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險分為五種: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和新農保。其實在我國養老金體系存在身份性差異的背景下,并軌只是手段,實現實質公平才是目標。目前名義上養老保障已經覆蓋全國90%以上的適齡人群,但很多城鄉老年人拿到的養老金微乎其微,保障有名無實,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高待遇卻令人眼紅。今年初以來在基本政策層面已經基本完成了城居保和新農保的合并,然而這是一項相對容易的并軌,因為城居保的參保人數極為有限,將其單列本來就存在疑問,將二者合并也沒有多大阻力。而其他并軌都涉及復雜的利益關系糾葛。例如在一些地方試行的事業單位養老改革就遇到抵觸情緒,受影響者認為公務員應該先改。
既然我國的養老改革完全由政府主導,那么,如果政府不首先對機關公務員所享受的高養老保障開刀,就難遭受“一群不用交養老保險的人為其他人制定政策”的批評。這種制度性不公已經成為當前官民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養老改革是不同群體的利益博弈,博弈能力最強的群體首先遵守基本的公平原則“自我革命”,其他群體才會對損害自身利益的改革心服。不過并軌的核心是實現繳費、替代率等方面的養老權益的平等,操作上也可以單列,并不一定非要把機關公務員納入到職工養老保險體系之中,因為該體系本身也問題重重而處于改革之中。
在我國的養老體系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居于機關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之間,因而選擇由兩邊向這個中間靠攏,是一個自然的改革方向。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作為養老體系核心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本身需要夯實。首先,是要改變地區分割現狀而建構全國統一的制度安排,厘清政府、雇主與個人三者之間的繳費比例,明確參保者對養老金享有的財產性權利,統一繳費率、待遇水平以及中央與地方財政的負擔比例,進而是在全國統籌的基礎上補足許多地方的養老金收支缺口,改變個人賬戶“空賬運行”局面,穩定民眾對于養老制度的信心。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