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居霞
今年64歲的韓淑敏,看上去依然精明干練,可你仔細觀察她,卻是個拄著拐杖、腰腿打著鋼卡的二級肢殘人,還患有嚴重的高血壓、冠心病。她從不以自己身殘要求得到社會和家人的格外照顧,相反,她不僅把親手創立的烏海市鑫發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條,生意興隆,更可貴的是,她17年如一日,以一個黨員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心,以她堅強的毅力和慈母的愛心,為72個殘疾人、困難學生和孤寡老人撐起溫馨的家園,使200多個殘疾女孩能夠自食其力。
暗下決心闖天下
提起韓淑敏的創業歷程,還有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1990年,一場意外的車禍將韓淑敏帶入“二級肢殘”行列。當時,她創辦的烏海市第一家保安公司正生意興隆。躺在病床上,看著折斷的肢體,她曾想悄悄了斷自己,是醫生的搶救和丈夫的愛,讓她改變了對生活的態度,變得堅強起來,重新站立了起來。她暗下決心:“既然老天不收我,我就得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她拖著病殘之軀,開飯館、辦企業,稍有積累竟獨闖北京,干起健康人也望而卻步的推銷鋼材工作。她每天帶著干糧和水瓶,上上下下倒公交車,無數次叩開各大建筑工地的大門,無數次被人拒之門外,無數次用信念戰勝動搖彷徨。當她推銷未果第38次來到一個工地,風雨不期而至,十幾垛水泥上的苫布被風雨刮開。她動員工人趕快幫忙,人們卻說她多管閑事。她咬住牙,一拐一拐、一趟又一趟搬磚壓苫布。腿腳不便,幾次摔在泥里,又掙扎著站起來,直至壓好最后一垛苫布。工地老板感動了,當即與她訂下第一單購貨合同。從此,她在北京立住了腳。她也從中深刻地悟出 “幫人就是幫自己”的道理。
創業所得助傷殘
韓淑敏從站立起來闖市場、辦企業的第一天起,目標就非常明確:“我要用微薄的能力改變一些貧困人、殘疾人的命運,讓他們感受生活的希望、社會的溫暖。”2004年,她從北京回到烏海,創辦鑫發商貿有限公司,企業吸納了58人就業,其中42名是殘疾人。當她考察刺繡更適合殘疾人就業,就毫不猶豫投資創辦“長針刺繡廠”,安排了200多個殘疾女孩就業,其工資達2000到6000元。雖然每年要賠上十幾萬元,但她堅持辦廠、不降低職工工資。她從1995年至今,先后救助了72個貧困者,其中有12個貧困大學生、16個殘疾孩子、兩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和一個高位截癱的孩子。她創辦了“愛心媽媽、溫馨家園”,常年資助3個孤兒和7個特困家庭兒童,目前她正著手擴大到20個;她還在四子王旗資助了33個特困家庭女孩。汶川地震,她立即購買300床棉被寄往災區; 雅安地震,她第一時間寄去200床棉被。她將刺繡產品拍賣所得48萬元全部捐給災區。十幾年來,韓淑敏用于各種資助、捐贈的金額達300萬元。而她作為4個孩子母親的住所不到100平方米。
讓愛心永遠傳遞
如果說,韓淑敏對被資助對象有什么條件,那就是要求對方擺脫困境后,要盡自己能力幫助別人,把愛心接力棒傳下去,把每個被她資助的人變成愛心傳遞的火炬手。她去看望四子王旗受助的33個孩子,把孩子們領到敬老院,讓孩子們給老人洗腳、剪指甲、擦玻璃,在孩子們心靈深處種下愛的種子。一位被她資助的汶川女子給她來信說:“我能力有限,每月給身邊一位孤寡老人買一袋面,幫他洗洗涮涮,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回報您。”
在韓淑敏的影響下,她的三個兒子和她收養的女兒都成了愛心使者,每年臘月二十九都要買上東西到敬老院與老人們一起過年。醫生建議她盡快做心臟手術,安支架或者搭橋,她怕自己躺倒起不來,隨身帶著救心丸。她說“助殘扶困這條路,我要一直走下去,讓愛的種子撒遍內蒙古大草原。”
2007年,韓淑敏被評為全國十大肢殘人創業之星、首屆感動內蒙古人物;2008年被評為內蒙古首屆道德模范;2009年獲全國首屆道德模范提名獎;2012年被評為“感動草原十杰母親”;2013年被評為全區道德模范并提名全國道德模范。
(本欄編輯/霞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