處理。
掃描二維碼,關注更多內容!
編輯:《檢察風云》新媒體部
本期部分資料摘自《財經》雜志、人民網和南方網的有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