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熠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學院,江蘇南通226007)
近代自然科學發展使建立在生產生活經驗及直接感知基礎上的各類技術與實踐互化,生產出功能和形式相統一的技術產物。美學家對技術累積的美學價值和美感表現做分析,指出產品功用以相應形態表現,其內容與外在形象交融統一,構成人造物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技術美[1-2]。服裝造型設計則依據相應使用及審美目的和條件,借助物質技術手段和美學原理,對款式、工藝、材料等做創造性構思、表達和實現,創造功能合理的、被直觀感知的、滿足受眾需要的空間物化形式的一系列形塑表現過程[3-4]。因此,本文從技術美視角詮釋服裝造型設計特征,歸納分析服裝造型功用形態和結構、工藝、材料等技術形態成型的技術美物化表達方式,強調以多元技術美形態的互動滿足“人—服裝—環境”系統中造型設計引發的深層心理感動和情緒,豐富傳統服裝造型設計的語境和能量。
技術美是人們把審美引入技術活動中,用美的尺度衡量產品效用功能與精神功能、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相互統一的深度[5],是從哲學角度對美學的思考。用于服裝設計領域,反映出在人文、經濟綜合體系內利用技術創造有時尚元素特征和附加價值的形態自由化信息,滿足服裝造型與人體靜動態實用機能的關系,以功用性進入市場;同時在一定消費條件下,服用者能用感知覺的變化清晰地表露個性特征。而技術與功用等的諧調整合能實現服裝造型的精神和內涵演繹,符合消費者心理等多層面需要,故技術美賦予服裝造型獨有的特征:
1)技術要素的情感化與藝術化。服裝造型內涵以外在整體和內在局部形態傳達,在物質滿足無法適應的消費時代,有明確結構、材料、工藝等技術要素印跡的服裝需要能夠承載文化及象征性等非物質意義的情感符號作為傳播手段,設計者依據審美變遷對技術要素的表達方式做形態美的感知、提取和優化,將具有明顯非同步特征的各形態要素藝術化,使隱匿的技術情感轉化為超越服裝商業價值的藝術情感與文化生產力,使服裝造型成為各時間段文化變遷的情感物化產物。
2)造型形態設計中事、物的互助化。現代服裝造型設計是通過建立在穿著狀態基礎上的、形而下的有形物質設計表達形而上的理念,符合著裝者全面要求的外形和內在結構等方面的“人—機—環境”大系統設計,技術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會使其關注的不只是服裝“物”概念,還包括特定時空下“人—人”或“人—服裝”間行為的互動與信息的互通,即服裝“事”概念,從而將相應環境下表層顯性和深層隱性的文化意義聯結,增強了設計物質性和精神性的“雙性”特征。
服裝功用性是服飾文化成因之一,描述因功能所決定的基本形式無法滿足精神需求,將“人”的特性和周圍“物”的協調收納進來,使處于多樣化審美感知等環境中的受眾產生一定生理、心理效用等,借用有象征意義的表現手法,賦予服裝動態系統相應的精神活動能力[6]。功用傳統一直是服裝造型設計的中心,盡管技術引發的物質豐富改變了受眾價值判別標準內涵,服裝造型形態自由性增強,但經異化的設計活動對被動的功用特征影響甚微,各類設計元素以理性技術手段按美學原則造型,用近于裝飾的手法隱匿功用形態,讓其呈現局部具象化或整體抽象性的藝術張力。如軍服造型包括外廓型的功用差異和內飾物標識的功用差異,男女軍服常服廓型采用“T”“X”型,用后腰橫帶、束腰等方式收腰身,既滿足日常活動,又在形態上突出功能美感;姓名牌、級別資歷章、綬帶、胸標、臂章等內飾物則增強軍服作為職業裝的識別功用性。功用形態技術美在生活中極為常見,其語義傳達全面考慮人在服用過程中的生理、心理、行為、環境適用性的硬件要素,同時滿足其感官審美體驗性的軟件要素。
造型設計是有目的性的對材料和物體做組織、加工的綜合五感創造過程[3]。人們對材料質地及服裝產品整體意象等的感知是動態發展過程的,各生理器官感知材料自然原始的物理特征,通感與空間結合,互通人類感官世界的真實性,引發心理情感體驗與共鳴。新材料涌現、新織造工藝、后處理技術與二次成型技法等都豐富著服裝造型材料形態語言,使其與特定社會文化相聯演繹出一定象征意義,反映服裝的“物—物”關系和“物—人”關系。

圖1 材質平面印花肌理視覺轉變Fig.1 Visual change of printing texture
1)服材表面特性為基礎,表現為已有質地、色彩組合和圖案描繪等二維或二點五維平面與空間所打造的表面視覺一次肌理效應。技術美感染力融合傳統與現代眾多色彩、紋樣的具象與抽象形式,從繪、潑、濺、染、磨等平面或肌理技術手法中汲取營養,用建立于材料本身特性基礎上的特有語言、觀念和感受觸動著裝主體的情感情緒。圖1為Etro 2013春夏時裝系列[7],材料形態注重材質表面的數碼印花處理,和服與一塊布的無結構造型、長袍式樣與東方風格的鶴、凰、花卉等動植物圖案巧妙組合,以廓型和冷暖配色的過渡與布局,共同描繪出東方文化意蘊與西方色彩熱情的融通。圖2為Prada 2013春夏女裝[8],用段染、浸染、噴染等染色技術以色暈漸變把自然界的菊花抽象為系列綢緞服的圖案裝飾;裁片染色菊花色彩變換以無彩色為主,染色擴散的純度明度色暈變化產生水色光影效果豐富材料視覺;衣身局部的菊花紋樣以柔美無彩色與淡粉色的互溶過渡實現菊花色暈與硬質綢緞的和諧共存,用抽象性突出設計的東方風情禪意。此類技術美描述逐漸突破材料單純色彩視覺影響,融入更多款式細節設計變化,將服裝設計要素做充分組合。

圖2 表面染色視覺變換Fig.2 Visual change of surface dying
2)以服裝材料二次形塑為延伸,在心理感知基礎上依靠技術建立材料延展的虛擬特征屬性與物質狀態,或用織造形成內部肌理,或用表面立體、鏤空處理、符號與細節質感和肌理的形塑演繹節奏韻律形式的空間層次感,由空間視覺紋理變化引發觸覺、嗅覺等心理特征,傳達成衣某些效用信息;二次形塑可用于整體或局部的體量擴張與空間延伸,包括拼合式形塑、復立體形塑和破壞性形塑。
圖3為鄧皓2011春夏針織連衣裙[9],將伊斯蘭建筑禮拜殿內柱上花朵式放射狀小尖拱龕的抽象體作為裙身針織紋樣,采取對稱、連續、循環方式形成二方或四方連續紋樣點綴裙身;裙擺則以獨有的針織技法織造紋理實現表面立體特征肌理,而抽縮堆積獲取了人體空間由深至淺的立體廓型圍合過渡,于流動的服飾變化中將伊斯蘭建筑文化剛直而纖柔的藝術風格呈現出來;圖4的Etro 2012秋冬女裝款式[10],用腐蝕加工在絲絨表面做對稱的通透花式紋案,材料肌理層次視覺多變,人體肌膚和面料間的反差若隱若現,帶出材質形塑中的色彩變化;皮革鏤空款式中則將材料二次形塑中“二”的概念豐富化,在同一款服裝中用鏤空皮革與毛料組合,精致的鏤空點、皮革邊緣自然波浪褶的流線感與毛料厚實感共同演繹款式的剛柔特征。材料二次形塑增加了材質的藝術情感和審美感知,可通過表面肌理的不同程度處理達到五感交聯的狀態。

圖3 織造肌理形塑Fig.3 Weaving texture molding

圖4 材料破壞性形塑Fig.4 Destructive molding
服裝造型整體印象由外輪廓決定,并引出具有豐富直觀感知的物質實體,而結構技術是外輪廓實現基礎,能構成服裝并展現與裝飾相同的空間張力和生命感知韻律,提供與功用性相適的空間形式。其技術美感通過服裝成型內外塊面與人體凹凸區域的位置關系、相連或相拼塊面邊界線形態等信息傳遞,現將結構形態技術美語義概括為兩類:
1)借省道、褶裥、分割線或墊襯等內結構語言,按人體線、面差做空間維度動態軟性雕塑體,服裝體現“微建筑”的美感和流線性。圖5為巴黎世家的設計師尼古拉·蓋斯奇埃爾2012春夏女裝用結構變化演繹先鋒主義建筑形態服飾[11],以寬松式為原始狀態,結合人體頸、胸、腰、臀的連續雙曲面,利用面料折裥成型技術塑造頸前凹面、胸腰落差收式夸大腰腹臀凸面的連續空間變化,用“虛—實—虛”過渡的折裥式省縫劃分為側結構面和中設計面。設計面邊緣虛化的省式折裥影響造型流動美觀性,體現設計者對款式的結構感知和風格定位;結構面省縫折裥形態依據設計面形態變化,除能輔助塑造風格特征外,體現板師對人體結構的理解,保證成衣完整的塑形效果。

圖5 基本省縫折裥結構Fig.5 Dart pleated structure
2)用結構“破”“立”關系創造時代感知形象:一是突破人體比例、表面起伏和面面轉折限制,以塊面二次構建的體量感、層次感和錯視感等形式法則,塑造建筑結構力量感;二是消解省道、分割線形態特征,以折疊、包裹、卷曲等靈變性、容納性結構手段確立人體美感時代精神性的“無結構”模式;從結構創作理念等方面破理性、立感性。圖6為比利時設計師馬丁·馬吉拉2009秋冬利用結構破立關系建立起肩部的屋檐建筑特征[12],“虛化”的結構性細節與“物化”的裝飾性細節弱化人體肩形特征,用肩角聳起夸大廓型特征,領口及腰間的過渡曲線體現面料自然線性向結構力學建筑技術美的轉變,取得剛硬與柔美相間的精致外觀效果;如圖7所示,川久保玲2012秋冬女裝將強烈幾何感的二維平面理念用于服裝造型設計形成紙片裝概念[13],融合材料性能的斗篷式闊擺、大斜度肩頸線、扁平的弧形香蕉袖、略微前置的衣袖窿位、邊緣接口經壓縫工藝處理的廓型等牽引出整件衣服扁平視覺效果的刻意立體造型,靈巧而堅硬的線性特征、純粹且簡化的空間狀態演繹出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間造型的認知。

圖6 結構破立關系Fig.6 Damage and structure establishment

圖7 二維結構廓型Fig.7 2D structure silhouette
服裝工藝形態是傳統手工制作和現代工業生產發展背景下產生的技術與文化形態,是對現存事物作美化整理的動態歷史過程,工藝師借助一定材料、工具、審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與物質材料、心靈與審美對象相互作用、相互結合的情況下,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創造性實踐活動[14-16]。按流程順序劃分為:前期生產準備、鋪排料工藝、剪裁工藝、縫制工藝、整燙塑形工藝、質量控制、制訂技術文件以及流水線設計等[17],其中綜合物料特質、機械設備、后整理技術、生產管理等多學科知識,將傳統和高新技術融合,獲取形神兼備的審美載體。前期準備和鋪排料裁剪工藝為后期造型技術做好材料形態、結構形態準備;縫制工藝是造型實現基礎,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由靜態向動態發展,按其制作特點和藝術形態分為基礎工藝和裝飾工藝;基礎工藝縫接各衣片實現從平面向立體式樣轉變的工藝技術,如成衣開衩工藝、開門工藝等;裝飾工藝用于體現設計理念或實現一定功用的工藝技術,或帶有東方刺繡、鑲滾等傳統工藝美術的印跡,或以西方具象或抽象花邊、排褶、鏤空等立體裝飾工藝,借服裝承載或移植工藝的文化蘊義。整燙塑形工藝貫穿于成衣制作整個過程,涵蓋產前、粘合、中間、成品整燙等幾部分,是保證服裝符合人體體表凹凸立體性狀、實現特定造型結構穩定不可缺少的環節。其中歸推拔是成衣造型二次塑形的重要整燙工藝環節,其技術美實現一方面對人體基本結構特征的觀察和把握,了解人體凹凸曲面的表達與工藝實現的關系,確立歸、推、拔的具體應用;另一方面操作中要對成衣造型有連續性、系統性、區域劃分性的充分認識,進而實現工藝操作的連動性。
服裝產業是早期傳統手工業歷經時空演變發展起來的大規模產業,現代服裝設計除考量效用與質量外,需要將受眾者情緒、美學、文化等深層面的需求納入設計意識。對設計技法、結構表達、成形工藝、材料處理等多方面技術美要素做分析發現:各形態技術要素的表達往往相互支撐、相互融合,共同促進服裝造型各形態元的特有技術構成和視覺的外化審美,使技術美在技術與資源的對接、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歷史與現代的傳承上深層次地反映功用形態和技術形態要素對服裝造型“人—事—物”大系統的文化涵構關系,為服裝整體系統提供一定理論指導。
[1]黃德志.美學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00-209.HUANG Dezhi.Aesthetic Reading[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1988:200-209.
[2]王宗英.技術美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1:24-26.WANG Zongying.The Research of Technology Aesthetics in Interior Design[D].Changsh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2011:24-26.
[3]楊文杰.鞋靴造型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20.YANG Wenjie.Shoes Shape Design[M].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6:20.
[4]張蕾.建筑造型對服裝外廓型的影響[J].大舞臺,2012(5):141-142.ZHANG Lei.Influence of building shape on the clothing Silhouette[J].The Big Stage,2012(5):141-142.
[5]喬素娟.謅議服裝設計中的技術美[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2(2):173-174.QIAO Sujuan.Discussion on the technological aesthetics in fashion design[J].Literary Life:Last Thrid of the Month,2012(2):173-174.
[6]趙劍清.產品設計教學解碼:上[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6:76-80.ZHAO Jianqing.Product Design Instruction Decoding[M].Fuzhou:Fujian Art Press,2006:76-80.
[7]Air.米蘭時裝周:艾特羅 2013春夏女裝秀[EB/OL].(2012-09-22)[2013-05-17].http://www.haibao.com/article/1449213.htm.Air.Milan Fashion Week:Etro 2013SS Women's show[EB/OL].(2012-09-22)[2013-05-17].http://www.haibao.com/article/1449213.htm.
[8]Mika Meng.Prada 2013春夏女裝廣告大片發布[EB/OL].(2013-04-08)[2013-05-17].http://www.vogue.com.cn/invogue/brand-news/pic_1945c678dbc9d11e.html.Mika Meng.Prada 2013SS Women's ad Publishing[EB/OL].(2013-04-08)[2013-05-17].http://www.vogue.com.cn/invogue/brand-news/pic_1945c678dbc9d11e.html.
[9]葉璞.古蘭中國紅:鄧皓2011春夏時裝發布會[EB/OL].(2010-10-31)[2013-05-17].http:/www.china.com.cn/info/zhuanti/2011szz/2010-11/01/content_21246478_2.htm.YE Pu.The Chinese Red:Denggao2011SS fashion[EB/OL].(2010-10-31)[2013-05-17].http://www.china.com.cn/info/zhuanti/2011szz/2010-11/01/content_21246478_2.htm.
[10]傅云鵬.Etro 2012/2013秋冬女裝[EB/OL].(2010-02-27)[2013-05-17].http://fashion.ce.cn/fashion/201202/27/t20120227_23107894.shtml.FU Yunpeng.Etro 2012/2013AW Women's wear[EB/OL].(2010-02-27)[2013-05-17].http://fashion.ce.cn/fashion/201202/27/t20120227_23107894.shtml.
[11]Nicole Phelps.巴黎時裝周:Balenciaga2012春夏 RTW 時裝發布秀看點[EB/OL].(2011-09-29)[2013-05-17].http://shows.vogue.com.cn/Balenciaga/2012-ss-RTW/#photo=322499.Nicole Phelps.Paris Fashion Week:Balenciaga 2012SS RTW fashion show[EB/OL].(2011-09-29)[2013-05-17].http://shows.vogue.com.cn/Balenciaga/2012-ss-RTW/#photo=322499.
[12]ELLE中國.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09秋冬女裝秀場[EB/OL].(2011-09-29)[2013-05-17].http://www.ellechina.com/fashion/catwalk/fw09/20090405-pic-67789.shtml.Elle China com.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09AW Women's wear show[EB/OL].(2011-09-29)[2013-05-17].http://www.ellechina.com/fashion/catwalk/fw09/20090405-pic-67 789.shtml.
[13]中國服裝網.巴黎時裝周:川久保玲2012秋冬流行發布[EB/OL].(2012-03-05)[2013-05-17].http://www.efu.com.cn/data/2012/2012-03-05/426306.shtml.Chinese Apparel Net.Paris Fashion Week:Rei KaWakubo 2012AW fashion show[EB/OL].(2012-03-05)[2013-05-17].http://www.efu.com.cn/data/2012/2012-03-05/426306.shtml.
[14]顧建華,張占國.美學與美育詞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110-120.GU Jianhua, ZHANG Zhanguo. Aestheticsand Aesthetic Education[M].Beijing:China Academic Press,1999:110-120.
[15]高志業.服裝工藝美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24-26.GAO Zhiye.The Study of Beauty of CostumeTechno1ogy[D].Changsha:Hu'nan Normal University,2008:24-26.
[16]吳衛剛.服裝美學[M].3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75.WU Weigang.Fashion Aesthetics[M].Version 3.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8:75.
[17]陸鑫.成衣縫制工藝與管理[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17-20.LU Xin.Garment Sew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M].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