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峰
“購買時宣傳15%的年收益,還冠名“步步為盈”“牛熊雙贏”,實際收益率卻僅相當于銀行活期,這不是虛假宣傳是什么?”對于投資人的此一投訴,東亞中國回應稱“絕無此類行為”
“我行從未承諾客戶預期的投資收益,也從未承諾無風險。投資者在親自簽署產品購買合同時已充分認識到投資風險,并明確表示愿意承擔該風險。客戶所宣稱的‘欺騙和夸大收益之說法完全沒有事實根據,純屬主觀臆斷,我行絕無此類行為。”對于有投資者致函《投資者報》反映“東亞銀行設局斂財”一事,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亞中國”)日前在“致《投資者報》的公函”中如是表示。
據Wind數據顯示,2013年1月1日至今到期的東亞中國共計有7款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上限有6款在7%以上,但是Wind數據均沒公布實際收益率,將其歸為“缺少收益資料”一類理財產品。
2款理財產品被指虛假宣傳
被指虛假宣傳的東亞中國理財產品一共有2款,分別為2011年3月28日起售的2011年“步步為盈11”,精選石油股Ⅲ保本投資產品(人民幣)IXA0002117R,以及2011年1月18日起售的2011年“牛熊雙盈15”,高增長區域指數基金VII保本投資產品。這兩款產品委托期限分別為2年和3 年,預期年化收益率上限分別為9%和7%。投資品種均為股票,到期日分別在2013年4月和2014年2月。
3月15日,適逢消費費權益日,《投資者報》接到江蘇退休人員張女士姐妹及黃、劉兩位先生等投資人對外資銀行理財品涉嫌存在虛假宣傳的舉報信。據上述投資人在給《投資者報》的舉報信中稱:“2011年4月我們分別收到冠名為“步步為盈11期”理財產品推薦短信,然后在東亞中國南京分行理財經理趙經理、關經理的推薦下,張女士姐妹分別購買了8萬元、10萬元,黃先生購買了30萬元,劉先生購買了12萬元這款冠名為‘步步為盈11期理財產品。購買時宣傳的是15%的預期年收益,但去年4月產品到期,我們只拿到千分之四的年收益,也就是銀行同期活期利息。”
隨后,《投資者報》記者按照舉報信上提供的電話打過去了解相關情況。據一位自稱是投訴人的江蘇朱女士稱:“ 2011年2月,我收到東亞中國冠名為‘牛熊雙盈15期理財產品推薦短信后,便在東亞中國南京分行理財經理關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了10萬元這款產品。購買時宣傳的是15%的預期年收益,今年2月份產品到期后,我們卻只拿到五六百元錢利息。”
這些投資人投訴說:“扣除這幾年CPI的上漲系數,我們連本都沒有保住,跟當初介紹的收益天差地遠。如此績差的理財產品,購買時宣傳的是15%的預期年收益,為什么冠名為騙人的‘步步為盈‘牛熊雙盈?這不是虛假宣傳又是什么?”
東亞中國回應稱絕無此類行為
對于投資人的投訴,東亞中國回應稱:“我行在銷售‘步步為盈和‘牛熊雙盈系列產品時,所有宣傳均明確提示投資者產品有投資風險,投資者只能獲得合同明確承諾的收益。產品的報備與銷售都嚴格遵照相關監管要求進行。”
東亞中國相關負責人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上述黃姓客戶等所投訴的‘牛熊雙盈15、‘步步為盈11均屬保本型理財產品,在經濟環境較為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兩款產品分別實現年化收益率為2.23%及0.40%。對于該客戶購買的所有理財產品,我行均嚴格按照合同約定支付了相應的收益,并于到期后返還了投資本金,我行未違反理財合同的任何約定。”
“此外,經查,該客戶在我行購買上述兩款產品前曾購買過我行‘牛熊雙盈5和‘步步為盈部分保本TM39,分別獲得11.55%及10%的年化收益。故該客戶繼續購買‘牛熊雙盈15、‘步步為盈11,但該兩款產品未獲客戶的預期回報。由此,客戶即來我行要求‘賠償。”東亞中國負責媒體事務的劉女士指出,東亞銀行“牛熊雙盈”、“步步為盈”系列理財產品自2010年推出以來表現穩健。截至2013年底的統計,“牛熊雙盈”系列公開發行的產品到期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6%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產品為客戶實現超過7%的年化投資收益;“步步為盈”系列公開發行的產品到期平均年化收益率約7%,其中約半數產品為客戶實現高達8%以上的年化投資收益。
Wind數據均顯示“缺少收益資料”
不過,上述產品,在Wind數據上,均顯示為“缺少收益資料”。
據Wind數據,收益到期日在2013年1月1日到2014年4月15日的東亞中國(Wind數據上顯示為東亞銀行,但實為東亞中國)產品共有7款,分別為2011年“信得盈”、2011年“牛熊雙盈15”、2011年“步步為盈9”、2011年“步步為盈8”、2011年“步步為盈11”、2010年“牛熊雙盈14”、2010年“牛熊雙盈12”。除第一款沒有公布預期收益率外,其余6款預期年化收益率上限均在7%以上。其中,受到投資人投訴的是“步步為盈11”和“牛熊雙盈15”兩款產品。但不知是何原因,《投資者報》記者均未能在第三方機構Wind數據上找到相應的實際收益率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