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皮 軍
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油氣領域的聯合勘探開發有望達到新高度,在更廣泛的領域,合作也將會有突破。

●越南事件后,5月20日,在越中資企業員工全部平安返回中國。 供圖/CFP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以來,中國和東盟的經濟合作迅猛發展,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但一些區域外大國卻試圖利用南海問題乘機介入,南海問題日益國際化、復雜化,摩擦也時有發生,最近更是演變成令人震驚的越南暴力事件。
暴力事件的發生給越南政府敲響了警鐘。事件不僅傷害了中資企業,也傷害了越南的國際形象和投資環境,影響越南同中國的關系。更進一步,也可能被外部勢力利用,危及越南現政權,造成國內動蕩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越兩黨兩國關系總體保持向前發展的良好勢頭。短期來看,事件會對中越關系造成一定沖擊,一些項目將會被暫停或延后。長期來看,如果兩國從大局出發,尤其是越南方面以此為戒,嚴懲肇事者,賠償損失,保證外國投資者的安全與權益,那么中越的合作關系仍能繼續沿著健康的軌道前進。如果中國和越南間通過談判妥善處理爭議,加強海上能源合作,將為南海各方處理爭議加強合作作出良好的示范。
越南事件警示人們,應重新梳理東南亞各國與我國的能源合作現狀,尋求有利于雙方的合作模式。
東南亞國家地緣戰略地位突出,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地和能源進口的重要運輸通道,也是中國能源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區域。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能源領域的正式合作最早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1978年7月,中國與菲律賓簽訂原油長期貿易協議,協議規定自1979年至1983年中國共向菲律賓出口勝利原油120萬噸,這是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第一份能源貿易協議。其后隨著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經貿關系的恢復,中國與文萊、印尼、緬甸等東盟成員國進行能源貿易,但從總體上看,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雙方間的能源合作范圍較窄,石油、天然氣貿易量小。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地位不斷上升,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間的能源合作進入新的階段。2000年以來,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能源領域的貿易與交流發展迅速,雙方能源合作關系日益密切。目前,雙方間能源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種類增多,在油氣領域開展聯合勘探開發,同時,在火力發電和水力發電等方面也開展很多合作。多年來,中國一直是新加坡重要的石油產品市場,石化產品貿易是中新石油貿易的重要構成部分,雙方在能源領域也存在相互投資。我國從馬來西亞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是近年才開始的。盡管起步晚,石化產品貿易已成為中馬石油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我國還與馬來西亞開展了其它各種不同的能源合作形式,如雙方企業共同投資,在中國或馬來西亞建立新公司,開展能源合作。印尼能源資源豐富,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地區。中國和越南的能源合作體現在工程承包和技術合作方面,中國占有越南工程和技術承包市場98%的份額。此外,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還在維護能源運輸通道安全和拓展新的能源運輸通道等方面展開了廣泛的接觸與合作。中緬油氣管道的開工建設就是有力的例證。中國與東盟已就能源安全合作建立了一定的合作機制,如中印(尼) 能源論壇、“10+3能源部長會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
但是,當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能源合作覆蓋面仍較窄,合作技術層次也比較低。在能源品種上,合作范圍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較少在技術含量高的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合作。同時,也面臨著其他制約因素:東南亞國家政局不穩;彼此政治互信不夠,對中國崛起擔憂;東南亞國家由于能源需求增大,資源枯竭等原因紛紛開始限制能源資源的開發;物質技術水平不高;棘手的南中國海問題等內部制約因素以及大國(主要是美國、日本和印度)牽制。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共同利益與分歧同在。
能源是中國和東盟合作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長遠來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開展能源合作符合各自的利益,將為雙方的經濟發展創造互利共贏的局面。
預計,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原油和成品油的貿易額今后不太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而中國從東南亞國家的天然氣進口量則可能會快速增長。雙方企業在油氣領域聯合勘探開發的合作有望達到新的高度,在更廣泛的能源領域,如煤、水電、核能以及新能源開發等方面,雙方的合作將會有新的突破。在保證馬六甲海峽航運安全以及開拓新的能源運輸通道(除了現在正建設中的中緬油氣管道外)方面,雙方將可能會有新的舉措。在南海油氣資源共同開發方面,要使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倡議落到實處,還有相當的難度。總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更高層次的合作平臺上,中國的資金、技術優勢與東盟國家的資源優勢可以很好地互補,雙方的能源合作可以在多個領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與提升。
在對策方面,首先應加強政府高層對話,推動能源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與東盟能源安全合作存在諸多宏觀的結構性挑戰和微觀的市場差異性,因此,要實現能源安全的有效合作,僅靠自由市場機制的調節是不可行的,政府應當在能源合作中起主導作用。當前,各國已經或正在進行的能源戰略調整也為中國與東盟能源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次,要冷靜處理南海問題,加強海上能源共同開發。
中國處理南海爭端的基本出發點是既要維護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又要爭取周邊地區環境乃至國際環境的和平穩定。盡管困難重重,中國也在盡力落實“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積極與越南、印尼及馬來西亞等相關國家進行談判,加強海上勘探開發油氣資源合作。這也要求各方冷處理南海爭議,約束各自行為,出現摩擦及時溝通解決,引導媒體和輿論理性看待南海問題。
第三,要加大合作力度確保石油運輸安全。
中國石油進口以海運為主,馬六甲海峽是中國石油運輸的海上生命線。目前海上通道安全受到海盜活動、恐怖襲擊的威脅,同時美國、日本以軍事演習等手段加強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力,加之臺海問題和南海問題,海上運輸安全對中國石油進口和石油安全的威脅增大。目前馬六甲海峽處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控制范圍之內,中國海軍實力無法對石油運輸安全進行有效控制,加大與新、馬在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共同維護石油運輸安全,是中國維護能源安全與經濟安全的必要選擇。同時積極尋求替代辦法,這也離不開東南亞國家的合作。
最后,還應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加強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合作。我國應關注東南亞各國能源發展和政策動態,積極尋求合作機會。
我國將能源戰略規劃放在重點調整能源結構上,以促進新能源、核能及生物質能、水能、風能等新能源的多元化發展。關注東南亞各國能源發展和政策動態,積極尋求合作機會,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印尼、越南都明確表示,日本發生重大核事故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嚴肅的教訓,但不會影響其逐步實施核電項目的計劃。泰國未來5年內重點發展的替代能源有太陽能及風力發電。馬來西亞的國家新能源政策將致力于將水電在總發電中的比例從目前的10%提高到20%。印尼正在努力實現能源資源的多樣化,擺脫一直以來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資源的過分依賴。由于國內的能源消費大幅飆升,興建核電站被視為保持能源供需平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菲律賓計劃在2011年使其利用地熱資源發電的能力達到292.1萬千瓦。中南半島的老撾、緬甸和越南等國在水電開發方面也正在積極尋求合作,而我國的水電技術正適合他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