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銀
統籌城鄉發展 全面邁向小康
張繼銀
近年來,泗洪縣深入研究、積極探索統籌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找準了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走出了一條以“三個集中”土地集中、人口集中、項目集中)推進“三化”進程、加快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新路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廣大農民就業創業渠道逐步拓展,大多數農民不愿種地,老一輩農民無力種地和新生代農民不會種地等新問題日益顯現。以泗洪為例,目前泗洪大多數青壯年農民跳出農門務工經商,農村家庭主要依靠留守婦女和老人維持耕作,一些外出務工農民私下轉租甚至拋荒土地,農業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多年沒有大幅度提高。這充分說明,以“一家一戶”為特征的土地經營模式,已遠遠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要提高農業產出率,必須要提高農業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水平,通過創新機制,積極引導和推進土地經營權向種植大戶、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流轉,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使更多的農民盡快從人均“兩畝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一方面,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使得更多的勞動力務工經商,提高農民收入。2011年底以來,泗洪縣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和推進土地經營權向種植大戶、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集中,以全面實行土地確權發證為前提,以促進農民收入不降低、持續增長有保障為核心,以發展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農業為方向,以政策扶持、科技支撐為保障,在全縣范圍扎實穩妥地推進土地集中工作。2012年,泗洪縣新增規模流轉土地36.3萬畝,累計達58.3萬畝,有2個鄉鎮整鄉推進,有58個村整村流轉,在石集鄉建成了全省面積最大的6萬畝集中連片的有機稻米基地。泗洪通過土地集中流轉,初步實現了“三方得利”的多贏目標:一方面是農戶得利。農民既得到土地租金,每畝每年租金600~850元,留守農民返聘到流轉土地務工,每天還能得到50~80元的薪金。二是土地經營主體得利。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采用新模式,發展規模高效設施農業、品牌農業,增加了效益。三是村居集體得利。通過復墾土地,小田塊變大田塊,可增加5%~8%的耕地,每年可提高村居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左右。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需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切實解決“土地分散經營、效益低下”問題,提高土地經營規模和產出效益,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泗洪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創新思路,在深化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方面進行了先試先行,在全縣推行的土地集中工作,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村莊布局散、人口規模小、占地面積多、居住環境差的現象,農村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公共服務設施不配套問題則更為突出,人民群眾要求改變居住現狀、改善居住環境的愿望非常迫切。面對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越來越大,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通過順應群眾需要,不斷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泗洪縣通過引導農民進入縣城、集鎮區和集中居住區生活居住,較好地解決了農民土地集中后,人往哪里去的問題。
解決農民“住得進”的問題。隨著泗洪縣土地集中工作的推進,大量農民從土地當中解放出來,更多的農民愿意離開環境差、生活水平低的農村,選擇到城鎮居住務工,這就需要提供大量不同層次的住房。泗洪縣大力規劃建設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和藍領公寓等保障性住房,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住房需求,保障有條件進城的群眾有房居住。同時,加快集鎮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承載集聚能力。并對全縣所有自然村莊進行整合,在逐步搬遷的過程中,按照靠近集鎮區、靠近工業園區、靠近商貿市場“三靠近”原則,在全縣重點規劃建設125個具有徽派特色和建筑風格的農民集中居住區。2012年,全縣新增住宅面積235萬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人口10.3萬人,滿足了農民的入住需求。
解決農民“住得好”的問題。泗洪縣在推進城鎮居民小區、集中居住區大規模建設的同時,成立一支隊伍對所有小區的建設規劃和單體設計把關監督,確保設計的美觀、實用,加強對各城鎮居民小區、集中居住區質量的檢查力度,保證房屋質量。同時,關注老百姓差異化住房需求,通過市場調研,建設不同價位、不同檔次、不同需求的比選戶型。同步建設學校、衛生所、文體超市、農貿市場等,水、電、路、電視、通訊、綠化、亮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打造有居、有教、有醫、有市、有樂、有景的宜居環境,全面提升居住環境,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
解決農民“住得起”的問題。泗洪縣采取“限房價、競地價”方式控制房價,鼓勵鄉鎮采取代建的方式建設集中居住區,降低群眾的購房成本和經濟壓力。同時,積極推進農村住宅置換城鎮住房、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的“雙置換”發展新模式。對自愿放棄宅基地在城區、集鎮區、集中居住區購房的,財政給予相應的補貼,并且都可以辦理按揭貸款。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對接城鄉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政策,取消城鄉差別,確保農民無障礙地進城入鎮,解決農民后顧之憂,真正把農民變為市民。
推進人口集中,有利于提高農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節約利用土地。經計算,通過推進人口集中居住,農民住房每戶平均占地,由原來的1.2畝減少為0.4畝,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節約了土地資源。
工業項目少、企業規模小、項目集中度差,是鄉鎮經濟的一塊短板。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資源配置和產業發展,通過工業經濟的大發展、快發展,促進鄉鎮整體實力的不斷提升。在推進鄉鎮工業發展的同時,也要避免重復一些地方村村冒煙、戶戶點火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強化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原則,通過鄉鎮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為集中居住農民開辟更為廣闊的就業創業空間。為此,泗洪縣把鄉鎮工業集約、集聚、集群發展作為主要抓手,構筑載體,打造特色,大力推進工業項目集中,切實解決土地集中、人口集中后,農民如何就業創業的問題。
構筑載體,打造工業項目集中平臺。泗洪縣通過科學規劃,在重點鄉鎮或工業基礎較好的鄉鎮,規劃建設鄉鎮工業集中區,工業基礎薄弱的鄉鎮或人口集中、盤活存量土地面積較大的村居,規劃建設農民創業園,條件比較好或有少量盤活存量土地的村莊,規劃建設數以百計的村居創業集中點。按照集中集聚集約的要求,在鄉鎮工業集中區等“三大載體”大力興建兩層以上標準化廠房,2012年,全縣建成標準化廠房300萬平方米,全面提升了鄉鎮工業承載能力。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建成廠房的使用率。
廠房建好了,基礎設施配套了,就必須提高建成廠房的使用率。為此,泗洪縣在全縣范圍開展招商引資競賽活動,把提高鄉鎮廠房使用率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圍繞打造特色產業園,根據鄉鎮工業特點和發展規劃,明確招商引資重點,重點突破單體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科技含量高、財政貢獻率高、環保節能的大項目。規定凡固定資產投資大、納稅額高的項目,向鄉鎮工業集中區集中,凡固定資產投資較少、納稅額較低,但有利于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的“三來一加”(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定做和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向農民創業園集中和村居創業集中點集中。強化培育規模企業的責任意識,通過實行縣領導和縣直部門掛鉤幫扶企業制度,重點解決企業資金、用工、用地等困難和問題,把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當作任務來明確,全縣范圍形成了濃厚的親商愛商氛圍。同時,制定工業發展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培育企業加大投入,擴大產能。
發動全民創業,放大工業項目集中優勢。土地集中了,從土地上走出來的農民干什么?人口集中居住了,如何才能留得下?通過宣傳發動各類人員積極投身發展大局,鼓勵農民自強不息、艱苦創業,開闊眼界、勇創大業。泗洪縣財政設立全民創業基金,建立各類主體創業風險扶持資金管理辦法,通過給予貸款貼息、直接補貼、借款、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各類主體投身創業。在電費、稅收、融資、擔保等方面給予創業者大力扶植。同時,鄉鎮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工業集中區開發公司,積極探索市場化、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與經營融資。
項目建設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推進工業項目集中,有利于提升鄉鎮工業經濟發展質態,打造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增收,壯大鄉鎮綜合經濟實力。加快項目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經濟差距,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所在。
泗洪縣堅持以土地、人口、工業項目“三個集中”為一體,統籌推進“三化”進程。通過土地集中,將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土地的規模化、高效化種植提供了保障,提高了農業效益;通過人口集中,改善了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了人口的集中度;通過開展項目集中,提升了鄉鎮工業實力,為大量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提供了工作崗位,增加了老百姓的工資性收入,真正將農民變為市民。通過三個集中工作的推進,流轉土地的農民既可以從土地租金上獲得收入,又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城入鎮,通過務工創業獲得更多收入。同時,也提升了居住環境,解決了農村管理難題,三個集中互相依靠,互相促進。
泗洪縣“三集中”工作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膽嘗試,是改革創新推動發展的生動典型,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還將在摸索中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完善保障農民根本利益機制,進一步改革創新,探索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徑,使改革成為促發展的強大動力。

(作者系宿遷市泗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