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穗寧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黨校教授)(責編:賀貴成)
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思想建設是根本,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分別提供組織和制度保證。而黨的作風建設既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供作風保障,又全面反映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的成效。
同時,執政黨的優良黨風還能夠促進社會建設,促進政風和民風的好轉,這是執政黨黨風建設最大的社會價值,也是執政黨黨風建設對于社會的正能量作用。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
今天,我們黨把聚焦于黨的作風建設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黨的建設的突破口,不僅有力地推進了黨的建設,而且還發揮了黨風建設的正能量,起到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的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逐漸步入思想文化多元、多樣和多變的時期,如何有效地促進社會整合,加強社會凝聚,是社會轉型時期執政黨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社會整合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但是它實際涉及了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社會認同,一個是與之相關的社會凝聚。
所謂社會認同,實質上是一個社會的集體觀念,簡單地說,就是社會成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社會成員對所處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態及組織系統等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接受。
社會認同所要達成的目標,就是要形成社會凝聚。“社會凝聚力是在特定民族的共同價值導向下所產生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能夠把民族這一人類共同體中全體成員集聚結合在一起,逐步達到情感、觀念、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相互認同,成為統一的有機整體并推動特定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社會凝聚一旦形成,就為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協調提供思想基礎,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因而,社會認同與社會凝聚是一個健康社會不可缺少的兩個要素。社會認同是社會凝聚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凝聚是社會認同發展的歸宿。
今天,促進社會認同,增強社會凝聚,不僅對轉型期間的社會建設意義重大,而且對未來十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構建一個更加穩定的開放社會體系,意義將更為深遠。
社會認同和社會凝聚與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高度的正相關性。“因為公平與正義的問題不僅包括社會成員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它更多地涉及社會成員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只有在社會體制及秩序的公平與正義獲得確認時,這種社會系統及社會的秩序才可能獲得其成員的支持,并由此取得穩定的形態。”而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是我們黨不懈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則:一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全面展示社會主義發展優勢;二是堅持公平、正義原則,致力于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這兩者互為因果。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建設社會主義中,必須推進黨風建設,達成社會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具體在黨風建設中,體現為執政黨自覺“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用為民務實清廉規范黨的一切執政活動。因此,黨風建設這一內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位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要謹慎地規范和運用手中的權力,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抵制和打擊一切驕奢淫逸的貪腐行為,這正是彰顯社會主義的本質,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的核心內容,也正是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度,形成更堅實的社會凝聚力的基礎。
執政黨的黨風建設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首要的、核心的內容,作為崇高的價值追求,反映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深刻期盼,它自然能夠推動社會成員對社會主流價值形態形成認同感,促進社會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逐漸步入思想文化多元、多樣和多變的時期,如何有效地促進社會整合,加強社會凝聚,是社會轉型時期執政黨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黨的作風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和領導作風等,由于我們黨是中國社會唯一的領導黨和執政黨,因而,作風建設的每一個方面都涉及執政黨與廣大群眾的關系,也就是執政黨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執政黨的黨風建設聯系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其功能和影響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黨風建設中,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其核心內容。黨群關系是區分黨風性質的標志,是衡量黨風狀況的重要標準。當社會成員對某個地方、單位黨的組織和黨員的黨風感到失望時,可能在更深的層面上影響到他的行為方式、人生目標、對社會的看法等等。因此,作風建設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黨群關系,而且還會更深刻、全面地波及社會生活。因此,黨風建設必須從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和領導作風上全面推進。
習近平同志強調,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這‘四風’是違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四風’問題解決好了,黨內其他一些問題解決起來也就有了更好條件。”
實踐已經證明,反對“四風”,初步發揮了黨的作風建設的整體功能,已經帶來社會風氣可喜的改變。數據表明,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四風”各項舉措,不斷凈化著黨風政風。
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黨性的第一性要求我們黨的領導干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在黨風建設上嚴于律己,率先垂范。習近平同志指出:“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作風如何,對黨風政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具有重要影響。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以良好黨風帶動政風民風,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和擁護。”大量的研究表明,領導的本質屬性是影響,領導干部一般是群體中對群體活動和信念最具影響的人。因此,在黨的作風建設中,各級領導干部的言行表率作用應該是極為重要的,他們的形象對社會生活具有引導和規范等多方面作用。為此,就必須嚴格按照“八項規定”的要求,按照習近平同志對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五點要求”,全面提升黨的干部作風形象,進而全面提高黨的作風建設的總體水平。
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還必須從當前黨風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入手。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聚焦到作風建設上,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這“四風”是違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四風”問題解決好了,黨內其他一些問題解決起來也就有了更好條件。

眉山市東坡區“雙 報 到”志愿者為家庭貧困的患病兒童捐款。圖/羅勇
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還必須加強作風建設的制度化水平。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從體制機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風的漏洞,以改革的辦法固化作風建設成果。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抓作風建設,實現作風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其所以如此,在于黨風建設的核心和實質,就是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風建設的這一內容,從根本上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先進性,也是中國共產黨所以擁有巨大的政治資源和最大的政治優勢之所在。但黨的執政地位確立以后,黨所擁有的巨大政治資源以及相對于其他社會政治力量的優越地位,容易使黨面臨另外一種外部壓力,即權力和榮譽的誘惑。這種誘惑隨著黨的組織所處的環境日益復雜,需要處理問題的日趨專業化,特別是組織規模的日益擴大的背景下,難以避免產生一些“既得利益集團”。
防止黨內“既得利益集團”產生和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擴大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而黨內民主化的最根本的含義,就是要使黨反映和代表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以最大多數人的意志為意志,以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去壓抑和對抗少數的“既得利益”,永遠做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這個問題作為作風建設的根本,顯然只有依靠黨的制度建設來加以解決。更進一步說,黨的作風建設要發揮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的作用,也有賴于用制度來硬化作風。因為黨的作風所體現的合乎時代的基本價值原則,應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原則。這樣的價值原則得到制度化的保障時,執政黨領導和執政活動,就會擁有更為全面和堅強的人民的支持。黨的作風也就會成為凝聚、團結各種社會力量的旗幟,激勵全體人民為實現社會進步和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