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趙輝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7月6日,2014年全國臺聯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的1100余位營員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聆聽了由商務部原部長、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與知名閩臺文化學者、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就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兩岸應該如何面對挑戰及甲午·乙未年臺籍同胞祖國情懷的經濟、文化專題講座。當天兩位長輩以睿智幽默的語言、翔實生動的事例、謙遜嚴謹的態度,博得了在場臺胞青年陣陣熱烈的掌聲。

會場
對于臺胞青年營員而言,陳德銘并不陌生,很多人早已從媒體上看到他率海協會訪臺的報道,也悉知他曾任商務部部長。講座一開始,長期從事經濟領域工作的陳德銘,結合工作經歷暢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交流,并從經濟的角度闡述經濟全球化、人工智能等背景下兩岸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他首先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講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史,并舉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全球貿易已占全球貿易總量的16%,去年末,這一數字已達33%,這說明經濟全球化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陳德銘認為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未來工業化、個性設計將有更高標準的要求,新一代的青年人要轉變職業觀點。他也認為人工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會帶來就業的增加,但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與以往并不一樣,誰先看清這一點,在未來的競爭中才能贏得先機。對兩岸廣大青年來說,也要充分考慮這一趨勢,在智能化的工業革命中,為自己充好電。
講座中,陳德銘對臺下的千余名臺胞青年也有自己的觀察。他看到有臺胞青年在室內還帶著口罩,貼心問道“不知道你是生病了,還是這幾天北京空氣不好?”并說自己家中是否開窗通風也是查看PM2.5(懸浮細顆粒物)數據決定。這番平實的對話,也拉近了他與臺胞青年們的距離。陳德銘認為,未來5年至10年,大陸必須面對并解決空氣污染問題,這將帶動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對于臺灣同學而言有著極大的創業空間。他進而針對不久前島內的“反服貿”風波說道,臺灣的服務業比例已超過70%,雖然超過大陸的46.1%,但臺灣服務業的量不夠,開放程度與國際交往都不足,這點令人擔憂。大陸服務業目前占經濟總量不到一半,還有很大的市場,兩岸文化同根同源,臺灣非常有優勢。講座中,陳德銘言及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臺歸來后談及赴臺感受,彼此都認為,兩岸關系的前景光輝燦爛。無論是服貿、貨貿還是互設辦事機構等事宜,兩岸相關機構都在就相關細節進一步的磋商之中。兩岸關系發展向前邁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相信不會因為個別的一些問題而停滯。

講座現場不少臺胞青年對臺生在大陸實習、就業等相關問題十分關心,陳德銘表示歡迎臺灣同學來大陸學習工作,認為兩岸需要進一步協商溝通,讓在臺學習的陸生和在大陸學習的臺生都能夠便捷地找到理想工作。針對近年島內熱議的畢業生薪資22K(即22000元新臺幣)問題,他認為固守在臺灣很難解決22K問題,如果愿意面向大陸、面向全球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他也鼓勵臺灣同學要善于發現大陸市場的商機,尤其是大陸服務業正在迅猛發展。諳熟兩岸經濟問題的陳德銘在談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看法后笑稱,這對臺灣的青年學生、對臺灣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就作為夏令營的家庭作業,請同學們回去好好想想。
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一上臺就以臺胞青年熟悉的閩南話問候大家,道地的鄉音令人備感親切。演講中諸如“贊”、“LKK”(閩南話中意指老年男性)這些島內青年所熟知的日常用語頻繁出現在他的口中,也拉近了一位長輩與青年人之間的溝通距離。講座中作為閩臺文化研究學者的汪毅夫,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清晰的歷史脈絡、幽默的語言為臺胞青年們帶來“歷史的證言和證物——‘甲午(1894)·乙未(1895)’、120年紀念”(全文見P78)的專題講座,以歷史文獻、文物為臺胞青年們深刻形象地展現了甲午中日海戰及馬關割臺中的若干史實及其今日對兩岸的重要影響。
從私人收藏的“日清戰爭”銅質紀念章,到臺灣舉人聯名“公車上書”文獻記載;從閩南語歌仔冊《臺省民主歌》書影及錄音,到臺灣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臺南進士許南英《窺園留草》書影檔案、臺籍畫家王悅之(即劉錦堂)著名畫作《棄民圖》圖片……講座中汪毅夫邊講邊一一展示,生動的講述、翔實的史料,這些珍貴的文獻、文物,不僅形象具體地展現了日本軍國主義野蠻侵占臺灣的事實,也反映出臺灣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悲壯歷史及身為中國人的祖國意識,深深吸引了臺下的臺胞青年們。汪毅夫在講座中期望兩岸青年共同銘記與反思這段歷史,勿忘國恥!講座中,當他被問及對臺灣青年的印象如何時,他笑著說:“好極了!我愛死你們了!”引來全場臺胞青年的熱烈掌聲與笑聲。他也提及經常去島內講學,感到臺灣青年人特別可愛,自己始終以誠懇的真心與臺灣青年人交往,也得到他們的真心回報。汪毅夫也期望更多的臺胞青年能夠了解歷史、認知歷史,更好地經營臺灣,經營兩岸關系。
這場歷時3個多小時的專題講座,無疑成為此次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中一個值得濃墨重彩的活動。講座之后,來自臺灣嘉義大學的蔡同學對記者說,陳德銘會長的講述,值得自己細細回味。“以前對兩岸經濟并不了解,一直依賴‘懶人包’中的敘述,但聽過講座反而更加督促自己要有獨立的思考。”而來自臺灣銘傳大學的林同學則對汪毅夫會長的講述念念不忘,乃至她還用閩南話哼唱起講座中再現的《臺省民主歌》。“小時候,聽阿嬤哼唱過,沒想到汪會長如此了解臺灣。他的語言很幽默,讓我感覺很親切。”
專題講座中,無論是從經濟角度的闡述,還是從歷史文化角度的講解,無疑都期許了兩岸青年人要勿忘國恥,共同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正如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所言:“真正有發展潛力的是青年,而未來就在你們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