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福
家長與老師如何有效配合
■陳新福

家校配合是個復雜的、個性化的、有挑戰性的工作。一是家長對孩子變化、發展把握不及時,管教方式與孩子成長變化脫節;二是家長怕打攪老師日常工作,不好意思主動找教師溝通,造成家校合作不緊密;三是家長自己工作也很繁忙,再加上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識、理解水平存在差異,很多家長感覺家校配合沒時間,也有的覺得沒方法……
家校合作是一項挑戰性的工作,這就更加促使我們來思考,來總結。結合自己多年管理經驗及做父母的經歷,我對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提出如下四條建議。
家長與老師在教育孩子上,肯定是需要同向的。家長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老師也會給學生很高的希望,老師與家長在教育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在目標一致下,雙方還需要觀念一致、行為配合一致。現在的社會開放、多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念是正常的。但是,為使家校合作更為有效,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觀念最好能相互認同,這樣的教育效果會更好。我曾經帶過的班級有位姓吳的孩子,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家長把孩子放在家教哪里,每天孩子是早上七點一過就出家門,晚上八點多才進家門,孩子與家長之間交流少。了解情況后,我及時與家長當面進行交流,建議家長抽出時間自己帶孩子,最好不要放在家教那里。可是家長一直在強調:“我很忙,孩子作業難,我也不會解答,這怎么行呢?”一句話,家長感覺晚上帶孩子困難重重。于是,我與家長約定,我們先試行一個月,家長不需要指導孩子做作業,只要每天在孩子作業本上寫一寫孩子的表現,一個月后如果孩子學習還是老樣子,再做其他決定。就這樣,家長每天在孩子作業本里,記錄孩子晚上作業表現,有優點,也有不足。我就白天在課堂上,每天向全體同學讀孩子表現好的方面,家長記錄中不足的內容做適當調整,以積極的語氣來引導孩子。結果,在短短的一個月里,孩子的學習習慣有了很好的改變,家長看后覺得特別高興,一家人更加和諧幸福了。
上面例子中的家長及時聽取了老師的建議,及時調整育子觀念,克服重重困難,關注孩子的表現,增加了交流,孩子有了幸福感,這樣,孩子的學習就更加主動了。因此,我們把“同向”作為家校配合的第一條建議。
孩子是生動活潑多變的個體,家長要經常與老師取得聯系,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學習表現;老師也應該及時將孩子的表現和學習情況反饋給家長,同事在與家長溝通時,還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現情況。在平時的家校配合中,建議家長多關注家校記錄本、學科作業本以及老師每天發布的校訊通信息等,及時了解學校、班級、孩子的情況,家長及時接入教育中,能促使孩子專心學習;另外,家長也可以借助老師的力量,有針對性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比如家長可以先與老師交流,然后讓老師布置個性化的任務給孩子,或者家長直接說:“這個事情是某某班主任老師知道的,是他讓你完成的。”由此家校緊密、同步配合,孩子的發展就會更快、更好。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一般而言,孩子在一二年級時,由于自覺性不夠,需要家長做好引導、監督工作,家長要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幫助孩子解決看書、作業中不會認讀的字,減少作業的錯誤率。當然,家長也可以在孩子身邊,閱讀自己的書刊,給孩子做好學習的榜樣,同時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孩子到了中年級,已經養成了一些基本的學習習慣,家長就可以從過去“牽引、管理”的狀態轉變為“知道、照看”的方式。此時,家長不需要時時看著孩子,可以讓孩子相對獨立地區完成自己的作業,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再給予幫助、指導;孩子到了高年級,家長則可以相對放手,重點從過去的“管”變為“導”。此時,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方法,比如學習過程的復習、預習、錯題回顧等,提高孩子學習的自主性,促使孩子形成自我學習的能力。
孩子是有差異的,家長應該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意識。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好,或者有特長,家長應該多了解教育資源,多引導孩子在課余的時間發展特長,將孩子的課余時間“集中”使用,促進孩子個性化發展;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般,或者較落后,這時家長就應該及時給予幫助,關注基礎知識、學法指導等多個方面,同時做好心理疏導,讓孩子在適當的督促壓力下,展開補差學習,做到不掉隊。
學習很重要,但休閑、娛樂也是必不可少的。好動、活潑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和家長應該多給孩子玩耍的時間,盡可能多陪孩子,做到同成長,共歡樂。當然,同樂是有講究的。家長與孩子同樂的時候,要注意發揮孩子的能動性、自主性。可以先讓孩子思考每次活動的方案,提高孩子活動策劃能力;在活動中,家長根據需要,及時提醒、指導孩子,讓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活動結束后,特別給予孩子獎勵時,家長要告訴孩子是什么原因得到了這個獎勵,一次來激勵孩子下次表現得更加優秀。家校合作是心靈的交換,是愛的培育,需要教師與家長赤誠相待,家長要善于借助老師的力量,多發現孩子的有點,激發孩子的能動性,本著以孩子為本的原則,努力做到讓孩子全面發展、特色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