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靜
懲罰,可以是一種游戲
■索 靜

教育專家曾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在我看來,聰明的懲罰可以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讓孩子“玩”完以后印象深刻,就會有利于他們長大成熟。
兒子軒軒從二年級開始,做作業簡直可以羅列成一本《壞習慣大全》,坐姿歪扭、寫一會玩一會、漏題錯題、字跡潦草……最讓我生氣的是,周末那天他居然做了一半作業就去看電視了。隔日,我懲罰他多做一張試卷,兒子卻依然邊玩邊寫,甚至越寫越差。
屢教不改必須給點懲罰,既然兒子這么坐不住,我干脆玩個“定時游戲”吧!我告訴他,為了懲罰他作業寫得不理想,每天必須面壁半小時。“面壁”還真的就是面對一堵空墻,墻邊只擺放他的書桌椅,書桌空蕩蕩,禁止擺放任何書籍課本和作業本。
讓7歲好動的男孩枯對空墻,的確夠寂寞夠難受的。5分鐘左右,兒子就開始坐立不安,我偷瞄一眼,看得出他心里像貓抓似的,一個勁兒在那唉聲嘆氣。比起面壁的苦等過程,兒子終于明白做作業屬于愉快的事,慢慢地,心思投入在功課方面多些了。放學后,他會努力按我預估的時間完成作業。隨著準確率的提高,他面壁時間逐漸減少,我偶爾還會獎勵他玩下電腦。
我向來不主張對孩子體罰,即使兒子犯了天大的錯,我氣得也快跳腳,多半還是會忍住想出合理的懲罰方式。有時候,我索性跟他“玩”一場放縱游戲。
例如,兒子的缺點中有一項是不自覺,偶爾獎勵他玩會電腦,他就遲遲不下網。如果我們強迫他下線,他提前就摸清別的同學被允許玩電腦的時間,然后準點去同學家“報到”。
我知道他的舉動,要說不擔心兒子玩物喪志肯定是假話,但我更清楚,最直接有效的懲罰,往往不是強行阻止,而是讓他繼續“放縱”,提高頻率、增加密度、延長時間,直至形成他心理上的厭惡刺激。所以,某天除了吃飯喝水上廁所外,我給予兒子必須玩足10小時網絡游戲的懲罰。
兒子朝思暮想的玩樂時間終于到來了。他興奮地早早起床端坐在電腦前,我給他丟了個饅頭后就再也不管。午餐還是一個饅頭一杯水。7小時過去了,無可避免的倦怠感襲來,兒子不由自主地揉眼睛、晃腦袋、搓鼻子。懲罰時間還沒到,兒子身體已經變得僵硬麻木,表情漠然地站起身,眼睛周圍全是腫的。
后果如此嚴重,也令我很意外,我趕緊帶他去看醫生。在去醫院的路上,兒子始終低著頭沉吟,沒多久,就主動檢討了:“媽媽,以后我不敢貪玩網游了,半個小時足夠啦。”
或許因為是男孩的緣故,兒子不愛收拾房間,這就增加了我每天的家務量。每次我就此事批評他,兒子都不以為然地甩頭走人。我想,應該有種懲罰讓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自己動手創造干凈整潔的環境。
假期里,兒子負責當一個小時媽媽,我擔任“孩子”角色,如法炮制地不收拾房間,故意搞得臟亂差。兒子負責按照我平常的樣子動手收拾,他模仿得惟妙惟肖,動手打掃、動嘴嘮叨還真挺“敬業”。更讓我意外的是,投入游戲角色把兒子的思維都激活了。最近在手工勞動課上,兒子用橡皮泥捏造的大掃除全景獲得老師特別表揚。
有了動手游戲的懲罰,兒子便明白媽媽原來每天會這么辛苦,能分擔的家務事盡量替我分擔。而每次懲罰結束,我也會和他交流,讓他不覺得委屈,加上可能我一直努力用“游戲”來包裝懲罰,兒子犯錯受罰從不帶著情緒吃飯或者睡覺,而且和我的感情一直很好。
誰敢保證家庭教育中永遠只有夸贊?孩子發生不良行為肯定要給予一定的處罰,可游戲式的懲罰讓孩子體會一份溫暖約束,啟迪效果將更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