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當遇到空洞,我們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個東西填上。鋪天蓋地的廣告就是干這個的——房子填滿安全感的洞、鈔票填滿自尊的洞、學歷填滿智慧的洞、消費填滿快樂的洞——我們努力搞來這一切,按照說明書塞進自己內心的洞,這讓我們感到一種充實的滿足。
一開始,物質帶來的充實感的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但很快就帶來新的問題——你會發現,物質帶來的快樂在逐漸遞減。賺第一個一千塊錢的快樂,現在需要賺十萬才能體會到;第一次開捷達的感受也許在日后開寶馬時也找不回來。于是你匆忙投入下一輪的賺錢和消費,期待新一輪的快感。但等到快感消失,心里的洞又露了出來。
當物質滿足了你全方位的需求,慢慢地你把它們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你介紹自己的時候先說頭銜,你參加同學聚會時“不經意”地透露自己的收入,你看衣服先看價格……
如果你身處一個什么都能用金錢來衡量的社會,你自然會認為錢最重要。難怪很多人會把賺夠某個數目的錢作為人生目標呢。
用物質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劇是,沒有誰能跑贏欲望,總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東西,卻無力地發現,那個空洞還在。物質也許能帶來短暫的一次次快樂,但絕非幸福。
你占據的東西,也在占據你。
(李中一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