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春
達斡爾族雖然是一個只有13萬多人口的少數民族,但卻以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曲棍球在國際體壇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并創造了佳績。我國的曲棍球運動,從達斡爾族的鄉村走出,傳播國內,沖向世界體壇,為新中國的體育史寫下了一頁絢麗的篇章。
達斡爾族是熱愛體育的民族。在達斡爾族山村,每年在祭敖包時都舉行體育比賽,青少年組織開展的體育活動更是十分活躍。達斡爾族有著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項目,其中曲棍球是深受達斡爾族群眾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達斡爾語把打曲棍球的球棍稱為“貝闊”,是用山區隨意可以找到的柞木棍,將其彎曲的根部削扁制成的。達斡爾人把曲棍球稱為“撲列”,它有拳頭大小,分為毛球、木球和火球三種。用畜毛團成的毛球輕軟、有彈性,打出后滾動較慢,適于少年兒童擊打。用杏樹根削成的木球,質地堅硬,不易破損,供青年和成年人擊打。而用樹上硬化的真菌疙瘩填松明點燃而成的火球,是為夜晚打曲棍球而準備的。在朦朧的夜色中,火球穿梭,劃出一道道絢麗的弧線,似流星掠過。在節日和冬春時節,村落中各家圍起的柳笆墻中間的寬敞空地,就是天然的賽場。場地有十幾米寬、幾十米長。達斡爾語把曲棍球場地兩端的球門稱為“阿那格”(意思是狩獵營地)和“耶熱”(意思是野獸洞穴)。這里把曲棍球運動比喻是在狩獵中到獵場安營扎寨,并前往野獸洞穴堵擊野獸的生產活動,說明這項體育運動有著古老的歷史。曲棍球比賽以打進門多者為勝。民間曲棍球比賽有不得打高球和用手抓球,除守門員以外不得踢球,不得扔出球棍擊球,不得用球棍打人、絆人等規則。在達斡爾族山村,男子都能在曲棍球賽場上一顯身手。在閑暇的時候,人們互相招呼,很快就組成幾人到十幾人的兩隊對壘。青少年比賽時,參加者先把球棍放在一起,用分球棍的辦法把參加者分成兩隊,拉開一場又一場緊張激烈比賽的帷幕,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達斡爾人勇敢頑強、機智敏捷、群體合作的優良作風。
新中國成立以后,達斡爾族古老的曲棍球運動煥發了青春。1957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0周年的慶典上,莫力達瓦旗業余隊表演了打曲棍球。當國家體委了解到達斡爾族民間盛行著曲棍球運動,就指示要讓這朵花盡快在國家體壇開放,為參加國際比賽做準備。1975年,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達斡爾族運動員為主成立了業余曲棍球隊。1976年3月,中國第一支正式曲棍球隊在此基礎上誕生。自1978年舉辦第一屆全國曲棍球比賽以來,這支曲棍球隊代表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奪得過20多次全國冠軍。這支球隊的運動員先后有200多人次成為國家曲棍球隊隊員,赴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大賽和訪問比賽,曾出現過場上11名隊員中就有10名達斡爾族青年為國爭光的動人場面。1982年3月,在巴基斯坦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杯曲棍球比賽上,以達斡爾族青年為主力的中國隊,橫刀立馬,勇敢拼搏,奪得了第三名,在國際曲棍球體壇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紅旗。這個組建才5年的中國曲棍球隊震驚了亞洲曲棍球界。當年,這支球隊還參加了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世界曲棍球十強邀請賽。從達斡爾族鄉村走出來的曲棍球隊培養鍛煉出了我國第一個曲棍球國際裁判員和國家隊教練員、女裁判員。一些老隊員應聘擔任了國內幾個省市隊的教練,為曲棍球事業的發展再立新功。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在1982年還成立了我國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隊,她們僅在1982年到1984年的6次全國女子曲棍球比賽中就奪得了4次冠軍,2次亞軍。達斡爾族姑娘們為中國女子曲棍球運動的開創發展和在第十一屆亞運會上獲得亞軍立下了汗馬功勞。二十多年來,達斡爾族為填補國家曲棍球項目的空白,起到了開拓和骨干的作用,達斡爾族地區也成為中國現代曲棍球運動的發源地。1989年3月,在全國曲棍球訓練工作會議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被國家體委正式命名為“曲棍球之鄉”。
多年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人對曲棍球運動傾注了深切的摯愛,曲棍球讓達斡爾人引以為榮。1985年莫旗7所中小學被確定為曲棍球基點校,由專任教師負責培訓青少年曲棍球隊員,并且每年舉行一次基點校青少年曲棍球比賽。2004年9月,莫旗給7所中小學專設一名曲棍球教練的編制,要求這些學校各辦一個曲棍球特長班,培養曲棍球后備人才。國內曲棍球勁旅紛紛來到莫力達瓦,不僅參賽一比高低,而且也來領略中國曲棍球故鄉的風采。□
(作者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劉秉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