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興業銀行環境金融部總經理梁平瑞。
日前,興業銀行—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碳交易全國代理開戶正式啟動。興業銀行成為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利用銀行網上平臺進行碳交易代理開戶的商業銀行,投資者可通過該行個人網銀直接進行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賬戶開戶。
如果單從銀行業務上看,這是興業銀行繼今年推出碳配額質押融資之后在國內碳金融服務領域的又一創新,但是如果放在增速回落經濟結構調整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考量,中國金融業過去十多年“跑馬圈地、高歌猛進”的時代已宣告結束,被譽為中國綠色金融開拓者的興業銀行這一舉動,或表明一種更積極的姿態。
作為國內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從2006年推出首個綠色金融產品——能效融資產品以來,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獨有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以市場化方式為國家節能減排和環保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興業銀行已累計為上千家企業提供了綠色金融融資4923億元,綠色金融融資余額達到2435億元。
面對增速回落的經濟新常態的變化,綠色金融又會面臨怎樣的發展路徑?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興業銀行環境金融部總經理梁平瑞表示,新常態將催生綠色金融的大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赤道原則在國際通用已近12年,為什么國內還是只有一家赤道銀行?
梁平瑞:赤道原則是一套國際先進的項目融資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工具和行業基準,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一,也是國際金融機構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指南之一。據我們所知,國內已有幾家銀行正在研究考慮采納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畢竟是由國際金融機構制定,在全球各個國家或地區落地執行時或多或少存在與該國或地區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執行起來必然有個磨合的過程。
中國新聞周刊:這個過程興業銀行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梁平瑞:首先,赤道原則不只是關注項目融資中的生態和環境問題,同時也關注融資項目可能對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問題,而這些領域往往難以有統一的評估依據和標準。
其次,除遵守中國社會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和項目許可等要求外,金融機構和借款人主要參照IFC的《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績效標準》和《行業特定環境、健康和安全指南》來開展社會環境風險評估和審核工作,其中不少內容直接引用了歐美發達經濟體的標準,其指標體系與發展中經濟體的安全、環保標準存在不少差異。
此外,在國內符合赤道原則要求的第三方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機構較少,普通環評機構的評估能力無法完全覆蓋赤道原則涉及的所有評估范圍。
為了克服實施赤道原則遇到的問題,我行采取了多項措施。首先高層重視,成立行領導親自掛帥的赤道原則工作領導小組,自上而下系統推動;二是過渡期安排。我行安排一年時間作為赤道原則過渡期,著重解決制度、機制、流程、職責體系建設,以及與客戶的溝通與解釋,在過渡期內鼓勵分行對項目融資適用赤道原則進行管理,但不作強制要求;三是積極宣貫。“綠色信貸”不僅多年出現在全行工作會上、重要的年度報告中,而且我們還編制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系統闡述與總結綠色信貸。
中國新聞周刊:興業銀行加入赤道原則6年來,究竟獲得了哪些實惠?
梁平瑞:“赤道銀行”不只是興業銀行的一個標簽。實際上,赤道原則促進了我行的公司治理,完善了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推動了在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及綠色金融融資業務的規模化發展,同時也提升了品牌聲譽。
2008年興業銀行成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后,參照赤道原則建立了從決策到執行、從制度到流程、從能力建設到信息披露等全面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制度和體系。
以采納赤道原則為契機,我行著手打造以“綠色金融”為核心的優質金融產品,在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上不遺余力,已經開發了覆蓋企業金融業務和零售業務的多個業內領先的綠色金融產品。例如,國內首發節能減排貸款,首推碳金融綜合服務,首個綠色金融專營機構,首張低碳信用卡,首筆排污權、碳資產抵質押授信業務,首單合同能源管理專項融資,首單綠色金融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排污權金融方面,我行最早介入國內排污權交易市場,提供排污權綜合金融服務。目前與國內11個排污權交易試點省市中的9個(湖南、湖北、天津、山西、浙江、江蘇、重慶、陜西、河北)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提供排污權交易制度設計咨詢、排污權交易及清算系統開發、排污權抵押授信、污染物減排項目融資等專業金融服務。
赤道原則促進了綠色金融業務實現規模化發展。目前我行的綠色金融業務已覆蓋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三大領域,涵蓋提高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碳減排、污水處理和水域治理、二氧化硫減排、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等眾多項目類型和能源、建筑、交通、工業等各個主流行業。
赤道原則也促進了社會責任履行方式的創新,提高了社會聲譽。興業銀行是目前國內唯一兩次獲得英國《金融時報》和國際金融公司聯合評選的年度可持續銀行獎項的銀行,同時,還先后獲得“亞洲可持續銀行獎冠軍”“最佳綠色銀行獎”“中國最佳企業公民” “最佳社會責任機構獎”、第五屆世界環保大會“碳金社會公民獎”等殊榮。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經濟已步入新常態。這種新常態對金融領域的影響比實體領域更為強烈、更為復雜。面對諸多變化,綠色金融的發展空間又在哪里?
梁平瑞:隨著中國經濟增速區間的下移,中國金融業過去十多年“跑馬圈地、高歌猛進”的時代已經結束,增速回落的金融新常態正在來到。
新常態下,伴隨著產業結構與行業結構的明顯分化,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和行業經營困難必將加劇,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如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必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發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是全球大勢所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的必然選擇,這些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如近期《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出臺,將創新生態環保投資運營機制作為重要內容,在推動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排污權交易、改革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支持措施,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國家發改委與財政部分別發布了《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分別從政策層面和實際操作上對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PPP)模式予以指導,燃氣、供熱、污水及垃圾處理、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等綠色金融項目均可推行PPP模式。
同時,綠色金融對于銀行而言,既可開辟新的業務領域、實現新的業務增長,又是以商業化的形式來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佳結合點,是商業銀行形成自身經營特色和品牌,實行差異化競爭策略和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新常態”下,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拓展綠色金融業務,興業銀行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梁平瑞:首先是堅持我們的創新性。興業銀行將緊跟國家節能減排事業的發展步伐,繼續加大綠色金融發展力度,依托已經形成的綠色金融競爭優勢,不斷完善的綠色金融管理體系和制度,繼續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其次就是堅持我們的專業性。我們要打造綠色金融領域的“主流銀行”,聚集專業人才、聚焦專屬領域,在多個綠色金融專屬領域精耕細作,持續做大市場份額。
比如,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等一系列加強我國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的政策和規劃。根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領域總投資將超過17000億元。未來,興業銀行將繼續圍繞水資源利用和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環境治理等綠色金融專屬領域精耕細作,積極創新綠色信貸產品,實現重點客戶布局。截至2014年9月末,在興業銀行的綠色金融融資余額中,水資源利用和保護領域的融資余額已達593.08億元,占比24%,支持的項目涉及工業節水、海水淡化、污水廠建設及升級改造、污水管網工程、污泥處置工程、水域治理、水環境綜合整治、再生水等眾多項目類型。
“新常態”必將提供新機遇,興業銀行致力成為中國綠色信貸市場全流程、寬領域的專業金融服務商、全方位的“綠色銀行”,為中國節能環保事業的發展、美麗中國的建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