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記者 程朔 編輯丨程健蕓 郵箱丨1437485775@qq.com
6月27日,新黨主席郁慕明宣布新黨提名王炳忠、林明正、何孟哲、蔡明璋及戴德成等人參選新北市議員。他表示,比起其他政黨參選人,新黨提名的參選人平均年紀輕,象征培育青年人才世代交替。
這幾個名字中,有一個是我所熟悉的。剛一見到這3個字,我還狐疑了許久,“真的會是他?那個人的博士論文已經完成了?那人不做藝術家就應做建筑師啊,怎么也不會從政了吧?這世上同名的人很多啊!”

讓笛聲沁入更多的人心里……
孟哲內心思考,
其實除了音樂以外,
我擁有建筑相關專業,
我擁有都市規劃的專業,
我可以為社會做的事很多,
我可以站在更高的端點為瞭望不同的視野,
我們還年輕,
我們必須撒出熱血,
我們必須更有活力綻放每一刻!
正確的方向,我們更必須秉持!
我們有夢,
我們做最好的選擇!
一番電話過后,事實告訴我,慣性思維要不得!就是他,就是那個我熟悉的音樂人、建筑專業博士生,現在要在臺灣的新北市參選市議員了。靜下心來想想,這人這樣的“轉身”,其實并沒有那么多“華麗”,反卻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初識他時,他剛到北京不久,還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他就是上面名單中的第三位,何孟哲。
看吧,我們這位參選市議員的年輕人,是笛子演奏家,是建筑專業博士,同時也是詩人!相信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后3個角色是可以統一在一人身上的,因為它們都需要浪漫基調和藝術氣質。那么,第一個角色呢?我想,從政的這個角色同樣可以統一到孟哲一人身上。其實孟哲不是個案,回想一下,古今中外的從政者中有很多是深具浪漫主義氣質的呢!因為有了這種浪漫氣質,他們才能夠設想、敢于設想,設想那些社會上不曾出現過的理論或者實踐,從而去開創新的局面甚至新的制度。
當然,可不是所有擁有浪漫氣質的人都能將4種角色統于一身。孟哲能夠完成這個統一,因為他身上還有另外的因素在起著催化和粘合的作用。
曾有人告訴我,建筑專業其實不是理工科,實屬一門藝術。這道理在何孟哲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先看看他的簡歷,讀者就一定會開始與我有同感了。這是2010年11月的一份音樂會宣傳海報上的文字,那場音樂會在臺北舉辦,主題為“搖滾與太鼓的對話”。
海報上說,該場音樂會以傳統樂器來詮釋ROCK節奏。樂曲開始便表現竹笛與太鼓即興對話而落入冥思,再進而躍升熱情等等。海報更詳細地介紹了笛子吹奏者的簡歷。
何孟哲,1984年春出生于臺北,自小學習竹笛迄今并熱愛傳統建筑藝術。大學階段,孟哲在建筑與音樂領域的表現均屬優異。2008年夏,他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筑及都市設計學系,在學期間多次獲建筑設計獎項,更以系所前三名的成績在臺灣中國音樂學系跨系畢業,主修竹笛。
2010年春,他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取臺灣科技大學建筑研究所碩士生,研究方向為國樂團音場控制與音樂廳環境設備。后來孟哲又取得清華大學(北京)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的碩士學位以及博士資格。
何孟哲目前擔任臺北極鼓擊樂團專任笛手,并被白云小學、青山中學、上啞劇團、臺北山韻樂器、萊德堡文教事業機構等聘任為竹笛、簫、巴烏、葫蘆絲、尺八樂器指導教師。
再看下孟哲自己的明志詩:
在炎炎的夏日里,
孟哲僅以笛聲讓大家綻放些許的笑容,
內心感受到實在不夠,
很多基層警察與朋友告訴孟哲,
我們還應該擴大舉辦,
其實,孟哲在學時,就有過“當官從政”的經歷了。因為他的樂于助人、熱心公益,他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就被推選為研究生會副主席了,且看他后來回憶起那段時光時的一段文字。
“時光如梭,轉眼間到了2012年的11月,過去的積極參與讓我今年擔任了建筑學院的研究生會副主席暨一二·九合唱領隊,轉眼間我又身歷其境。夜間里辛苦的排練,天籟的歌聲唱響了建筑學院、唱響了整個清華。一二·九歌唱的訓練除了奉獻我的音樂專才外,我更想幫助建院爭取到榮譽,雖然兩岸隔著海峽,此刻盡是血濃于水,同心一脈,遠從臺灣來的我也確實踏入了大陸同學的步調。”
下面是孟哲與朋友在網上的一段對話,請注意發言的時間哦。
2011-10-27 14:48 何孟哲:指導不敢當呀,交流可以呢^^,我把完整版放了上來,我還沒來北京前就有莫名人士把樂團的影片截斷放在土豆網,現在重新整理個新的視頻,分享音樂給大家,一齊為民樂努力吧^^
2011-10-27 14:52 李 苑:嗯嗯,很大師啊,可以讓我們樂隊的孩子們學習學習。有空去看看我們的排練吧,哈哈,很多同學都是進大學才開始學樂器的~
2011-10-31 00:51 何孟哲: 今天禮拜天,你可以看看啥時間民樂隊有排練,在我能力范圍內我愿意出點心力讓我們清華民樂隊更好^^,時間的話就麻煩李苑安排一下……(裝淡定中)”
3朵小浪花,足夠了,足夠告訴我們,孟哲身上能夠將4種角色粘合在一起的“另外”因素就是,是一顆善舉的心。這顆心的力量,會有多么強大呢?
2014年6月21日晚,在新店大豐社舉辦的“光影”公益演出結束時,孟哲依然用詩句來發表感言,詩句中,他告訴了我們,那顆善舉的心,力量如斯:
這幾個禮拜大家真的都辛苦,
然后我的鞋爛了,
腳也起水泡,
大家確實也有點累……
不過!
明天天亮后,
出門前,
我必須把爛掉的鞋補好,
把水泡擠掉,
然后我會帶著微笑出門!
繼續迎向陽光!的角落耕耘,從事公益活動的青年團體。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大家真正重視年輕世代的真正聲音。
孟哲用這些詩句來表達“夢擇”的追求:
“用微笑祝福別人,用微笑改變臺灣”!
這是教會里的標語,也是我們想做的事!
在前天周六,
大伙們又踏遍了兩個個里,
我們一路上告訴大家我們的理念,
一路上也帶著微笑,
路上的朋友們也微笑著回應我們,
人們往往就像個鏡子,
你選擇要怎么做?
我們年輕人應該腳踏實地為社會奉獻,
謾罵,對立,情緒,這都不必要,
如果要出來面對社會,
我拒絕談空洞的想法與不必要的意識!
因為臺灣已經太多烏煙瘴氣之事了,
沒必要再加油添醋!
我們能做的,
就是實實在在舉起雙手做事,
熱愛一個民族是要用身體力行來實踐,
用自己的專業奉獻給社會,
這是何孟哲與團隊們可以做的事!
再往下是孟哲在隨記在微信中的一段內心獨白。
“媽下午打電話給我,說今天下午跟看護阿姨去買菜,看護阿姨倒車沒留神,把我的小白車的后保險杠撞壞了,還忘記了通知保險公司!我的保險白繳了…… 我很淡定地回復我親愛的媽說,別動,沒關系,我回家再處理,還有,別怪看護阿姨!別緊張,小事情而已!發起夢擇音樂文史工作室
瓜熟自會蒂落。在這個夏天,4種角色最終統一在他身上了,被推舉為市議員候選人后,孟哲攜帶著他的浪漫基調、文化底蘊和善舉之心,全身投入到社會公益之中了。
面對近來臺灣社會的紛爭與動蕩,孟哲聯合了一群20歲至30歲左右、熱愛臺灣的青年朋友,其中包含有上班族志工、初出社會的青年以及在學研究生等等,在新北市的新店成立了“夢擇”音樂文史工作室。
在工作室成立時,年輕人們提出了“用音樂療愈心靈”、“讓文史走出活力”、“邀青年踏入公益”、“使社會祥和安定”四大核心理念。希望能在這個動蕩不安、社會紛擾的時代,為社會盡一點自己的力量;同時也希望告訴社會各界,在某些青年朋友試圖透過沖撞、游行抗議等激烈方式推廣自己的理念外,也有像他們這樣的默默地在社會
工作室成立后,各位成員們就效法過去前輩們的精神,投入基層,透過成員們的各項專業,包含音樂、藝術、設計、建筑、古跡、文史等各方面的專長,和地方做結合,推廣各項的公益活動,并累積社會溫暖、正面和向上的力量。
孟哲告訴我,工作室秉持公益目的,所有的活動對所有民眾皆是免費開放,并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年輕朋友投入社會公益的行列。
由上,我相信,清華大學一定不會為這位博士生的“不務正業”而惋惜,而這位清華臺生也一定會忠實踐行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