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琴
讓孩子遠離網絡危害
■黃水琴
小忠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男生,出生在一個重組家庭,母親三十多歲才生下了他。小忠的父親經常酗酒,對不順心的人、事,不是打就是罵,經常無理取鬧,連鄰居們都避之不及。小忠父親對小忠的態度變化無常,要么溺愛得不得了,要么就是嚴厲的打罵。小忠平時成績還好,還算聽話,就是比較內向,不善于跟同學交往。最近的一段時間,他開始沉溺于網吧。有一天,父親看見孩子很晚回家,就批評了他幾句,他不服,兩人就爭吵起來,父親動手打了小忠。小忠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當晚,母親在某網吧找到他,軟磨硬泡才把他帶回家。從那之后,小忠就因為上網成癮,經常逃學。
小忠沉溺于網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父母缺乏溝通,他只好通過網絡尋找家庭中得不到的認可、自尊、快樂和溫暖;第二,他的所有行為與青春期逆反心理及父親管教方式的簡單粗暴有關,這是對家長的一種反抗;第三,他是希望通過網絡來逃避父母,避免看到父母的吵鬧;第四,他是在通過網絡來釋放自己早年積壓的負面情緒。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小忠的問題進行解決:
1.解鈴還須系鈴人——與當事人溝通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靈世界,他們的想法很奇特,要解決網癮問題,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思維。在第一次心理疏導時,我與他聊起了互聯網,聊了比爾·蓋茨……通過交流,我進一步了解到小忠的內心世界。小忠說: “黃老師,互聯網對我的吸引力太大了,在網上,我同網友無話不談,總覺得與我交談的朋友是那么的友善,但回到現實,父母之間的有些言行總讓我有種失落感……”交談中我發現,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小忠在現實中的交往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互聯網卻能滿足他的這種要求,這是導致他沉迷于網絡的直接原因。我耐心告訴他,上網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但不能因上網而耽誤了學習。另外,有想法一定要和家長、老師交流,不能因為上網而逃學。第二次疏導,我找了一些反面事例來教育他,有的孩子因為沉溺于網絡游戲,最終離家出走,父母心急如焚;有的因為千里迢迢去會網友,被網友騙、搶,而流落異鄉;有的因為瀏覽不健康網站,小小年紀便走向犯罪的深淵,不能自拔……有太多的血的事實告訴我們稍不小心就會失足。對照小忠的實際情況,使他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2.家校聯手堵源頭——與家長溝通

我走訪了小忠的爸爸媽媽,與他們一起討論了小忠沉溺于網絡的原因與解決辦法。通過交流,我決定讓小忠和班級優秀學生作伴回家。同時建議小忠的父母:嚴格控制小忠的零花錢,并盡可能多地與他交流學習、生活上的事情,畢竟父母的愛心誰都代替不了;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要采取放任或粗暴干涉的方法;給小忠買臺電腦,讓小忠在家進行綠色上網。
此后,我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依靠班級家長委員會,一起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家長的心都是相通的,他們關愛別人的孩子就如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熱心,小忠看到同學的家長也來關心自己,冷落的心田泛起暖流。
3.要有源頭活水來——疏通心靈
為了幫助小忠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滿足他的交往需要,我采取一系列措施: (1)我讓他擔任小組長,在每天的收發、檢查作業,勞動之日的協調合作中,與同組的同學進行交流,建立互幫互助關系。動員優秀學生和他組成學習互助小組,引導他在優秀學生的帶動下自覺改正缺點,增強自信心。(2)與任課老師達成一致,抓住時機,多表揚他,給他鼓勵。 (3)舉行全班學生遠離網吧的簽名活動,通過班刊、畫報欄進行宣傳,利用班隊課,開展 “上網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賽,讓學生在正確的輿論引導下不迷失方向,讓學生在相互的辯論中,澄清是非,自覺認識上網成癮的危害,從而遠離網吧。開展 “上網成癮危害大”的討論會和 “預防校園侵害,提高青少年自我保護能力”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明白事理,自覺擯棄假、丑、惡、趨歸真、善、美。
通過以上努力,小忠漸漸變成了一個活潑、自信、樂觀向上的學生,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家長為此感到非常高興,對老師的做法表示了感謝。通過學校和家長雙方一年的配合教育,以及小忠本人的努力,他再也沒有逃學。盡管他對互聯網仍然感興趣,但不是因為玩游戲、聊QQ,二是在查找學習資料。
1.這樣的事例告訴我,網絡時代,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不能單一地用處分來約束、制裁。進入信息時代后,學生掌握一點電腦知識無可厚非,問題是如何把握,防止走進誤區。
2.作為學生家長,要知道孩子內心的需求,孩子不是私有財產,不能一味采取放任或粗暴的方法去壓制子女的愛好。
3.對不良網吧、游戲機房等場所,執法部門需加大檢查力度,對業主進行有關的政策法規教育,對不聽勸告者要加大罰款力度,甚者吊銷其營業執照,為廣大未成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4.學校要加強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其明辨是非,增強免疫力,正確處理好學習和興趣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