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曹良才 潘月斌
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甘于奉獻,江蘇油田高級技師田明無愧為“最美職工”。

●全情投入、一絲不茍,工作中的田明最美。
4月23日下午,中宣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公布了10位全國“最美職工”的獲獎名單。江蘇油田井下作業處高級技師田明名列其中。
一位學歷只有初中,技校畢業后又轉行的普通工人,為何一再拾級而上攀登新高峰,從億萬職工中脫穎而出?
讓我們從這些平凡的故事中,尋找田明最美之處,解讀田明的成才之路。
2012年3月的一天凌晨,山東某連續油管設備公司招待所,46歲的田明坐在筆記本電腦前,不停地滑動鼠標。
“才3點多,大師又睡不著了?”井下作業處連續油管隊隊長吳建,一覺醒來,看著亮光處田明的背影,打招呼。
“昨天廠家設計主管講的那個液壓閥還是弄不明白,上網查查……”田明沒回頭,盯著電腦屏幕。吳隊長心里明白:田明又跟連續油管作業新工藝鉚上勁兒了!
面對連續油管設備上國內最先進的電控和液壓系統,田明戲稱自己是兩個“半瓶子”。
外文標識不詳的電控和液壓系統上面有170多個閥件和傳感器。白天田明和3位“同學”認真看、聽、記,晚上比對系統圖逐一整理、熟記,上網查找說明,了解工作原理和作用。再不明白的,他第二天再請教廠方技術人員。為了記住這些閥門名稱,田明還編了一個順口溜,在跑步、散步時默記。
3位“同學”都記得,設備調試時,田明為油田特“長臉”的一件事。
一號泵壓力異常,連續油管注入頭標定拉力是36噸,測試時只有22至23噸,整個系統還動不動就“趴窩”。
價值2000多萬元的設備出不了廠不說,還在監造方面前丟了臉。廠家急!一連兩個星期采取系統性的檢查和向國外專家咨詢,就是找不到原因。
一直都在琢磨的田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老外把液壓油的濾子裝反了,液壓油是否不干凈有雜質?”
幾次被田明當場問得下不了臺的廠方設計主管,看著眼前這位一臉真誠的小個子,沒有猶豫,立即把濾子拆開來看。還真裝反了!于是,對含有銹跡的進口油箱重新進行磷化處理,液壓管線全部重新清洗,確保了設備“血管”暢通,調試大功告成!
新設備回油田后,田明是專職“保健醫生”,常常人到“病”除。去年6月的一天,連續油管設備突然“趴窩”。田明上井一排查,原來是設備的緊急熄火按鈕被按下了。
從30年前上技校時是班里唯一到老師家敲門請教學問的學生,到出校門后屢次換崗位,再到人到中年學新藝,田明在不斷求知學藝中一路走來,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汲取營養,漸漸成為技能人才中的翹楚。
解讀:底子差,后天補;不會的,立即學。無論是田明的前輩全國自學成才標兵、局勞模吳成文,地震資料處理“技術大拿”、局勞模安興社,還是田明本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他們的成長、成才的歷程告訴我們,在知識加速更新、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只有不斷學習、提高,才能跟上企業、社會前進的步伐,才能為個人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助力企業發展。

●在勞模工作室里,田明如魚得水。
2013年10月16日8時,北京中華全國總工會大樓,全國第四屆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評選答辯現場。參加答辯的是從全國1469個成果先期評比中脫穎而出的24個成果的代表。其中,包括參加“神十飛船”研制的高手。在一天時間里,他們逐一“過堂”,從中產生12強。
第一個入場的是身穿合身的小號西裝、打著紅領帶,精氣神十足的田明。面對不照面的神秘權威專家評委,他似乎忘記了“一號簽難打分”的考場“禁忌”,在10分鐘的規定答辯時間里,應答敏捷清晰、語言流暢。他從容和自信的力量,源自于凝聚他和團隊智慧和汗水的成果——《試油測試工藝配套工具的研制與應用》。
當晚,田明就買了返程票。因為他惦記著連續油管作業技術的一項重要革新——管內切割技術。
連續油管管內切割是井下大修作業一項新型應用技術。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試驗,田明團隊在永25-11井迎來了一次實戰的機會。2013年11月12日,田明參加答辯離京回隊不久,團隊自主研發的連續油管管內切割技術,僅用7分鐘就順利切斷該井井下油管,在業內創下了一個奇跡,為油田保油上產再添利器。
喜訊傳出,元宵節前一天,美國一知名工具公司的中國總代理慕名從北京專程趕來。筆者獲悉,這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有望走進外部市場。
切割成功一個多月后,田明再攀職業生涯新高峰——榮獲全國第四屆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評選唯一的一等獎。
“實踐出真知,創新無止境,愿在高起點上更進一步。”這是時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李春光給田明工作室的題詞。田明沒有辜負各級領導和同事的期望,在創新的道路上跋涉如前。
解讀:實踐出真知,創新無止境。多年來,田明、汪宏輝、厲昌峰們沒有因為已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緊跟時代步伐,著眼生產需要、企業需求,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不斷發現問題、解決難題,催生了一個個創新成果。
“生產上哪里不方便、不順手,哪里就是要動腦筋搞創新革新的地方。”這句話是田明的口頭禪。
同樣一句話,井下作業處幾位負責人卻讀出了深一層的意思:田明眼里有活兒!永不停歇創新熱情的背后是愛崗敬業、責任心強的表現,說到底是對企業的一種奉獻。
不難想象,啃深奧的專業理論知識、接手許多專業技術人員都感到棘手的生產難題,對起點不高的田明有多難?得有多大的擔當?
以下兩則故事,分明可以感受到這位軍人家庭出身的石油子弟,甘愿為企業奉獻綿薄之力的那份情意。
1989年夏天,走上工作崗位才4年的儀表工田明初生牛犢不怕虎,向單位請纓:自己制作一種加載檢測裝置,力爭解決進口200JC型計時器在保養后存在的走時誤差等問題。測試工房里,近40℃的高溫,蚊蟲飛舞,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田明一干就是3個多月。最終,土裝置擺平了,洋設備每年為企業節約費用20多萬元。
2003年,測試工田明走進油田新疆試油項目。次年項目不需要測試工,他先后改行到作業工、電器大班等崗位,一干又是4年。這其間,田明的妻子尚在較偏遠的井站上班,每天早出晚歸。女兒上小學、初中常常自理生活。他則急生產所急,在多個崗位任勞任怨、不分晝夜的隨時解決生產難題。為了解決高壓深井氮氣增壓泵充氮壓力低的問題,他把休假時間都搭上了,泡在工房不到深夜不著家,甚至鉆研到天明。新疆5年,田明革新成果16項,為中石化西部大開發貢獻了一份力量。
田明的成才一直伴隨著組織的關心。特別是2010年7月6日,油田首個以操作層面勞模命名的工作室——田明勞模工作室成立后,田明在創新大道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奉獻、報效企業之心也越來越強、越來越切。
工作室成立后,田明團隊承接的科研攻關課題不斷,并將攻關方向由試油測試技術,逐步向修井施工、設備改造等領域延伸,近4年完成技術革新80余項。
“奔五”的田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還走上講臺,為中石化青年骨干創新研修班、高技能人才創新培訓班和油田班組長培訓班等授課,3000余人次受益。
當激動趨于平靜時,手捧“最美職工”榮譽證書的田明,懷揣著新時代產業工人楷模許振超的勉勵,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油田的沃土培養造就了我,只有把知識和技能無私奉獻出來,才無愧于組織的培養和“最美職工”的擔當!
解讀:從全國勞動模范存明、李根奎、汪宏輝、華偉,再到現如今的田明,他們都是用知識、技術、技能奉獻企業,成就理想的典范。身邊的人、身邊的榜樣,做著與我們同樣的工作,卻取得耀眼的成就。我們和他們的差距在哪?也許就少了他們身上那份“生產中不方便之處,便是用武之地”的責任心,和那種執著為油田夢、石化夢、中國夢加油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