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呼倫貝爾市著力打好教育培訓、實踐鍛煉、駐鄉包村、源頭培養四套“組合拳”,強力推進干部素質提升工程,為貫徹“8337”發展思路注入了強勁動力。
大規模培訓干部,提升推動發展素質。把加強學習培訓作為研究領會中央、自治區各項決策部署,提高政策理論素養的重要手段,堅持多管齊下,整體推進。一是專題集中輪訓。通過中心組學習、黨校培訓等多種方式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對全市14000多名各級領導干部進行了輪訓。二是分類重點專訓。圍繞建設“五大基地”、構筑“兩個屏障”等重點工作,分類舉辦工業經濟、旅游發展、農牧業產業化、城市建設、縣域經濟、非公經濟等高端講座20多期,聘請區內外專家學者授課,培訓市直部門和旗市區相關領導干部2970人。三是豐富內容普訓。在區外舉辦社會管理、企業經營、旅游策劃、黨務管理、組織工作等專項培訓班,在市和旗市區黨校舉辦主體班、精品示范班、專題研討班、普訓班共510期,培訓干部88395人次。四是創新方式培訓。堅持做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原則,改變過去“一鍋煮”培訓為分類培訓,提高了培訓質量。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升了培訓層次。開辦“呼倫貝爾干部教育大講壇”,建成“呼倫貝爾市委組織部基層黨員干部遠程教育視頻”系統,蘇木鄉鎮、嘎查村和社區干部就地接受全市統一培訓。
全方位鍛煉干部,增強實踐操作能力。把強化干部實踐鍛煉作為推動各領域工作深度破題的重要方式,堅持多措并舉,全力推進。一是讓干部“走進去”經歷練。推廣“456”工作法,推動干部走進一線,走進群眾中去。海拉爾區探索推行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一線工作法”,區四大班子領導帶領工作隊,每月到村或社區工作一天,實行機關干部全員聯系群眾、全程服務群眾,全區7560名領導干部、黨員志愿者深入基層一線。二是讓干部“走出去”受鍛煉。2013年以來,市本級和旗市區兩級向國家部委、北京、山東、浙江、深圳和呼包鄂等地選派掛職干部535名,推動黨員干部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豐富工作實踐。三是讓干部“走下去”挑重擔。對于缺乏基層經歷的市直年輕干部,通過多種方式選派到基層接受實踐鍛煉。
多層次駐鄉包村,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把開展“轉作風、下基層、辦實事”活動作為轉變干部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載體,堅持常抓不懈,統籌推進。一是領導帶頭推動。結合做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準備工作,采取書記帶常委、常委班子帶人大、政府、政協班子,廳級干部帶縣處級干部,縣處級干部帶科級干部,科級干部帶普通干部“五帶”措施,面對面地聽取群眾意見,心貼心地體察民情,實打實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二是各級普遍參與。組織659名市直部門班子、旗市區班子、蘇木鄉鎮班子成員普遍建立聯系點,定期聯鄉駐村入戶,與基層結成幫扶對子14303個。三是組織強化督導。加大市委干部下基層的督導力度,不定期督查,定期通報。健全干部轉作風考評制度,用剛性制度督促干部下基層為民服務。
多舉措源頭培養,壯大后續發展力量。把培養年輕干部作為夯實貫徹“8337”發展思路后備干部保障的重要途徑,堅持提早謀劃,強力推進。一是實施“160啟航計劃”。采取遴選、公選、競崗等多種方式,選任優秀年輕干部進入鄉鎮街道和旗市區直屬部門領導班子。二是實行從基層遴選年輕干部制度。堅持好中選優原則,每年從旗市區遴選具有基層經歷的20名左右優秀選調生到市直機關,充實機關干部隊伍。三是推行后備干部培養鍛煉計劃。對全市800多名后備干部,根據專業、經歷、特長,分近、中、遠期,采取掛職、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強培養。四是優化后備干部隊伍結構。著力培養和使用熟悉工業經濟、城市建設、旅游發展、口岸經濟、社會管理、金融資本等方面業務的年輕干部。五是啟動“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工程”。注重蒙古族、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年輕干部的培養,累計安排200多名少數民族干部到北京和區內掛職鍛煉,加快了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步伐。
(呼倫貝爾市委組織部供稿)
(本欄編輯 /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