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颋 杜樹炳
黨的十八大把提高城鎮化質量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之一。提高城鎮化質量,不僅要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而且要改善城鎮人居環境。以建成區常住人口為標準,人口20 萬——50萬的中等城市、人口10 萬——20 萬的小城市,以及人口0.3 萬——10 萬以下的建制鎮,對提高城鎮化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前,如何提高城鎮化質量?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避免大城市病。城市發展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城市規模過小,將加大公共服務成本和減少就業機會。而城市規模過大,盡管經濟效益顯著,但將導致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生活成本高昂和社會管理困難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產業集群的崛起,中小城市與大城市投資環境的差異大幅縮小。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和建制鎮,是避免大城市病的客觀要求。
建設田園城市。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日益成為決定投資環境的首要因素。面對不斷攀高的城鎮生活成本,食品價格成為關系城鎮人居環境的重要因素。發展建成區面積相對較小的中小城市和建制鎮,有利于在城鎮周邊保留足夠的綠地(包括農用地和生態用地)面積,使綠地與建成區面積比例達到5:1 的田園城市標準,同時縮短從田間到餐桌的空間距離,大幅降低食品的物流成本。
統籌城鄉發展。建制鎮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增強其經濟社會功能,有利于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能夠有效帶動農業和農村發展,顯著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克服要素瓶頸。中小城市和建制鎮在布局上的適度分散,可以利用閑散的非耕地資源拓展建成區,克服土地瓶頸制約;可以避免長距離調水,克服水資源瓶頸;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凈化能力,克服環境容量約束。
吸引農民遷徙。星羅棋布的中小城市和建制鎮,不但可以輻射范圍更大的農村,而且生活成本相對較低,能夠滿足農民低成本就近向城鎮遷徙的需求,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

現代化進程中的廣安。圖/張啟富
“十一五”以來,我省的城鎮化進程明顯提速,但與大城市的發展相比,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的發展明顯滯后,究其原因,主要是:
發展模式偏差。我省的城市發展大都還是沿襲傳統模式,即片面發展大城市。一些地方不管起點如何,動輒要在幾年內建成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城市發展模式的偏差,導致各類優勢資源片面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的發展普遍滯后。由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明顯高于中小城市和建制鎮,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農民變市民”。
產業支撐不足。我省中小城市的非農就業比重,普遍比大城市低20 個至30 個百分點。這不僅是因為中小城市聚集的人口偏少,更重要的是產業集群發展滯后。社會協作度,是反映產業集群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2011年我省規模以上工業的社會協作度為77%,比全國平均水平84%低7 個百分點。產業集群發展滯后,使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無法通過擴大社會協作來夯實產業基礎。
服務水平較低。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與大城市相比,除了就業機會不足外,最大差距是缺乏高質量的醫療和教育服務。這樣,不僅難以吸引高素質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也不能留住本地的各類人才。
根據我省實際,為提高城鎮化質量,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發展大城市群。大城市群是以特大城市為核心,與若干空間距離較近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鎮共同組成的城市群落。通過功能互補和擴大經濟協作,可以在獲取規模經濟利益的同時,改善社會管理和人居環境。以發展大城市群替代片面發展大城市的傳統城鎮化模式,可趨利避害,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優化城市布局。我省的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和攀西四大城市群內,通過加快同城化進程,再各形成一個特大城市即可,其余城市不應盲目擴張。與此同時,要把一批經濟基礎較好、人口規模較大、環境承載力較強的縣城鎮,培育成我省新的中小城市。要支持有條件的建制鎮加快發展,因地制宜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的旅游鎮、工業鎮和商貿鎮。
完善交通設施。現代交通設施是中小城市發展的基礎,縣城鎮以上的中小城市,都要構建連接大城市的快速通道。我國已進入高鐵經濟時代,為避免在高鐵時代被邊緣化,要高度重視客運專線和城際鐵路建設。力爭西成客專和成渝客專早日建成通車,抓緊建設成昆復線和遂內宜城際鐵路,帶動沿線中小城市發展。
壯大產業集群。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的產業發展,離不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輻射帶動。要借助改善交通條件形成的一小時經濟圈,努力促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產業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梯度轉移。通過人口和資源的合理流動,擴大城市間的分工協作,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崛起,增強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的產業支撐。
均衡公共服務。以改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為重點,努力縮小與大城市的差距。包括:鼓勵大城市的學校和醫院跨地區發展,在中小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均衡資源配置;創造通勤出行條件,鼓勵優秀人才采取工作生活“雙城記”,到中小城市服務;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遠程教學和遠程診療,緩解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