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3
毫無疑問,近幾年物聯網正在成就新的一輪技術浪潮,一些權威咨詢機構對物聯網業務進行過市場估算,Machina Research預測2020年全球物聯網應用的終端數將從2011年的20億增長到122億;而同期人人通信終端數量則增加30億左右。GSMA預測2020年全球物聯網業務使用的移動蜂窩連接數將達23億,中國將占21%,達到4.8億。相關的產業鏈各方均對物聯網高度關注,通信運營商也躋身其中。近年來,隨著電信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資費不斷下降,通信運營商利潤空間不斷減小,服務于人與人通信的業務日趨飽和,增量不增收現象突出,物聯網市場成為通信運營商的一個全新業務增長點。而物聯網作為一類新型網絡業務與通信服務有天然相關性,世界范圍內幾乎所有通信運營商都在積極發展物聯網業務,領先運營商已經開始規模化網絡平臺建設,在產業鏈上展開布局以獲得競爭先機。國內通信運營商在發展物聯網業務上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物聯網產業鏈比傳統的通信產業鏈要長且復雜,通信運營商看似切入點很多,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也無處不在,是應大力發展信息化集成服務還是專注做大做強管道,一時眾說紛紜。本文提出了三個觀點探討通信運營商應如何開展物聯網業務,希望成為未來通信運營商發展物聯網業務的關注重點:1)水平化視角實現網絡聚合; 2)開放融合構建生態系統;3)低成本經營確保可持續發展[1]。
全球范圍的通信運營商都在加大物聯網領域的投入,希望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運營商開展物聯網業務大體可分為兩大類模式,其一是以信息技術(IT)為核心的傳統信息化模式,其二是以通信技術(CT)為核心的機器通信(M2M)模式。運營商采用信息化模式是為了避免在物聯網業務中充當單純的連接通道,在產業鏈中被弱化及同質競爭,通過物聯網應用集成爭取主動的策略,如中國移動的車務通、宜居通、電梯衛士等業務,中國電信提供全球眼視頻監控等業務,中國聯通提供環境保護監測監控等業務。然而這種模式意味著通信運營商需要深入接觸行業類服務領域,在很多層面都遇到行業經驗不足和集成力量不足的問題,無法滿足各行業各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售后服務的壓力也非常大。另外,在一些由大型集團客戶主導的行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嚴重的行業壁壘,通信運營商因為資質所限很難切入。更為嚴重的是,垂直化的應用集成一般都采用“孤島式”實施方案,網絡聚合困難,通信運營商很難做到進一步的標準化與規模化,網絡經濟中的邊際效益遞增難以實現[2]。
盡管物聯網的普及需要這兩種模式共同推進,但是通信運營商的先天基因決定了其必須采用區別于傳統信息化的IT視角,換以CT的視角進行物聯網產業鏈資源的整合,這樣更有利于運營商基于網絡優勢進行業務推廣和產品銷售,獲取價值鏈中更大份額,提升業務利潤。這就是正被普遍關注的M2M應用模式,兩者區別參見圖1。

圖1 電信運營商開展物聯網業務的兩種模式
行業信息化模式能夠滿足政府和一些大型企業(如電力、石油等)的特定規模性需求,通常以個案的形式建設的物聯網應用項目。M2M模式即在可由運營商主導的標準化基礎上,通過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合作,為車聯網、智慧城市、生態環境、智慧農業、智能物流等多領域的應用提供通用共享的水平化服務,以專業化分工來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規模化發展。從未來整體市場布局估算,行業信息化模式的用戶約占物聯網總用戶量的20%,而M2M模式的用戶約占物聯網用戶總量的80%。
M2M應用的水平化共享可以分別呈現在多個層面,至少會包括應用服務層、服務能力層、網絡連接層。應用服務層的共享即是指多個客戶使用一個應用服務商(ASP)所提供的應用服務,并可進一步集成到其原有業務系統。例如快遞公司和長途客運企業都可以選取同一個服務商的車隊管理應用服務,這個層面突出應用的功能完備性,也就是車隊管理類似的應用是可以單獨運行并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功能系統。服務能力層的共享是指不同應用可以共享一些基礎的非網絡通用功能,這些功能需要與客戶的系統協同工作才能完成某項具體功能,例如:1)自助式的應用的遠程開通或關閉服務能力;2)遠程更新升級終端中的應用程序能力;3)終端與平臺交互數據的存儲及預處理能力;4)可靠傳輸協議,安全加密算法能力。網絡連接層的共享是指客戶可以使用電信運營商或虛擬運營商(MVNO)所提供的一些標準的管理型通信服務,通過這類服務客戶可自主對其所屬的物聯網終端與應用平臺間通信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自助管理。現階段,網絡連接層服務主要基于2G/3G 移動通信網絡,未來則基于4G/LTE、WLAN接入以及光纖等固網接入實現接入融合,共用一個EPC 核心網,形成一個多接入融合的網絡基礎設施,并基于一致的策略計費控制機制進行智能通道的能力開放。
從國外通信運營商的實踐看,M2M水平化服務模式的實現可以有通信運營商為主導、M2M虛擬運營商為主導或者通信運營商與M2M服務提供商協作主導等幾種方式。不同的通信運營商可能采用其中的一種方式或是同時采用上述幾種方式開展業務[3]。
在過去三十年以個人計算機、互聯網、智能手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中,生態系統經濟已被證明是企業決定性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現在物聯網市場就有如2008年的手機應用市場一樣,市場高度分割、渠道復雜昂貴等。當年手機應用市場上的障礙在現今的物聯網市場上也一樣存在。但是隨著傳感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風險投資的逐漸興起,物聯網市場已臨近爆發點,現在就是看誰能抓住未來幾年的戰略機遇期,整合資源、技術和能力來構建一個富有生氣的生態系統。
現階段物聯網業務具備典型的移動信息服務特征(雖然物聯網業務也能通過固網接入實現,但是業務總體比例很小),而現在移動信息服務產業正在由移動通信向移動計算演進,整個產業的競爭基礎已經從網絡的可靠性和可擴展性轉移到了服務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通信運營商需要把創新重點從技術轉向生態系統,更好地理解生態系統是如何構建與運作,從而來汲取創新思維,營造競爭實力。通常給予互聯網打造一個成功的生態系統需要建立和維護三個關鍵控制點。首先是應用要便于生成并充滿活力:生態系統需要具備統一開放的API(應用開發接口)和應用數據的存儲和處理能力,即開發者社區和應用生成平臺。其次是應用的能夠被便捷的使用:生態系統能夠提供經過篩選的高品質簡潔明了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和應用,利用用戶在生態系統的沉淀價值鎖定用戶。最后是應用能夠易于銷售:生態系統能夠提供低成本的、遍于訪問的渠道進行銷售,例如現在風聲水起的電子商務就是極大的發揮了平臺渠道的優勢。
運營商如何構建物聯網生態系統是M2M運營的核心問題,大體有四方面舉措。首先要設立專業的運營團隊,明確職責和考核標準,對內外部的工作機制等,運營團隊可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逐步的演進成熟,例如一種可取的方式是:M2M產品中心→M2M業務事業部→物聯網公司的發展路徑;其次是構建網絡能力層核心業務,即基于網絡能力開放的標準化M2M連接產品和相應標準API;其三是構建內部互補業務,即業務層能力的實現、標準化產品和相應標準API;最后是構建良好的合作伙伴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能夠促進應用開發的合作伙伴,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促進開發者社區的運營和管理[4]。
M2M生態系統應為海量新客戶提供便捷和靈活的解決方案,從而帶動用戶的爆發性增長。傳統解決方案由于過于復雜昂貴而不能被這些潛在客戶所采用。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服務(OTT)和融合通信(RCS)的業務發展對比證明了通信服務競爭的基礎已經從性能轉向便捷和靈活,相比于內部開發解決方案或對少量既有業務合作伙伴的解決方案進行仔細篩選,通過大量具有多樣性的第三方開發者群體來開發解決方案的方法具有以下明顯優勢:首先,能覆蓋更廣闊的市場范圍,外部開發者能挖掘出超越運營商單一文化、具有創造性的方案,并大大提高發現殺手級應用的可能性;其次,能轉嫁創新中的失敗風險,外部開發者能代替運營商承擔在價值發現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大量失敗性嘗試的代價;最后,運營商通過擴大對生態系統的建設投入來吸引外部開發者的創新性投入,使得這些創新性投入價值總和超過運營商自身投入,運營商和各類第三方開發者都能從生態系統中提取遠遠超過自身投入的新價值。
運營商通過建立物聯網開發者社區平臺。來創造和維護業務創造、業務消費和業務分銷三個關鍵控制點,并借助正反饋過程形成網絡效應,使生態系統的價值隨著參與者數量而不斷擴充。運營商作為M2M生態系統的所有者,可以通過開放來消除用戶、終端和開發者的進入障礙,刺激生態系統的增長。開放有多種形式,可以對生態系統中某一環節進行補貼降低參與門檻(例如蘋果公司的iOS操作系統對應用開發者進行技術培訓);或是將生態系統中某一環節商品化策略(例如Android對手機OEM廠商),引導價格競爭從而降低客戶使用門檻。運營商通過控制平臺規則來推動電信核心業務,并通過對生態系統對參與者進行技術補貼或商品化策略來實現刺激增長和獲取利益之間的平衡。
每用戶平均月收入值(ARPU值)是衡量通信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點之一。從ARPU值出發分析一個通信企業的營收能力是一個直觀的途徑。H2H通信長久以來ARPU值很穩定,國內三大運營商的ARPU值也基本常年維持在50~70的水平。相比較傳統H2H通信的高ARPU值、高流失率和高數據消耗而言,M2M通信業務的特點則被定義為只產生非常低的ARPU值、其流失率幾乎可以不計以及小數據多次數的流量消耗,如表1所示。

表1 H2H與M2M比較之一
2010年“Current Analysis”咨詢報告給出綜合多家國外運營商后的H2H業務與M2M業務的收入、成本及利潤率情況對比如表2所示。
從表格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非常有價值的信息,雖然M2M業務的ARPU值僅是H2H業務的十六分之一,但是M2M的“每訂戶總體成本”也維持同數量級的下降。相較于H2H通信,M2M通信的利潤率還有所提高。為什么會這樣,影響M2M業務運營的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這個問題是運營商發展M2M業務的重中之重。

表2 H2H與M2M比較之二
通過表2不難看出通信運營商提供通信服務的成本通常包括三大項:一是用戶獲取成本,包括市場推廣、廣告、終端補貼等等;二是客戶服務與管理成本,包括用戶鑒權、帳戶管理、關系維護、收費成本、售后支持、壞賬管理等等;三是網絡用量成本。參考國外運營商經驗數據,M2M業務采用低成本運營策略確保利潤率是促進業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用戶獲取成本方面,采用生態系統發展與合作營銷策略取消終端補貼機制,與解決方案提供商、終端制造商等一起共同分擔市場推廣和廣告成本,通過“前裝”策略與終端鎖定銷售等等方式實現了用戶獲取成本與ARPU值的同比例降低;在服務提供和客戶管理成本方面可降低幅度的潛力最大,表2示例中M2M業務能做到僅有H2H業務的六十六分之一,這其中的關鍵是采用一個全新的集中管理的M2M業務服務平臺。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客戶能夠進行在線自服務應成為M2M業務服務的主要形式,傳統的H2H通信采用的營業廳服務模式因為成本過高不適合M2M業務而必須被放棄。客戶在線自服務的實現對通信運營商現有服務和管理流程是一個挑戰,比如SIM卡管理流程,用戶要實現自助在線的激活開通和關停、甚至還包括不同時間周期內多個計費號碼的捆綁和解綁等。降低客戶管理成本的另一個方面是來自低流失率和低售后服務預期。M2M業務的高黏性通常意味著在客戶業務的整個生命周期里都不太會更換通信運營商,比如嵌入到智能表具或汽車里面的SIM卡,顯然不象一個手機終端里面的SIM卡一樣容易被頻繁替換。在網絡用量成本方面,M2M業務與H2H業務的比例接近,但是采用新一代的智能管道管理技術可以讓M2M業務避開H2H業務的高峰擁塞時段而使用網絡較空閑的時段,比如一個戶外廣告屏的內容推送業務就可以使用深夜時段而避開白天網絡峰值,這樣就能通過平衡流量提高網絡利用效率實現成本下降。
現階段,伴隨著物聯網產業生態系統的深入發展,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產業界已普遍注重以M2M模式來推進物聯網的發展。因此,通信運營商應在繼續推進行業信息化模式的同時,逐步加強推廣M2M模式。通過水平化平臺實現網絡與信息聚合是物聯網的基礎,對于運營商而言其在物聯網聚合服務價值鏈中可以定位為信息的收集和分發者、聚合平臺的提供者和產業鏈的整合者;通過構建開放融合生態系統是運營商大規模化發展物聯網業務的核心,而水平化的可管可控的運營支撐平臺和應用孵化平臺又是生態系統得以實現的必要技術保障;最后,低成本運營體系是保障運營商物聯網業務能夠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關鍵,M2M業務只有具備獲得商業利潤的可能,通信運營商才有構建水平化支撐與應用開放平臺的動力和打造開放融合生態系統的熱情與決心[5]。所以,運營商要想大力發展物聯網業務,這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中國聯通物聯網辦公室.物聯網運營之路[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2]ETSITS102690.Machine-to Machine communications(M2M);Functional architecture[S]
[3]3GPP TS 22.368 V11.5.0.Service requirement for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TC)Stage1(Relase 11)
[4]Best Practices in M2M:The Operator Perspective[EB/OL].[2014-08-20].http:// www.currentanalysis.com
[5]The M2M Ecosystem Recipe – How telcos can win the M2M game by playing by ecosystem rules,vision mobile[EB/OL].[2014-08-20].http://www.visionmobile.com/m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