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會 孫小杰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林西縣城北街道人口的集居量迅速增加。在不足全縣0.2%的土地上,居住著超過全縣1/4的人口,面對新情況,街道黨工委審時度事,緊緊把握發展、服務、穩定這三條主線,以便民、利民、惠民為宗旨,以整合資源、創新方法為手段,全面實施“三化管理”模式,重新構建和諧保障網,提升了這個龐大群體的幸福指數。
對“兩新”組織實施常態化管理
近年來,各類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外企單位不斷增加,在城鎮里構成了一個新的社會經濟集合體。在這個經濟體中從事經營活動的有城鎮居民,有農民,還有流動人口和自由職業者,他們又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為了使這個新的經濟組織和新的階層迅速融入城市生活中,成為城市建設的新生力量,街道黨工委把他們納入常態化街道管理體系中,做到三個建設六個到位。
三個建設:建設工作機構,在“兩新”組織中健全黨組織、工會、商會和行業協會。其中黨組織是領導機構,工會是群眾組織,商會和行業協會是建立于“兩新”組織之上的行業自律組織。建設活動平臺,首先由街道、社區為“兩新”組織和人員提供必要的服務管理和活動場所,同時也提倡他們單獨建設活動場所,以此加強非公黨建,強化行業管理,提供人文關懷。建設“一員三會”體系,由街道黨工委向“兩新”組織派駐黨建指導員,具體指導工會、商會、行業協會的組建和工作開展,引導和監督他們依法從業,誠信經營。
六個到位,即黨建指導、轄區關懷、政策保障、經營管理、文化體育、法律援助等,為他們創造和諧溫馨的生產生活環境。
對農村實施社區化管理
城北街道轄區內的四個城郊型農業行政村,面臨著耕地被征用、生產生活轉型的新情況,村民直接面對的是就業、就醫、教育、文體和生活諸多實際問題。街道黨工委認為,提前做好這部分人的接洽管理工作,直接影響到整個街區的和諧穩定與發展繁榮。于是,他們研究制定了對農村實行社區化管理的實施方案,在行政村建設文體綜合活動中心,為村民提供和市民一樣的社會救助、計劃生育、民間調解、合作醫療、勞務輸出、土地流轉等基礎性服務,讓他們共享城鎮發展的成果。
建設完整的組織體系,把農村納入社區化管理軌道。組建民意監測員隊伍,及時掌控不穩定因素和熱點難點問題,定期召開會議,對行政村整體情況進行分析研判。組建經濟發展服務站,大力發展城村合作經濟。組建流動人口服務站,加強對城中村城郊村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和掌控。組建農民就業服務隊,提供務工信息,加強就業培訓指導,組織勞務輸出。組建社會治安防控隊,負責治安巡邏,安全隱患排查,矛盾糾紛化解。組建環境衛生服務隊,指導和管理村民合理堆放秸稈柴草,向固定地點倒垃圾,培養良好的環境衛生習慣。組建文體活動康樂隊,發掘鄉土人才,開展健康快樂的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對社區實施網格化管理
為了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深化微觀管理功能,在整個街道城區構建一張堅固的和諧保障網,街道黨工委在總結經驗、學習先進的基礎上,在全街區推行網格化管理。把8個社區,3個城中村劃分為150個網格,每個網格限定在150-200戶,最多不超過500人。每個網格都配備了信息員、管理員、警務員和監督員,形成一格四員管理體系。
2013年,他們把科學管理再升級,整個街區網格制作成三維圖,點擊目標見房、入戶、到人。目前,他們又在開拓新的工作領域,實施三個工作目標,即開通一部熱線電話,直接與網格管理員和社會公眾相連,暢通信息報送和民意反饋渠道;建設一個中心數據庫,與社區終端和行政村終端相連,解決信息存儲、整理、分析、動態更新和綜合利用問題,在授權情況下,可以與有關部門實現信息共享;建設一個專用網站,與信息系統互連,解決信息的雙向傳輸問題與公眾因特網互連,再增加一個民意反映渠道,還可以進行網絡監管。
(作者單位: 林西縣大營子鄉文化宣傳中心)
(本欄編輯/麥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