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領導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如何,取決于其自身的“官”念取向。
時代在變,作風也在變。官員們手中擁有了各種各樣的權力以后,誘惑和考驗也越來越多,他們的“官”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人依靠群眾,有人崇尚權力;有人對群眾滿腔熱情,有人對群眾冷若冰霜;有人一塵不染,有人渾濁不清;有人生活簡樸,有人酒綠燈紅。那些不良“官”念,背離了黨的群眾路線,疏遠了與群眾的感情,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
越是在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越需要我們的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轉變“官”念,越需要以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堅守群眾路線這條“執政生命線”。面對矛盾與問題,轉變“官”念,就是要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標準,讓人民去評定,在全黨深入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及此后的各項工作中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實踐意義。
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根是老百姓,本是老百姓,長于老百姓,成于老百姓。因此,轉變“官”念,就是視自己是“考生”,把崗位當“考場”,以人民為“考官”,永遠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永遠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去“官氣”,接“地氣”,增“底氣”。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每個黨員干部都會經歷成長進步道路上的矛盾碰撞、利益沖突和挫折考驗。各級領導干部只有懷著平和心態做人、為官,把視野放遠些、胸襟放寬些、境界放高些,才能做到不為私心所憂,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一門心思為黨的事業操勞,一心一意為人民群眾服務。
所謂干部,就是先行一步,帶頭干事;所謂領導,就是領路導航,務求成事。人民群眾既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又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無論是調查研究、掌握實情的能力,還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能力;無論是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能力,還是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能力,這些領導工作的基本能力,都需要“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
“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領導干部既要考慮社會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又要解決好群眾的個體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謙抑,既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境界。對上級謙抑,是一種本分;對平級謙抑,是一種和善;對下級謙抑,是一種典范;對所有的人謙抑,是一種境界。一個領導干部只有具有謙抑的品質和精神,才能聚攏人、打動人,從而贏得群眾的敬重。
為官就得為民,為民就得敬民。黨員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德者,為官從政之魂。領導干部要明德守德,執政為民,自覺做到信念堅定、慎獨律己、生活嚴謹、正心潔行。無論何時,都不為物欲所動心、不為環境所同化、不為世俗所左右,不做不法之事、不取不義之財、不沾不正之風。
黨員領導干部唯有清楚地認知肩上的責任,才能在群眾路線實踐活動中真正轉變“官”念,把“人民至上”作為畢生追求,以時不我待,敢為人先的精神干事業、惠民生、謀發展,才能開拓新局,共鑄夢想,成就輝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