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建
摘 要:我國于2008年頒布新《勞動合同法》,這部法律的主旨是在維護用人單位權益的同時,充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被侵害。同時,《勞動合同法》賦予企業內部工會組織一定的權利,工會工作的有效開展又為該法的順利執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章通過在對工會工作在勞動合同法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敘述的基礎上,提出工會權利與作用實現的若干途徑。
關鍵詞:工會工作;勞動合同法;地位;實現途徑
1 勞動合同法中,工會權利的性質及其特征
《勞動合同法》是一部以勞動者個人與企業法人為當事人,以規范其在合同訂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的基礎上,維護勞動者所享有的工資福利、假期、工作賠償等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用工關系不斷和諧的專門法律。
我國《勞動合同法》中明確指出,工會以勞動者自發組織形式存在于用人單位中,它所行使的權利是由法律所賦予,其工作主要是協調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有關合同簽訂、履行條款、辭職或解聘過程中雙方的利益關系,間接代表勞動者向用人單位進行維權,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作為政府勞動仲裁部門的補充,保證《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執行。
工會權利的性質:勞動合同法是一部由勞動者個人作為自然人與用人單位作為法人來確立和實現勞動關系,明確雙方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勞動合同法調整的對象主要是個別勞動關系。勞動合同制度最重要的內容是要明確在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勞動合同法在維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的同時,側重維護處于弱勢地位一方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以實現雙方之間力量和利益的平衡。工會權利的基本特征:工會的權利來自勞動者一方的授權;工會的權利與勞動者的利益相關;工會的權利屬于以勞動關系內部平衡為目的的勞資自治協調機制;工會的權利覆蓋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和形成勞動合同關系的全過程。
2 工會工作在勞動合同法中的地位
2.1 工會具有與用人單位就勞動者待遇進行協商的權利
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工會組織可以與用人單位訂立集體合同的方式,代表勞動者就有關工資待遇、工作時間、休假、工作環境等事項與用人單位進行溝通協調,通過協調將勞動者的訴求向用人單位進行傳達,保證雙方利益信息暢通。
2.2 工會具有參與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制定參與權
《勞動合同法》賦予工會組織可以代表勞動者,對參與用人單位在合同中訂立的條款、員工工作等內部制度的制定,對于明顯帶有歧視勞動者、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條款、工會可以提出反對意見,用工單位必須針對質疑進行修改。
2.3 政府賦予工會組織處理勞動合同關系問題
我國人力資源保障部門根據《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賦予工會組織處理勞動合同中雙方利益關系問題,如果離開工會組織的介入,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將得不到法律保護。
3 工會工作在勞動合同法中的基本作用
3.1 工會工作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基本作用
工會是黨領導的、以最先進的工人階級作為階級基礎的群眾組織,這一性質就充分決定了中國工會它不是一般的社會團體組織,而是有著遠大政治抱負,要履行和實踐各種社會職能的政治組織。
3.1.1 指導勞動者了解自身所擁有的權益。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首先應充分了解自身應享有的權益。《勞動合同法》明確指出,工會組織應在勞動者與用工單位簽訂合同前,對合同中勞動者應享有的權益及用人單位應負的責任對勞動者進行指導,從法律層面規避勞動者合法利益被侵害的機率。
3.1.2 將勞動者訴求集中后傳達給用人單位。《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與員工解除勞動時,必須征求工會組織的同意;當用人單位出現違反勞動合同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事項時,工會組織有權予以糾正,用人單位應該認真整改,并將整改結果反饋給工會組織。當出現用人單位危及勞動者合法利益時,工會組織可以將個體的勞動者集中起來,將匯總的訴求向用人單位進行傳達,表達勞動者的心聲。
3.1.3 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就是當勞動者在合同訂立、履行、終止勞動合同全過程中,對其合法權益進行維護,對勞動者訴求進行反饋,并針對用人單位提出改進措施。當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出仲裁或者訴訟前,提供法律知識援助,并積極進行溝通、協調。
3.1.4 工會組織保證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公平。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就業壓力的加大,用人單位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強勢,特別是對于一些缺少法律知識的農民工,勞動關系已經嚴重失衡。工會組織通過法律賦予的權利,將保障弱勢群體的勞動者利益作為工作宗旨,促進了勞動關系的公平,維護了勞動合法權益。
3.1.5 協助人力資源保障部門進行執法監督。雖然法律規定處理勞動糾紛案件是由當地人力資源保障部門負責,但由于執法部門人力保障及對基層用工單位實際情況了解不夠等原因,往往很難充分保護勞動者合法利益不被侵害。而處于基層第一線的工會組織,一方面可以直接接觸勞動者,充分體諒勞動者的訪求,另一方面可利用工會組織范圍優勢,及時、全面地將勞動者訴求向用工單位進行傳達,并為行政執法部門執法提供協助。
3.2 工會工作在集體合同中作用
集體合同是指勞動者集體與用工單位簽訂的,并經人力資源保障部門備案,約定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的書面合同。工會組織主要負責對集體合同的事前溝通、簽訂條款、履行過程及監督檢查等方面的工作。集體合同對于保護大規模勞動者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在我國現在階段勞資關系復雜、密集用工的餐飲服務業、建筑業,工會通過代表勞動者集體與用工單位就有關工資、休假、辭退賠償等事項進行協調,并簽訂集體合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集體合同中規定的工資報酬和工作環境等條件一旦生效,用人單位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隨意變更合同條款,工會通過實時監督或接受勞動者集體訴求,保證用人單位按照集體合同條款承擔義務。
4 工會工作在勞動合同法中權利與作用的實現途徑
工會工作的權利是《勞動合同法》在法律的層面所要求的,其調整勞動關系、維護勞動者權益的作用能否實現是保證《勞動合同法》貫徹執行的重要因素。影響工會工作發揮作用的主要影響一方面來自工會內部,別一部分來自社會各界的影響。一是工會內部要具備完整健全的組織機構,爭取每個用人單位都設立工會組織,將覆蓋面擴大;在隸屬關系上,應獨立于用人單位,有獨立的經費來源,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保證工作開展的公平性;有認真負責,并負有市場經濟維權意識的領導帶頭,在維權工作中提出創新工作方法,更好地維護勞動者權益不受侵害;工會工作人員應定期參加勞動等方面相關法律培訓,不斷強化自身維權業務水平,以法律理論武裝自己,更好地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二是國家法律應繼續強化對工會工作的重視,突出工會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給予開展工作必要的手段;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工會組織工作的宣傳,增強廣大企業、勞動者對工會工作的理解、信任,保證工會組織工作的正常開展。三是用人單位應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在單位內部設立工會組織,保證其工作的正常開展,不得通過各種途徑阻礙工會組織開展工作。
參考文獻
[1]石同利,杜燕琦.工會工作在勞動合同法中的地位和作用[J].法制與社會,2008.
[2]顧建蒙.試論工會工作的方法和原則[J].金山企業管理,2012.
[3]梅光富.試論工會在執行《勞動合同法》中的職責[J].群文天地,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