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經濟學人》3月22日
克里米亞閃電入俄,西方國家坐不住了。普京稱,克里米亞入俄是民主和法制的勝利,是對西方國家干涉的有力回擊。但實際上,普京的行為是利用爭端,重新劃定國家的邊界。普京創建世界新秩序的行為會造成沖突和不穩定,可能在許多地方挑起領土爭端。
普京的進擊可以被狹義地視為與美國的新冷戰,但實際上威脅了所有國家。如果奉行強權即公理,隨意改動國家邊界,那么對小國和新興大國的發展均有頗多不利。很多國家討厭美國的主導地位和西方的說教,但他們會發現,普京推進的世界新秩序更糟糕。
美國總統奧巴馬必須承擔領導責任,反擊俄羅斯,而非僅僅提供合作。西方國家的對俄回應目前仍很孱弱,制裁威懾力不大。要讓普京退回,需要西方國家共同努力,著手援助烏克蘭。歐洲也要減少對俄能源依賴,還要讓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意識到俄羅斯行為的危害性。
美國《時代》3月31日

19世紀的老式沖突似乎又開始了。美國國務卿克里說,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是在21世紀發生的19世紀的行為”。“19世紀”一直存在并將延續下去。忘記世界是平的吧。克里米亞危機和阿拉伯世界的動蕩已證明,民主、科技、國際法的力量都抵不過地緣政治來得強悍,領土和血緣紐帶才是最核心的。
德國《明鏡》3月24日
馬航370班機失聯已經幾乎兩周了,至今渺無音訊。全球每天飛行客機多達4萬架次,載客800萬人,所有班機幾乎都安全起降。在民航技術日益先進的今天,馬航波音飛機失蹤,攪動了整個世界,也令人不得不對現代技術產生疑慮。德國基爾海洋研究人員計劃使用專用潛水艇投入搜尋飛機行動。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3月29日

找一本好書讀并不容易,但讀一下報紙雜志上的書評,從著名學者寫的書評中,去找一本該讀的書,也許是最佳方法。著名學者通常不會隨便推薦一本書,也不會為一本很無聊的書寫書評的。 實在沒有想讀的書,可以去看古典。亞當·斯密也許不能用來解讀安倍經濟學,但絕對比讀十本流行的經濟學書籍要有用。
德國《世界報》3月23日
據最新民調,多數德國人認為提高社會公正比改善德國經濟環境更重要,受訪者肯定政府出臺的提高低收入者養老金,增加最低小時工資和改善就業環境等舉措,稱其有利社會公正。
日本《朝日新聞》 3月22日

民間組織“不讓戰爭發生1000人委員會”3月20日在東京都日比谷公園野外音樂堂舉行集會并發出呼吁:“不允許安倍政權修改憲法解釋。”盡管當天下雨,但仍約有4000人參加了集會。
法國《世界報》3月22日
加拿大情報部門懷疑法國同行是一場大規模竊取網絡信息的幕后黑手。該活動可能始于2009年,并且靠植入的間諜軟件一直在持續,并涉及一些與抵制核擴散沒有任何關聯的目標。
俄新網 3月22日
歐盟一名外交消息人士表示,美國和歐盟目前正在籌集資金,以贖回因2月大規模暴亂和強力機構武器庫遭搶而落入烏克蘭居民手中的武器。
英國《新政治家》3月21日
克里米亞入俄是普京對西方自我中心的回應。北約東擴,不斷擠壓俄羅斯,西方國家樹立了一個本不想存在的敵人。俄羅斯謀求與之相稱的世界地位,反擊對國家安全的威脅。而這些,西方國家都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